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读后感(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读后感(全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读后感(全文)

 

 《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 读后感 大学的第二年就这样结束了, 在这两年当中, 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不仅仅是书上的知识,还有许多实际生活中该有的态度等等, 反正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在暑假期间,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 同时也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和陶冶情操,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并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 一书, 这次对党史及其经验的学习让我感受颇多、 受益匪浅。

 通过本书。我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思考,

 再次感受了“没有共产党员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这一历史必然和潮流!

 下面, 我就把我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 后所会获得的一点点浅薄的认识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首先,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创造了条件。

 其次,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的需要。

 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后, 中国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人的罢工次数增加, 斗争的内容也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 开始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 表明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的条件趋于成熟。

 再次,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以后, 出现了一批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 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第四, 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不同工人斗争相结合,还是书本上的理论, 对实际生活不会发生影响; 工人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只会是自发的、

 零散的、 限于经济的斗争, 不会有政治意义。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经过五四运动,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正式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了准备。

 最后, 除了本书中提到的这几点, 我觉得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的历史条件还少不了外部条件, 即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 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 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

 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党的探索有成就

 也有失误。

 党在中共一大上确立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废除资本私有制, 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的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这不得不说是党的成就之一。

 而在中共二大上, 我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强调走群众路线来开展革命。

 从 1922 年 1 月香港海员罢工到 1923 年 2 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组织、 推动下, 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但在大革命时期, 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取得了北伐战争等胜利, 但“4.12”、 “7.15”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

 这也教育我们党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必须不断加强党在思想上、 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探索也有了新进展但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创建人民军队、 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但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其最大的恶果就是, 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 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至此, 从遵义会议到瓦窑堡会议, 探索中国共产党又实现了重大转折和突破。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而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 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逐步形成, 并确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48 年 4 月,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依靠贫农, 团结中农, 有步骤、 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这一路线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 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 坚持武装斗争。

 四、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我党独创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而在过渡时期, 为了满足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迅速发展国民经济, 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摆脱贫困, 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 我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首先, 实现国家工业化, 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 基础和先决条件。

 其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再次, 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随后 1953 年到 1956 年, 在短短的四年内, 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却出现了一些失误和问题, 这集中表现在:

 改造过程中存在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 形式也过于简单。

 这些失误, 究其实质是左倾冒进情绪的反映, 给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八大前后探索取得了最初成果,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它取得的成绩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均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 毛泽东、 刘少奇等中共主要领导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 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 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不够彻底导致中共随即开始出现 “左” 倾错误。

 最后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初在调整国民经济中进一步探索, “左”倾错误不断积累和发展, 但是十年建设中, 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 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获得和发生的, 党也继续在曲折中探索。

 这些都带给我们一些深刻的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 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发扬民主, 加强法制, 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六、 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挫折。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在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后, 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构想中出现失误, 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情况作了不符合实际的、 过于严重的估计, 把持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看成是“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把许多不属于阶

 级斗争, 严重地混淆了是非, 混淆了敌我。

 错把“文化大革命” 当作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从而在党内开辟了阶级斗争的战场, 把人民内部矛盾演变成两大阵营的斗争。

 可以说“文化大革命” 是建国后党内“左” 倾错误发展到极端的最完备形态。

 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开辟。

 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新道路在全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展开, 并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中继续拓展。

 1982 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主要是:

 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 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

 我们的新道路在总结历史经验、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逐步发展, 形成主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 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确定主题阶段;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定主题到初步开辟阶段, 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开辟。

 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也在国际国内变局严峻考验中, 成功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进入新阶段。

 中共 “十五大”

 首次使用使用 “邓小平理论” 这个概念, 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

 党的十五大以来的五年, 是不同寻常的五年, 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与国内深化改革的滚滚洪流交相辉映, 共同构成时代前进的壮丽图景。

 在这动人心魄的时代,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高扬科学理性的风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 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也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 我们要始终顺应历史潮流, 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努力坚持并实践党的领导集体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新结论, 不断开辟更加光辉灿烂的新航程!

 中国共产党

 在 6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经过短暂的和平恢复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和所有制改造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 一直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 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九、 中国共产党基本经验及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的主要经验。

 首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已被实践证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 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 本本主义的态度, 而应采取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这是党的执政经验对现实的深刻启示。

 其次,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只有坚持不失时机地进 行...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 读后感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