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报告之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供大家参考。

工作报告之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篇一: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报告

毕节地区政协学习考察组

2010-07-29

经地委同意,6月上旬,由政协毕节地区工委主任杨继红率领的、

由政协工委秘书长和各县市政协主席组成的毕节地区政协学习考察组,赴苏州考察学习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毕

节地区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考察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苏州市基本情况。苏州市毗邻上海,国土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0多万,现有企业120000多户,其中内资民营企业11000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0多户。2009年实现国内生

产总值7740.2多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041.5亿美元,为江苏省

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主要产业结构分为it产业占全部工业35%

以上,纺织服装占全部工业15%左右,医药工业占5%;三产比重为1:66:33。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为江苏省的50%以上。

2、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

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其中

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

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开

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实施启动。三年完成“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污、雨水、通讯、有线电

视畅通及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跨国公司开始进驻。1994年至今,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

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

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

“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多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保持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

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

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

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 3.4%

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9年,园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

总值

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

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其中出口241.6亿美元,继续保持了较大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17118元,分别增长了13.1%和12.6%,区域发展呈现“经济持续回升、转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外部

的牵动战略、良好的投资环境、科学的创新意识、高效的服务理念等,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具体的经验和做法是:

1、依托区位优势,引进外资企业。上海市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

的集聚地,苏州市利用毗邻上海的地理位置,积极宣传苏州工业园

区优势,以此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驻园区。经过不懈努力,从

1998年开始至今,先后有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5

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101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苏州市利用上海浦东开发的机遇,为浦东开

发当好配角,真正体现出了“利用浦东、发展自己”。

2、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之初即由中新

双方专家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各项城市功能,先后编制实施了300多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

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先后投

入近4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前建设了高水准的“九通一平”

基础设施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厂、供热厂等一批重点源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

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

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3、坚持外向牵动,以商招商。园区管委会坚持外向牵动,依靠已进

驻的外商企业对外宣传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借力招商,借力发展,

为此吸引了很多相关联配套产品的生产加工商,形成了比较优势的

产业集群。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4、注重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较早启

动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园区从2004年起,就开始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进行转型

调整,相继启动实施了“四大计划”、“一大工程”(即制造业升级、

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从外延扩展向内生增长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三二一结构”转变,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

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去年底

分别达到32.5%、63%,并形成“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

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离岸外包产值分

别约占全国3%、17%和8.8%。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和绿色建筑等循环经济试点,万元gdp能耗

0.34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18和1/4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

6、注重学习借鉴,提高服务意识。为了把园区建设管理好,提高办

事效率,苏州市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

103件,确立了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构建了“公开、

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

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科技创

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首家保税物流中心

(b型)、首个szv空陆联程双向通关模式、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

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辐射,国家商务部去年专门发文推广园区发

展和借鉴新加坡软件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

成为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

三、几点启示

我们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

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苏州人的创新观念、机遇意识、发展思路

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

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

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

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

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跨跃式发

展的前提。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难

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全区干部的思想,以更加宽广的

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我区的开发

区建设。

启示之二: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学习苏

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区工业园区的规

划和建设。我们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

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阅、谋划、优化

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启示之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

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随着园

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

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

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

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

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

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

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在经营重点上有所突破。突

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

启示之四: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

当前,中央及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和关注试验区,中央领导同志对试

验区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视机不见,就必将坐失良机。苏州之所以发展迅猛,主

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规划先行,对我区来讲,就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毕节地区工业聚集区总体发展规划(2009—2020年)》,完善和制定全区18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专项规划,既要有用地的布局规划,又要有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开发,一是要结合我区实际能力,形成一个投资主体(公司),市场化运作,按照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要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苏州中新工业园区2000年的投资强度达到11亿美元/平方公里,2006年已经达到了17亿美元,平均每亩投资强度为110多万美元,人民币达到900万左右。我区各工业园区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应根据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三是要坚持规划的严谨和严肃性,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园区规划一经完成,就要向苏州工业园区那样,规划完成后,从1998年开始进驻企业至今未变,即便是土地长时间没有被利用,也不允许乱摆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招商引资。

【篇二: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总结

报告】

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

总结报告

按照xx关于机关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的文件精神,经xx统一安排,我于11月9日至11日,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活动。现将学习所得汇报如下:

一、两个园区的基本情况

1、张江高科技园区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分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自此,张江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19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目前,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

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

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在科技创新方面,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

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批新

经济企业实现了大踏步的飞跃。“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

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和

创业氛围正逐渐形成。

截止2010年底,园区进驻企业达1905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额1239亿元。201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577.5亿元;经营总收入15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吸引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

其中吸引合同外资9.5亿美元,吸引内资企业注册资本87.43亿元。园区共有从业人员17.34万人(其中博士4288人、硕士27082人、大专以上学历100756人);园区累计专利申请数22215件,专利

授权数5934件。

2、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

1994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

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

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

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0年,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

部署,围绕“争先率先、聚焦转型、突出创新、改善民生”工作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亮

点增多、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738亿美元,其中出口343亿美元,分别增长44%、42.1%;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172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

今年以来,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进二次创业,经济

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1-5月,全区实现工业产值1688亿元,同

比增长19%;新增注册外资18.9亿美元,增长55.7%;进出口总额318.3亿美元,增长8.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2亿元,增长

23.8%;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亿元,增长20.1%。

二、两个园区的成功经验

这次选择的两个开发区在体制上各不相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政

府间的合作模式,上海张江是公司化管理。但是,他们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创新能力、产业规模等方面创造的突出业绩,探索的成

功经验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

“凡适应世界经济特别是科技园区的发展潮流,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

科技产业化的一切好的做法,在张江都可以大胆的试、大胆的闯。”

张江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两年经济总量超过前八年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创出了高科技园区发展之路。实施“聚焦张江战略”,

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张江园区5年完成25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和产

业布局。然而,按常规开发模式,若以平均每开发1平方公里土地

投入7亿元资金匡算,就需投入

175亿元,巨额开发资金靠政府和开发公司投入显然不可能。2001

年初,张江园区领导小组做出重要决策:打破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单

靠政府和开发公司投资的局面,实行体制创新,开发主体转向多元。即搭建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高科技园区开发平台,加快张江高科

技园区开发进程。从这一年起,张江园区先后大胆引入社会、民间

和海外资本4.5亿元,相继组建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基地开发公司,按照园区产业布局,分别承担起园区信息安全、微电子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四大功能基地的开发任务。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

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

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

的私人公司和一些着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2、强化软环境

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对投资者不说不”为其服务理念,建立了六大服

务体系。一是企业创立服务体系,企业登记审批相关的政府职能部

门进入园区,提供企业登记“一门式”服务,缩短企业注册时间;二

是人事服务体系,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张江分部提供人事代理、

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人才引进等服务;三是

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在投资者与企业间架建金桥、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投资、在政府与企业间架设金桥、落实政策导向资金;四是申

请优惠政策服务体系,代理申请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企业

及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五是专业中

介服务体系,园区引进一些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新区企业提供专业

服务。

苏州工业园为了把园区建设管理好,提高办事效率,苏州市政府结

合我国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苏州工业园确立了全

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构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

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

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惟一”。

3、科学招商

张江高科技园区坚持高标准招商。根据产业定位,严格筛选,宁缺

勿滥,保证项目质量。坚持专业招商、“以商引商”、“以大引大”高

标准的招商思路。按照产业聚集进行专业招商,建立非常专业的招

商队伍。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软件三大产业为主导,通过“以商

引商”、“以大引大”迅速发展壮大,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链。

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实现从“优惠政策招商”到“产业集群招商”的转变,形成了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招商格局,并适时提出了“服务业倍增计划”,迅速把招商重心向服务业和科技领域倾

【篇三: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商业联合会(商会)

关于工业园区建设调结构促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入园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8月6日,县工商联围

绕调结构促发展调研工业园区建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委

参加。副县长何健升、县发改局、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林业局、住建局、工商局、财政局、经贸局、交通局、水务局、统计局、安监局、国税局、电力公司、镇、营乡的主要领导和部分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应邀参加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园区规划修编

按照“工业城镇上山、保护坝区农田”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总体

规划(2012——2030》的编制工作已完成,并于2012年6月12日

通过省、市专家评审,修编后园区规划面积为57.7平方公里。

(二)园区产业布局

1.冶金建材片区(建成区):位于北镇,涉及两个村委会、2个村小组,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优质水泥、建材产业,优质水

泥产能计划达到1000万吨,产值50亿元,利税3-5亿元,建成云

南省最大水泥建材示范基地。现已入驻企业21家,投产15家。

2.饲料产业基地片区(建成区):位于镇,涉及两个村委会、4个村

小组,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集中建设打造云南省最大的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年生产各类饲料200万吨,产值100亿元。已入驻饲料

企业22家(其中全国50强12家、上市公司8家、外资企业2家),投产1家。

3.农特产品加工片区(建成区):位于镇,涉及两个村委会、3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核桃、板栗、鸭子、乳制品、饮料、蔬菜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已建成投产企业9家。

4.板材加工片区(在建区):位于镇、乡,涉及两个村委会、3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家具板材加工及实木板、夹板、装饰面板、细木工板等装饰配套产业。现有意向投资企业15家。

5.箱板包装片区(在建区):位于镇,涉及1个村委会、1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引进软包装、纸包装、塑料包装、玻璃

包装、金属包装、铝箔包装、木质包装等包装行业。现有意向投资

企业8家。

6.机械装备制造片区(拟建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引进

机械、电子、装备制造工业。

7.五金加工片区(拟建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引进厨卫、水暖器材、量具、电动工具、不锈钢制品、礼品五金等特色产业。

8.木龙万亩特色产业园区(拟建区):规划面积10平方

公里,重点引进大型工业项目。

9.市级特色产业园(拟建区):位于营村委会,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承接昆明市“退二进三”企业和老东山片区企业搬迁,集中建设

标准化厂房,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10.物流片区(拟建区):重点引进运输、仓储、搬运、包装、流通

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行业。

11.综合服务区(拟建区):在工业园区新建一个园区配套服务区,

规划面积3000亩。包括管委会办公大楼,一个五星级酒店及5000

套商住房、保障性住房。

(三)园区征地情况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山地化、山地生态化”发展原则,园区密切配合县国土局做好土地调规工作,全县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与园区总体规划无缝对接。今年园区完成土地预收储6340亩。(四)园区发展成果

园区于2008年3月31日挂牌成立,2009年2月25日经省工信委

批准,正式纳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2008年以来,园区投资7.4亿元,不断完善“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新增建成区面积5.6平方

公里。新宜九公路全线通车,进一步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截止

2011年12月,园区累计引进项目58个,协议投资金额7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99亿元。园区现有企业7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主要

有建材、化工、冶金、造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其中主导产业为

建材、化工、冶金,主导产业gdp占比81.2%。

园区实施“工业上山、保护坝区农田”的举措成为省国土厅推广的10

种山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之一。被列为省国土厅工业城镇上山试点县、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开发试点县。

今年1—6月,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6100万元,规模以

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7408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完成7662万元,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017万元。规模以上万

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17.54,完成目标任务的329.8%。

二、存在问题

1.园区工业总量不大,规模以上企业少;缺乏新型工业和科技含量

较高的大中型企业。

2.工业产业弱,导致税源不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太慢,财政

缺乏支撑力。

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

三、工作建议

调研组实地查看饲料园区、红狮水泥和板材包装片区,听取工业园

区负责人的汇报后,对园区建设提出工作建议:

(一)调结构保增长要处理好6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重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要瞄准绿色经济、低碳经

济、新型产业,推动污染增量向绿色增量转化,产值增量向效益增量转型。通过存量转型拓展增长空间。二是处理好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要选择科学方法,向重点部位率先突破。不能只追求重点突破而忽视整体提高,既要抓重点,也要顾一般。三是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产能,又要支持企业转换机制,研发技术。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四是处理好重经济效益与重民生改善的关系。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终级目标,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考虑就业容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两个问题。五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在调结构中,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要保证调结构不偏离方向、不脱离正轨、不陷入低效。政府部门的任务是找准角色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企业自身在竞争中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企业和过剩产能。六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配套服务的关系。

(二)重点发展六个产业集群:一是发展建材产业集群。从水泥、管桩、复合墙板、装饰材料、新型管材产品等方面发展。二是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把云南cy集团引个分厂到,加上现有的化工铸造升级换代,逐步向高精尖数控机床以及筑路、矿山、冶金、建筑、金属加工等专用设备方向发展。三是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逐步引进金属新材料、光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四大领域企业。四是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以太阳能集热、太

推荐访问: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工作报告 工业园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