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逻辑教学

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这个“各个领域”从逻辑学上讲也包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逻辑教学,“确定具体要求”的过程也就是“指导逻辑”的形成过程。总之科学发展观给逻辑学、逻辑教学以及逻辑学研究拓展了新视野。

一、科学发展观给逻辑学教学以新视界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新时期逻辑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对逻辑教学工作的新要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做进一步拓展,以增强逻辑教学的实效性。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也是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过程,它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讲到理性思维的辩证运动时说:“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又说:“把这个方法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上面,就会得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学。”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学模式,即“范畴一群一系列一体系”。后来,他在讲到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学的方法时,又具体地表述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并说这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马克思的这种具有普遍方法论指导意义的逻辑学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之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因为它有概念的发展过程,也有由概念构成理论的内部逻辑结构,而且它是从基本概念发展到理论体系时采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内部逻辑结构,是由发展和人两个基本概念作为最初的起始概念,尔后再形成“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作为起始概念。并由它们再发展成为两大相应的概念群、概念系列。最后由这两大基本概念系列再汇进另外两个概念系列,即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概念系列,一起完成“多种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这样的严密的逻辑理论体系。在阐明上述逻辑理论内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领会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他用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这样4部分的内容把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内涵概括出来了,接着他又对这4部分内容分别地作了具体的论述。从而回答了我国当今社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深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整个理论内容及其体系的内部逻辑结构由4个概念系列组成情况,就全面地展现出来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起始基本概念,但它有一个进到“科学发展”概念这样的过程。当它一旦形成科学发展这样的基本概念,则其科学内涵就更加丰富,其中包含以人为本,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如此丰富的过程,就是概念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即由许多概念进到概念群,再进到概念系列的过程。因此,科学发展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概念系列,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概念系列。

科学发展观是以丰富思想内涵和严密内在逻辑构成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这反映在它的语言上同样具有逻辑缜密性和严谨性。从语言逻辑的角度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可以使我们透过思维的外壳感悟其思想精髓,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概括性是逻辑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精深。但它的语言概括却很凝练。科学发展观对逻辑学的研究以新视野,用科学发展观透视逻辑学,准确把握逻辑学的学科属性,准确把握逻辑学的学科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逻辑学教学是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必须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语言逻辑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透过科学发展观的语言表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语言逻辑深刻的辩证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不可以陈旧、呆板,必须相应创新,以便充分地展示教学内容的高信息量和丰富多彩。怎样将逻辑这门悠久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呢?这是需要我们探索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虽然对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众多学科的共同任务,但逻辑思维对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则居于重要地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人们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大脑思维来解决。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思考,他们最善于利用头脑的力量。在这方面逻辑学课程的教学无疑起着特殊的作用。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谬误,其中有一些谬误属于逻辑谬误。所谓逻辑谬误,指违反逻辑规律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思维形式结构方面的谬误。在课堂上对同学们提问:“我又不想出国,何必好好学外语?”这个推理是否正确,大家都认为是错误的,但错在哪里,不清楚。这个推理表面上看理由很充足,但在推理过程中违反了逻辑规则,犯了推理形式不正确的逻辑错误。通过逻辑的学习,这类错误是很容易避免的。为了认识和变革客观事物,除了掌握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逻辑,善于应用逻辑,把逻辑作为掌握其他一切科学知识的先行的知识和工具,因而,科学发展观给逻辑学开拓了新视野。

二、科学发展观给逻辑教学改革以新途径

逻辑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在时逢关键时刻,要用科学的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的时候,这里清醒的头脑,理性思维就显现出了其重要性。科学发展观给新时期逻辑教学开辟了新途径。逻辑是关于结构的科学,这深刻揭示了逻辑学这门学科的根本特点,正因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思维应该有一定势,不能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这也是逻辑教学的创新之点。

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其首先是“教”,但也离不开“学”。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

决于教学方法。因为教学内容的讲授是以具体的教学方法为手段的。理论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就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形式或手段让人们来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推动学习成效的重要保证。西方将逻辑学称之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这就是说逻辑是一切方法的基本方法,一切学习的基础。学习任何科学都要有逻辑思维。因为逻辑思维的方法是用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得到必然的结论,由已有的知识出发,得到新的知识。一些教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的、已经懂得的、已经理解的问题。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有的老师或者说相当多的老师过于强势,教学霸权的存在也比较普遍。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挖了“坑”让学生往里跳,引着学生来答后半截的话,这种情况比较多。其严重性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越强势,学生越没有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这样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创新的思维。

逻辑教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待学科的学科意识来加强逻辑教学理论的研究,推进逻辑学科的发展,不断提升逻辑学科的科学化与学科化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提升逻辑学科的科学化和学科化的问题:

1、用科学发展观来观看逻辑教学中的问题。加强逻辑教学理论的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推进逻辑教学与学科建设。目前逻辑教学在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中,理论成果自主创新不够,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还存在有悖科学性的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对研究对象科学规律的揭示有待加强。比如逻辑学教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形成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揭示上,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停留在演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原理的水平上和普通逻辑知识的灌输上,还尚未形成本学科生动形象的独创性的理论成果。

二是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存在简单移植倾向。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同理论成果的相互借鉴与互渗,是促进学科发展与理论建设的必由之路。然而,学科之相互独立,其一就在于理论内容的相互区分,即学科借鉴绝不是简单搬用、移植,而是借鉴其知识与方法论。近些年来,逻辑学教学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简单搬用、套用的现象,内容艰涩,味同嚼蜡。这充分说明需要加强逻辑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有些可讲得更生动、更吸引人,

三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存在盲目的倾向。逻辑学是一门传统学科,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科。学科建设不能简单盲目地把国外的研究成果迁移到学科的理论研究中来。当然这绝不意味着逻辑学是中国独有的,也不意味着学科建设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不需要借鉴外域的智慧成果。相反,逻辑学的学科建设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但借鉴必须是批判性的,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鉴于这些情况,努力实现学科理论的自主创新,不断提升学科理论的科学化水平。

2、树立科学的逻辑教学理念。逻辑教改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合乎科学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一是摆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具体的目标。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得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和调控。教师施教的目的,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身心诸方面获得进步,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二是强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身份。课堂就其本质讲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之一是教师作“船长”为学生导航。在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利用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对相关知识的充分了解,把本章或本篇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与其他章节的关系等告诉学生。

三是明确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要紧跟认识的发展和“育人”的新情况、新要求。我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真正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老师应把课堂支配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

四是在课堂上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成正比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密度越大,教师施教的艺术性、启发性、反馈性就越高,教师所创造的民主、热情、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善于动脑,把难点搞清,把重点消化,把技能技巧掌握。因此教师应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我们要力求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尝试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就得留下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使之动脑动手,发展认知能力。教师仅仅留给学生空白时间是不够的,还得由教师精心策划、具体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这段空白时间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改创新。

一是逻辑教学中应交给学生认识世界的钥匙,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究世界。打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与网络世界的界限,使课堂贴近生活,贴近信息,交给学生认识世界的钥匙。书本世界是语言文字符号组成的世界,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割断了它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或者学生还没有接受它的经验准备和学习动机,它是枯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变动不居、日新月异的世界,生活之树长青,它是一切文化、科技艺术哲学的源泉。网络世界是现代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展示给人们的一个虚拟世界,具有超时空性,是一个前沿的、开放的,具有丰富信息量的虚拟的世界。现代教学的任务是打通这三个世界的间隔与界限,在沟通中开启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

二是老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具有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科学发展观要求学生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课堂应开辟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辩驳论证的时空。允许学生插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见解、甚至是稚嫩和错误的见解。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

三是注重创新发展的教学改革观。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对课堂

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是使学生从书本的奴隶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根本所在。

总之,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在教学中努力探索提高教学实效的途径,坚持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更多的基本技能。

三、科学发展观给逻辑学研究以新方法

科学发展观给逻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21世纪逻辑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何处?将如何发展?我个人的看法是来自三个方面:

1、现代媒体给逻辑学研究拓展了新途径。逻辑学与现代媒体、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至少是21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由于人工智能要模拟人的智能,它的难点不在于人脑所进行的各种必然性推理,而是最能体现人的智能特征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活动中包括学习、抉择、尝试、修正、推理诸因素,例如选择性地搜集相关的经验证据,在不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尝试性的判断或抉择,不断根据环境反馈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由此达到实践的成功。于是,逻辑学将不得不比较全面地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并着重研究人的思维中最能体现其能动性特征的各种不确定性推理,由此发展出的逻辑理论也将具有更强的可应用性。实际上,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了现代逻辑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例如,哲学逻辑所研究的许多课题在理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逻辑领域的深度拓展离不开用科学方法作指导。

一是我们先谈谈模糊逻辑的研究。现实世界中充满了模糊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到人的思维中形成了模糊概念和模糊命题,如“矮个子”、“美人”、“甲地在乙地附近”、“他很年轻”等。研究模糊概念、模糊逻辑为精确逻辑(二值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它目前在医疗诊断、故障检测、气象预报、自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研究中获得重要应用。显然,它在21世纪将继续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是谈谈自然语言的逻辑研究。对自然语言的逻辑研究有来自几个不同领域的推动力。首先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人机对话和通讯、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理解、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等课题,都需要对自然语言进行精细的逻辑分析,并且这种分析不能仅停留在句法层面,而且要深入到语义层面。其次是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在20世纪哲学家们对语言表达式的意义问题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精力,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意义理论,如观念论、指称论、使用论、言语行为理论等等,以致有人说,关注意义成了20世纪哲学家的职业病。再次是语言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例如在研究自然语言的意义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脱离语境的抽象研究上面,而要结合使用语言的特定环境去研究,这导致了语义学、语用学、新修辞学等等发展。透过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去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推理。当下的逻辑学课题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明确4个方面要旨:一是逻辑教学科学研究的要义,是发展,即就是发展学生以适应实际需要为核心的逻辑学教学;二是逻辑科学研究宗旨,是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逻辑教育科学要服从学生身心规律,服务于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受惠于科研成果,不让一个学生落下,促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逻辑科学方法的研究。以逻辑学教学为阵地,统筹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逻辑学的第一要义是怎样将形式和内容有效的结合。

四是把握阅读逻辑科学中的策略,把握“六性”,就是切人点的新颖性、研究过程的严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研究对象层次性、研究氛围民主性、阅读评价多元性。

3、切实加强逻辑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提升学科的科学化与学科化水平。如何推进逻辑学理论创新研究?笔者以为,一要完善学科体系,即在遵循学科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普遍趋势的前提下,在把握学科体系的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区分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既重视基础研究又重视应用研究,既加强主干学科也加强分支学科的建设。二要深化理论研究。即要注重完善和深化本学科基础理论,突出学科理论特色,形成本学科独有的理论成果,提升学科理论的科学水平。三要加强薄弱环节研究力度。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科学思维中的互补性、目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对人类逻辑学理论创新的研究等,迫切需要加强。

逻辑科学应当为强化科学思维的基础研究作出贡献,应当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道路上探寻一条新的道路。科学逻辑的新体系应当继承逻辑主义、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诸多优点,突破以往逻辑学的狭隘视界,坚持一种“大科学逻辑观”。

4、注重逻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逻辑学创新问题,日益引起逻辑学研究者和关心逻辑学发展的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高技术的迅猛发展,批判性逻辑迅速崛起,这不仅导致逻辑学求真之维的否定性思维向度得到人们、特别是逻辑学理论研究者和教学者的关注,而且还蕴涵了伦理思维对于逻辑学的求真之维的引领和选择、逻辑学臻善之维的审思和逻辑学的审美视阈的拓展。逻辑学关注的重点由原来“逻辑与求真”的静态性分析,转变为“逻辑是如何求真的”的动态分析,进而引发了逻辑思维由真向善的问题式的场域变换,实现逻辑学的创新,使真善美在逻辑中契合。当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逻辑创新与伦理思维的关系,不仅能更好地发挥逻辑创新与伦理思维对于教育人、陶冶人的重要文化功能,而且能培养人的创新思维。科学思维是当代的主题。现实生活中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有巨大的反差,究其与思维的科学性密切相关。

还有些方面,如逻辑科学方法论方面。一方面研究逻辑科学方法论的主要理论形态及其历史演变,另一方面探讨逻辑科学在当代科学,尤其是在认知科学中的方法论价值。这方面的特色在于:一是逻辑科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相结合。研究理论思维中带有普遍性的认知观念和认知规范,也研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科学家有关逻辑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思想。二是逻辑学与认知科学,尤其是与心理学相结合,注重分析心理学提供的有关认知结构的实验材料,研究逻辑学对心理学的方法论意义,也研究著名心理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心智理论系统以及心理学和逻辑学不同视域下的人类推理。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逻辑 指导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