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供大家参考。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月初,区领导带领金融办、发改局、科技(经信)一行7人对苏州工业园区等进行了学习调研,先后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还参访了无锡高新区的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很受启发,结合多种途径收集的材料,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概况

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东边,行政面积278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在苏州市新制定的城市总体设计中,明确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城双片区”格局中的“苏州新城”地位。

2016年,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6亿元,同比增长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1亿元,增长12%,税收占比达93.1%;进出口总额49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RD投入占GDP比重达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1万元,增长

8.1%。高端装备制造业能级提升高端制造能级提升。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55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283亿美元,其中9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4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49个,其中

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

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7%;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产业为突破口,发挥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优势,重点培育金融、总部、外包、文创、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产业。累计经认定的各级总部项目达70个,集聚金融类机构超700家,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113家,区域金融中心高地加速形成。

苏州工业园是中国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中国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中国唯一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中国唯一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中国唯一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名第一,是我国唯一的同时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工业园区。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发建设20年来,园区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行的发展路径,将原先一块农田低洼地建设成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回顾20年发展,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水平起步,对标国际工业园区建设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高水准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

(二)全方位改革开放,建设服务型政府

1、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和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和区域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开创了政企分开、市场运作、国资带动、社会参与的开发模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际惯例,率先建立、充分授权“一站式”服务高效运作,诚信管理、失信严惩的亲商服务体系。构建“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公平法治、宽进严管”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保、“四规融合”的经济管理新体制,营造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环境。

2、坚持开展先行先试。积极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争创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等多个第一和唯一,引领了园区在现代物流、科技发展、金融开放等方面的功能创新,开创了政府有序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投融资模式,为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功能辐射,研究推进开放创新综合改革,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金融开放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综保区贸易多元化等方面实现了改革突破。

3、不断创新对外开放。园区开发建设就是伴随着改革创新起步的,不断坚持“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不断加快探索先行先试,成为全国改革创新开放的样板,推动中新双方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赋予园区探索开放型经济

新体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的新使命新任务,为园区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江苏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意见支持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明确赋予园区省辖市社会事务行政管理权限等14项政策支持。开放创新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获批挂牌。在中新金融合作创新加快推进,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成效良好,跨境贷款合同余额超32亿元。各项金融创新政策落地,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开业,苏州股权交易中心获批筹建,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区域金融体系。综合保税区贸易功能区封关运作,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重点改革稳步推开。国资国企“解包还原”、监管专员、股份制改造等改革稳步推进。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获批,行政审批局挂牌,各项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苏相合作经济开发区、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等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园区服务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三)跟踪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1、不断引进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550

个,实际利用外资超283亿美元,其中9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4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49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三大产业保持30%以

上的速度增长,构建了良好的新兴产业生态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7%。

2、不断促进新服务经济加速繁荣。累计经认定的各级总部项目达70个,集聚金融类机构超700家,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113家,区域金融中心高地加速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42.5%,电商企业交易额增长50%,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金额56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金额35.4

亿美元,分别增长14.7%、13%,均保持全市领先。华人文化控股项目签约落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1%,入境游客、酒店业营收继续保持全市首位。

3、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活力的培育。坚持高端引领,强化创新驱动,重视抓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不断积累创新氛围和创新生态。

2007年成为国家高新区,2012年排名进入国家高新区前十。近年来更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8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各类研发机构450个,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苏州纳米城等创新集群基本形成,“金鸡湖创业长廊”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4、不断丰富积聚各类创新资源。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

划”。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医科院苏州系统所、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州研究院等开工建设,江苏省纳米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启动筹建,生物产业园(桑田岛)建成投用。科技金融不断加强,去年总规模超15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二期)投资协议正式签约,区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超800亿元。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累计有26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入驻(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个),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宜居新城。

1、始终不移坚持规划,积极构筑宜居宜业生活圈。园区的规划建设始终保持独立自主,没有受到政府领导班子更替的影响,始终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以及“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完善实施城市建设的各个专业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城市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2、加速城市功能项目建设,城市功能形象持续提升。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内涵,金融商贸区、科教创新区、国际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加快建设,累计批建80米以上商务楼宇近90幢,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消费经济加速集聚,2015年苏州中心实现整体封顶,诚品书店、新光天地、永旺梦乐城、文博广场商业中心等商贸载体建成开业,人气商气加速集聚。

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阳澄湖半岛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宜居环境持续优化。

3、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绿地覆盖率达45%,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7.4,整体通过ISO*****认证,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完成生态文明建设60项重点项目、城市环境63项重点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园区被评为“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持续性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区域一体加快推进。撤镇建街道改革扎实推进,“八个一体化”工程稳步实施,老镇城市更新计划加快实施。

三、我们的差距和思考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被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成就所震憾,直面我区在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和发展速度上的明显差距。

2015年我区与苏州工业园区在火炬统计主要指标的差距十分明显,苏州工业园区的情况是营业收入4429亿元(沈阳1001亿元),工业总产值3753(沈阳597亿元),净利润314亿元(沈阳60亿元),上缴税费总

额257亿元(沈阳54亿元),出口创汇326亿美元(沈阳87亿美元),高企数量700家(沈阳134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42亿元(沈阳19亿元),RD经费支出136亿元(沈阳9亿元),从业人员27万人(沈阳9万人),大专以上学历17万人(沈阳5万人),吸纳归

国留学生7015人(沈阳959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万人(沈阳1万人),14年火炬统计排名19(沈阳35)。可以从上述指标中清晰的表明,我们在总体经济实力、高新技术产业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服务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我们认为体现在经济指标和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刻的原因是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上值得学习借鉴。一是勇于对标世界一流的担当意识,所有的方面从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产业引进、社会管理、营商环境都与国际水准接轨;二是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积极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争创全国多个第一和唯一;三是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无论是建设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当国家高新区,还是高水准的新城建设,都切实抓住了机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四是科学可行的发展思路,坚持“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成为全国改革创新开放的样板。

对照苏州工业园区,我们虽然存在着差距与不足,但我们也有着我们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只要我们对照先进找差距、扬长优势,对照先进补不足、鼓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切实执行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就能推动浑南跨越发展。鉴于学习考察情况,基于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加速推进我区

经济社会发展,为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贡献,结合我区实际,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坚定加强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是工业园区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推进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跨跃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新城建设任务告一段落之后,我区工作重点需要进行转移,切实重视产业引进和培育,通过促进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繁荣。一是加大对电子信息、机器人、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关键项目的产业扶持力度,落实各级各类产业扶持政策,让政策效应发挥到极致。二是切实分析我区未来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迅速集聚和发展,以实现城市与高新技术产业共生发展。三是强化产业资源的集聚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促进各类产业、服务资源有效对接和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备,形成产业和城市的良性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浑南特色的“高科技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

2、坚持招商引进和创新培育并重的理念。苏州工业园一

方面通过形成优化的国际一流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建设发展环境,吸引大项目、有牵动力项目、关键产业链项目,增强产业的整体

竞争实力;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载体,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技术创新型、本土孵化型、原始创新型自主知识产权亮点企业呈现快速裂变增长态势的形成,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通过两个方面的结合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实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区产业发展的途径也必须借鉴先进地区的策略,以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一是做好全方位的招商工作,围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实施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招商策划和一般性、普遍性的招商相结合,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牵动能力强、关键产业节点的产业链项目。二是在继续加大培养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同时,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此带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引导和支持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和名牌产品,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载体建设,按照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不同阶段发展规律,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培育,推动本土型、原创型、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四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对全区孵化器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孵化器投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精准化。探索建立科技服务业评价体系,规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运作管理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3、树立先行先试的创新发展理念。苏州工业园区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开展先行先试。一方面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和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和

区域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营造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园区开发建设就是伴随着改革创新起步的,积极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争创全国多个先行先试的第一和唯一,成为全国改革创新开放的样板,推动中新双方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目前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为使浑南成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高新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破除不利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提升创新能力有所担当,作好科技大市场的品牌,形成科技资源的积聚效应,成为区域的创新中心。三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成效。破解开

发建设的种种困境,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各项经营和建设。

4、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不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典范,不仅抓住了我国进入WTO对外开放的大好机遇,引进一批大项目、好企业,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还抓住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孵化的机遇,形成了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抓住了城市大发展的机遇,积聚了相当的资金,为现在支撑产业发展、扶持创新能力的壮大奠定了财力基础,从而形成了

目前科技、产业和城市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

当前,尽管宏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变,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

一是抓住面临的多重发展机遇相互叠加的大好机遇。在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我区不仅是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先导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也即将成为沈阳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东三省唯一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深入实施辽宁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各项工作。同时,积极学习中关村、武汉东湖等先进地区经验,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先行先试

政策,形成全方位的政策体系。

二是加速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打造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新高地为目标,以改善营商环境、汇聚创新资源,开展对外合作,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激发创新活力为手段,完善产业运行监测体系,实施规上工业“扩军计划”,加大运行和监测力度,加强与企业沟通互动,力争通过挖潜、培育的方式明年实现晋升规上工业企业40户的目标。围绕我区重点发展的七大主导产业,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分别产值总量、增速以及纳税排名前50的规上企业中优选50家企业列入倍增计划,覆盖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出台融资优惠、奖励补助等特殊扶持政策。

三是切实推进四个产业集群建设工作。区委确定的打造四个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不仅仅涉及生产企业、也涉及配套企业和服务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我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统筹考虑,科学工

作。为了便于工作,尽快形成相关功能区、相关部门明确领导、明确责任,建立有效的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尽快编制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总体发展规划,确保体现我区发展实际,提出科学、可行、可操作的发展路径。强化功能区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的引领作用,不断壮大现有企业,丰厚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推荐访问: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苏州 工业园区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