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经史观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经史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马经史观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同志写下这篇短而精悍的文章,深刻揭示了认知和实践的关系。

 这篇文章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 1931 年至 1934 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实际上内容不仅包含对实践的讨论,同时含有对认知过程、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和实践的发展性。

 首先,作者论证了认识起源于实践。人通过以生产活动为主,伴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生活和艺术生活等社会实践去认识世界,去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而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属于感觉的阶段,人开始接触外界事情,知道一件事物的外在联系。就如同你吃一个梨子,你知道你正在吃的这个梨子皮是黄的、肉是白的、味道是甜的。第二个阶段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吃了很多梨子后,你发现梨子不仅有黄皮的,还有褐皮的;不仅有宽的,还有圆的……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性,通过和其他物种的横向比较和自身的纵向总结,可以将生活中形象的梨子抽象化、概念化、定义化,如:梨,通常品种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极少

 数品种为常绿,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科苹果亚科。这就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实践到认识。

 那么,实践为什么是必须的?第一,实践是通往真理的主要门户,在社会实践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不断试错,才能改错。第二,有人可能会问,我阅读书籍、与人交谈,也能获得真理啊,这难道不就是没经过实践吗?不然,你从书中得到的真理或是从与人对话得到的真理,虽然对你来说是间接的,在知识而言,仍是为直接实践的结果。无实践,无真理。在时间的层面上推广,我们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也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也没有这种实践,所以这些任务才落到列宁、斯大林同志的肩上。所以,实践对于我们认知世界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作者强调了认识从实践始,经过时间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从实践中提取的理论知识多有假设、感觉的成分,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才能不断完善。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最后,从实践得到认识,总结出真理,再回到实践,人类的认知过程就结束了吗?不是的,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的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拿科学发展史举例,亚里士多德在近代有很多理论被推翻,例如“重的物体下降的比轻的快” 、“物体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速度会逐渐减慢” ,这在我们看来当然是错的,但在当时的科学条件(生产力)下,就是正确的,也的确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现象,也是那个时代的真理。

 直到后来牛顿力学的出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但牛顿的真理,也只是那个时代的真理,只是宏观低速下才适用。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与其说是科学在不断的推翻自己,毋宁说我们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寻找科学的定律。

 此书虽坐于七十多年前,然则对于今日之大学生,仍有指导作用。我们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不能只读书,读死书。要积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不断的完善人类的认知。

推荐访问:马经史观后感 观后感 马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