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尚未共同富裕.doc(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为什么尚未共同富裕.doc(完整),供大家参考。

中国为什么尚未共同富裕.doc(完整)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20 世纪以来, 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 效率日益低下, 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前计划经济国家终于做出了各自的历史性选择,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成为最引世人关注的巨大潮流。

 伴随着剧烈的社会阵痛,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开展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艰难历程。

 中国在经历了 10 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 终于走出了计划经济本位论的樊笼, 1992 年宣布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从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潮流。

 为此, 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欧亚大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型国家。

  一、 经济转型方式及其理论背景

 所谓经济转型国家, 从广义上说是指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

 理论上, 经济转型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一般的制度转换, 既从一种制度状态进入另一种制度状态; 另一种则特指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发生的制度变迁, 即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转型的类型。

 按制度标准划分, 可分为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和不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

 前者如独联体和东欧各国。

 在这些国家中, 前执政党或退位, 或解散, 或更名, 或灭亡, 他们均

 宣布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 放弃共产主义信仰。

 中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始终如一、 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坚持共产党领导,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在原有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按照速度标准划分, 可分为激进的转型和渐进的转型。

 前者是指实施一个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它注重改革的终极目标, 试图一步跨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之间的 “鸿沟”,其理论渊源主要是主流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认为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仅仅是渐进的、 局部的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全面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所有元素, 才可能为市场经济体制留下生存的空间。

 后者是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 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 它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二、 中国和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选择的历史背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和转轨路径, 既不取决于该国领导集团的偏好, 也不取决于外来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经济转型方式和路径, 主要取决于该国内部社会经济矛盾的发展变化, 外部的作用也是通过内部矛盾的发展来实现的。

  (一) 俄罗斯激进式“休克疗法” 改革的历史背景

 采取“休克疗法” 的国家, 往往由于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 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在行业间的分布等特殊原因, 进行渐进式改革不能奏效, 多次采取措施而无法控制通货膨胀时, 被迫一次性放开价格, 或者是在国内市场极不平衡, 赤字庞大, 物价失控, 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完全崩溃的条件下, 通过政府有效控制, 逐步地实行价格改革已不可能时, 不得不采取激进方式。

 前苏联在 80 年代也曾经试图进行中国式的改革, 但由于其国情和中国差异很大而未能成功。

  1992 年初, 为什么俄罗斯政府实行的是“休克疗法” 式的激进改革?原因十分复杂。

 主要原因有:

  1. 是对历次经济改革失败的反思的结果

 斯大林之后的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未成功。

 在苏联解体前, 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未解决。

 那些渐进和局部的改革都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 没有触及体制内部的深层次问题, 跳不出传统经济体制的框架, 没能扭转俄罗斯经济发展停滞、 经济效率日益低下、 各种经济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面, 使得人们对渐进式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失去信心。

 俄民主派在确定以建立市场经济模式为改革方向之后, 总结过去改革的教训, 决定改变过去把改革停留在口头上、 纸上的做法, 采取实际行动,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 以此来解决当时俄罗斯面临的依靠传统体制根本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

 说明当时俄罗斯人们越来越确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已经走到了 尽头。

  2. 是当时国内经济形势所迫

 1990 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减少 2%, 国民收入下降 4%; 而 1991

 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 9%, 国民收入下降了 11%, 工农业总产值、基本投资、 对外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生产的下降导致市场供需极不平衡, 商品供应紧缺, 物价失控。

 1991 年俄罗斯消费品和收费服务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一年上涨了 92%, 食品价格更是高涨 1500%。

 国家财政金融状况继续恶化, 赤字总额不断上升; 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已开始崩溃, 政府要想有效地、 逐步地实行物价改革已不可能. 对新上任的俄罗斯领导人来说, 面对如此紧张的社会经济局势, 实行渐进改革已不大可能。

 正如俄学者所说的, 俄罗斯的原社会经济体制已经病入膏肓, 无法医治, 与其说是需要医生, 不如说是需要挖坟者。

  3. 是当时急迫政治局势所需

 苏联解体前后在政治领域情况也十分严重。

 俄罗斯市场是在苏联经济的行政命令体制崩溃过程中产生的。

 它产生于强大的国家体制削弱和瓦解过程之中, 这在客观上导致了 旧的国家调节经济机制陷入崩溃。

 1991 年“8. 19” 事件后, 那时由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 改革实际已停顿。

 联盟国家机关已经寿终正寝并且四分五裂。

 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监控实际上都不起作用。

 新的执政者上台时, 俄罗斯已不存在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力量,掌了权的民主派, 在上诉政治情况下, 下决心实行邀进的改革, 是有其政治的急迫需要。

 也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 苏联各政治派别不仅就经济改革的市场目标达成了共识, 并且快速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主张也已占主导地位。

 因此, 叶利钦、 盖达尔执政后, 从历史逻辑上来说, 推行激进改革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 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符合国情

 中国选择了 并成功地进行了“渐进式” 经济体制改革, 也同样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首先, 中国虽然有长达 30 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 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毕竟没有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么深。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计划经济的影响无处不在。

 而在中国受计划体制控制较严的仅是占比重不大的国有经济部门。

 其次, 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劳动力大部分在国有经济部门工作, 且享受名目繁多的由国家提供的福利;而在中国, 大部分劳动力在计划控制较松的农村, 农村劳动力几乎不享受国家的福利。

 再次,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

 最后, 中国以一贯坚持的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保证。

 所有这些条件, 才使中国成功地选择了先农村后城市, 先沿海后内地, 先体制外后体制内, 先“增量” 后“存量”, 先局部后整体, 先双轨后并轨的经济转轨的路径。

 这种局部启动、 双轨运行、 渐进为主、 全面推进的经济转型方式是条件不同的国家所不能效仿和照搬的。

  三、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一) 俄罗斯形成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俄罗斯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选择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逐渐形成了如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1. 形成了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结构

 在所有制方面, 俄打破了 了国有制的垄断结构, 明确提出国有资产私有化政策。

 从 1990 年起, 他们陆续采取了 一系列确保私有化改造的措施,

 使其非国有经济在俄 GDP 中的比重已达到 70%左右, 形成了私营、 个体、集体、 合资、 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为多元市场经济奠定了 基础。

 2.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

 在银行体制方面, 俄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主体、 商业银行与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

 通过立法明确了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 实行利率市场化。

  在财税体制方面, 使国家财政向社会共同财政转化, 缩小财政范围。财政职能转变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财政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解决市场不能满足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 二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方式由直接行政方法为主转向间接经济方法为主。

 俄罗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抑制通货膨胀, 稳定宏观经济。

 通过强硬的税收政策达到增收; 通过大幅度压缩投资, 削减各类补贴、 开支实现减支。

  在外汇管理方面中, 由一开始实行的自由化转向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 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俄经济转轨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大问题, 被视为继宏观经济稳定化、 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国有资产私有化这三大支柱之后的第四大支柱。

 其改革的方向主要有:

 一是逐步放弃国家包揽一切的做法; 二是在处理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相互关系上, 重点由过去的公平而忽视效率转向效率兼顾公平; 三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4. 在经济法规方面也制定了大量的法规。

  (二)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不同, 中国始终坚持渐进式改革。

 从 70 年代末起, 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已经走过了 20 多年的路程, 现正在进行着实质性的制度创新,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机制上是相通和相似的, 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主要表现为:

 第一, 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 第二, 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第三,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 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不足; 第四, 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五, 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

 等等。

  同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市场经济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在政治上是以共产党为领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运行的。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鲜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目前中国公有制形式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

 特别是由国有及由国有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 在保证国民经济合理布局、 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方面, 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这是与私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

 而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外资企业的不断发展, 对经济建立发挥积极的作用。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合理的

 收入差距但又避免两极分化。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正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

 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 失业、 医疗保险和城镇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

 其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深化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 重要作用。

 在劳动报酬上打破了 平均主义, 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已初步形成。

  3. 不是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

 但政府转变了职能, 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政府通过计划、 财政、 金融相互配合,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创造一个稳定、 安全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四、 中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绩效评析

 俄的经济改革, 从制度建设来看, 取得了进展; 从经济发展来看, 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经济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 主要有两类问题。

 一类是俄罗斯实行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而所采取的措施本身所含有的内在矛盾; 一类是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失误。

 很长一段时期,俄罗斯政局的不稳也是阻碍经济转轨和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但 1999年以来, 俄罗斯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已走出危机, 步入增长期,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 政局稳定, 增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中国经过 20 多年的不懈努力, 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坚持实行“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 确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 经济、 文化体制, 初步形

 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模式,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主要表现为:

 经济领域里,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飞跃, 国民经济社会化、 市场化和程度大大提高; 在政治领域里, 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了健全;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总体上看, 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仍不完善、 不成熟, 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的需要; 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待提升; 社会信用体系缺损; 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 城乡 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仍然比较严重。

  参考文献

 [1] 王秋波. 关于中俄经济改革的比较与思考. 西藏发展论坛, 2001

 [2] 赛晓序. 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差异之透析. 齐鲁学刊, 2003; (4)

  [3] 刘曙光, 主编. 解析全球经济.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 曲雅静, 吕国辉. 俄罗斯经济转轨对中国经济改革启示的新视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16(2)

  [5] 肖 忠民, 段兴民, 编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推荐访问:中国 共同富裕 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