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4篇(全文完整)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1937年,在那个炎热的时代,中国遭受了最严重的破坏。卢沟桥事件和南京大屠杀都让人感到苦涩和悲伤。南京大屠杀尤其著名!仅在三天内,整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4篇,供大家参考。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4篇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1

1937年,在那个炎热的时代,中国遭受了最严重的破坏。卢沟桥事件和南京大屠杀都让人感到苦涩和悲伤。南京大屠杀尤其著名!仅在三天内,整个城市就有多达30万人被日军屠杀。手段的残忍和内心的冷漠是不可接受的。

南京!南京!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大型历史纪录片。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觉好多了。在看这部电影的整个过程中,对生活无能为力和痛苦的感觉一直紧紧围绕着我,挥之不去。

我见过南京!南京!“让我从心底感到悲伤和震惊。在浓烟中,穿着盔甲、拿着枪和刺刀的日本士兵走过摇摇欲坠的中山门。断肢和赤裸的尸体布满了城市的街道。人们冰冷的头颅堆积如山,覆盖着路边的河岸。机枪火力、挖洞活埋、刺刀刺伤、石油和火力都用尽了不人道。

两个小时的电影看不到一滴血,但能让人感觉到血变成了河、尸体。电影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不管他是富是穷,高是低,他随时都会像烟花一样消散。我无法想象人们是如何生活在这个人间地狱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是如何生活的。然而,这些只是历史事件的艺术概括。更可悲的是,这部电影可能比现实更加微妙几十倍。只有经历过这场灾难的同胞才能真正体会到苦难。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来自无数革命烈士不屈的战斗,来自无数中国同胞鲜红的身体,来自无数铮铮铁骨的坚强脊梁。正是他们用他们的誓言、鲜血和生命歌颂了这多事之年的苦难和死亡,写下了中国儿童不朽的篇章,锻造了国家崛起的繁荣。

这段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虽然有些人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欺骗事实,以掩盖他们的罪行。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甚至没有勇气回顾自己的历史,那将是非常可悲的。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而且必须把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沉重负担变成不屈不挠的意志,鞭策我们自己继续前进,逐步改变落后和挨打的卑微处境,把悲痛变成力量,把软弱变成力量。只有通过我们中国儿女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并有能力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别忘了国耻,南京!南京!“给我带来了太多的震撼和感觉,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懂得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懂得感恩和回报,尽最大努力回到父母和社会,为我们无愧于国家的培养,无愧于自己即将死去的青春。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2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的内心里,每一件事都在受着良心的拷问。在南京,那里的人,每一件事都要受到上百次的拷问:我的人性呢?

生死之间的人性

一群人被聚集在了一起,有平民,有军人,有大人,有小孩。谁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大人捂住孩子的眼睛,大家在一起,让人感觉到的不是哀伤,而是壮烈。每个人的口中都是一句话:中国不会亡,中国人民万岁!毫无虚假,只是内心的真实,在这里,弥漫的不是将死的气息,而是人性,人性的光辉总在闪耀。

角川的人性

一边是为国家“出力”,一边是一条条无辜的人命,他该怎样作出抉择?一边是军人的使命,一边是良心的拷问,他该怎样作出抉择?这叫人如何做出抉择?自己的人性被夺去,还 有自己的爱情也已经死去,在这个世界上自己的存在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杀人,除了杀人就是杀人。谁都相信心怀善意的人是真实的,是符合人性的,可他是违背现实的!那还 有什么好讲的,只有自杀了。在那么久的挣扎后,这是唯一的出路了,当影片末尾那一声枪响时,不得不让人再思考一下:人性到底有没有随着这一声枪响而消失?

陆川的人性

毫无疑问的,这不是一部充斥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的影片。黑白的画面,黑白的人性,黑白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的缓慢,缓慢的想让你仔细的体会一下那些痛苦。毫无疑问,这只是一个人性的“南京”。导演刻意的安排了日军进城的那场舞蹈。这样的一场舞蹈,不只是在纪念已亡的日军,对于同样的国人,那些鼓声,每一声都是在唤回人性,在召唤良心,在拷问你的人性!

南京,注定是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城市,从1937年的那场屠杀开始,同样不能忘记的还 有那座城市对人性的拷问!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3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70余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时,久违的黑白画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们记忆深处的沉淀。这次与以往的纪录片或者电视不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视角的战争和屠杀。黑与白,简单的对比如同大脑里面尘封的记忆,清晰而又持久;失去了色彩,却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失去了血色的恐惧,却增加了对战争的恐惧。黑与白,不在乎视觉上表现战争的血腥,而在于通过战争的原态趋引领大家对战争的思考。所谓立意,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达出来的内在含义,立意高下,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格调高下,《南京!南京!》从一个日本兵的眼中来观察这个战争,通过战争的表现,去挖掘战争的实质:一个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溃,那么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

假若是从一个受难者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我们是不是会被悲情所缠绕,被屈辱所充满,忘却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过表现施暴者的痛苦、绝望、崩溃,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极度痛苦和灾难。

第一次拿着刺刀刺死手无寸铁的人,会有紧张和不适,当看到尸横遍野,习以为常以后,神经麻木了,杀人变成了一种习惯。但总有醒来的人,总有麻木后醒来的时候,看到人如此轻易的被杀死,对人生存的意义便会开始怀疑,这个人类固有的道德力量虽然弱小,但尚未泯灭。

“活着比死难受”角川自杀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后一句话,反映出一个普通人在战争机器的驱动下,草菅人命后对生命的反思。

如果说,它仅仅是掀开陈年的伤疤,仅仅是在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仅仅停留在展现三十年代末中国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么,电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现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现翘楚,令人回味,将这部悲情作品升华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俯瞰了这个历史的剧痛:我们不再停留在控诉和仇恨的层面,我们不再胶着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们从人性的内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类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人类的道德的力量虽然弱小,却始终活着,并希望有一天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拒绝所有的战争!拒绝所有的残暴!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4

1937年12月的南京,弥漫着一种颓废和绝望的气氛。在淞泸会战中冒死战斗的将士们,到了南京都成了胆小鬼,强大的日军磨灭了他们所有的反抗意志。宋希濂部挡在城门,却挡不住潮水般的残兵败将。十几名日军在教堂发现了无数难民,其中还有很多中国军人。日军恐惧的叫援兵,可中国人却无意抵抗,麻木呆滞地举起了双手,日军的几声枪响就使他们彻底崩溃。远景中,孙中山的铜像被拉倒,一齐倒下的是整个中国吗?

不是!残兵连的废墟中做着最终的抵抗,顽强的抵抗。最终队长陆建雄无力地说:“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没有人离去,直至被俘。这群铁骨铮铮的汉子在子弹穿过胸膛的那一刻齐声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这伟大的一幕让我想起了张自忠将军死前的一句话:只要我等坚决抵抗,以我五千年浩瀚中华,绝不会亡于三岛倭奴之手。中国是坚韧的,中国人的抵抗从来没有停。

但在当时的南京,抵抗终是主旋律。画面中,无数头像的士兵和平民从各方向被驱赶至一齐,被淹死,枪杀,活埋,烧死,如潮水般倒下,画面残酷,简直目不忍视,南京真正的地狱。南京已经死了,安全区是唯一一块苟延残喘的地,拉贝从其“纳粹”的身份保护了一小批难民。日军发现安全区有很多女人便前来索要一百个,姜教师和拉贝先生无奈答应。当姜教师哭着说出这个决定时。妓女小江第一个站出来:“拉贝先生,我去。”她从容地转身,骄傲的回头,以她特有的方式做出最勇敢的抵抗,证明着中国式顽强的。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和绝望,仅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期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着中国的期望,明天虽然依旧残酷,但期望已经传递下去。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已经被唤醒,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仅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影片用很多的笔墨勾画了角川这个主角,他有知识,有思想,天真而纯净。作为侵华日军的一员,他的双手无可逃避的沾满了鲜血,但他的内心始终在挣扎和思考。在心爱的百合子死去后,他最终完成了——对人生的救赎,走小豆子,开枪自杀。我明白角川的悔过,但比起我们死去的三十万同胞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要勿忘国耻!让中国沉睡的雄狮永远咆哮!

推荐访问:南京 观后感 电影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500字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200字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600字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1000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300字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 关于电影南京南京的观后感 南京南京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