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历史事件比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大历史事件比较,供大家参考。

重大历史事件比较

 

 1.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1)

 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因耕地阡陌纵横, 如同井字而得名。

 内容是: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臣下世代享用, 不得转让买卖, 并要向周正交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

 分封制:

 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正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 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 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 并随从作战, 保卫王室。

 周初分封制的重要诸侯国有齐、 鲁、 燕、 卫、 宋、 晋等。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 扩大了疆城。

 (3)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分封制起到维系、 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 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 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 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 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

 春秋时期, 随着井田制瓦解、 分封制破坏, 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2. 秦亡汉盛的比较 秦与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

 秦仅存在 15 年, 二世而亡; 西汉存在 20O 多年, 在汉武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

 秦亡汉盛的原因如下:

 (1)

 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看,秦朝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发展而来, 没有经过农民战争对政权进行改造这个环节; 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建立的, 刘邦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 农民战争对封建政权的改造作用巨大。

 (2)

 从统治政策看, 秦崇尚法家思想, 统治残酷, 实行严刑峻法, 徭役繁重, 人民赋税沉重, 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西汉初年的几代皇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 实行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 减轻农民负担, 爱惜民力, 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

 从国家进行的重大工程看, 秦朝征调大量劳力用于长城和陵墓、 宫室的修建; 西汉则多利用国家力量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 前者破坏生产, 后者有利于生产。

 (4)

 在对待亡国贵族和割据势力方面,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在思想文化政策方面, 秦汉也有差异。

 (5)

 秦始皇、 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

 以上原因导致了秦汉两种不同的结局。

 3. 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二者有共同之处, 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 从时间上看,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 伽马、 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

 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 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

 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

 第二, 从目的上看,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 宣扬国威, 内容是贡赐贸易, 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 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 侵占海外殖民地,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第三, 从影响和后果来看,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 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同时, 其规模、 影响越来越大, 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4. 17-18 世纪中西方状况的比较 17-18 世纪的东方(主要是中国)

 与同时期的西方比较, 可以得出西方的优势已经形成,东、 西方的均势被打破的结论。

 政治上:

 西欧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的, 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 中国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 自然经济难以解体, 同时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对外:

 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 迅速走向世界, 进行海外扩张,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中国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限制海外贸易。

 意识形态

 领域: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解除了精神枷锁;中国维护、 加强传统的儒教, 大兴文字狱, 束缚了思想, 遏制了进步。

 总之, 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而中国则逐步走向衰落。

 5. 洋务派与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的比较 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 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 , 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1)

 从目的上看:

 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长处以加强国防, 抵抗外国侵略, 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洋务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 认识到西方船炮的威力, 便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但是, 二者学习西方的目的有本质的区别, 抵抗派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抵抗侵略, 并在民族自卫战争中付诸实施; 洋务派之中虽不乏抵抗侵略的有志之士, 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力主“借师助剿” , 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

 (2)

 从内容和实践上看:

 抵抗派和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都是西方的先进技术。

 但是, 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 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 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 洋务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 其主张付诸实施, 在中国掀起了长达 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3)

 从作用上看:

 二者主张学习西方,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案, 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6.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 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

 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 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 在战略防御阶段, 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 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 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 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 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 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 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 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 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 在相持阶段, 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 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 斗争的胜利; 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 斗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 1944 年 4 月开始, 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 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 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这时, 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 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

 (1)

 抗战路线不同:

 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 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

 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

 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 200 万正规军; 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 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还有民兵。

 (3)

 战场范围不同:

 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 阻击敌人的进攻; 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 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4)

 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

 前者多是兵团大会战, 打的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后者是小规模伏击战, 打的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5)战略地位不同:

 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 是抗战的主战场; 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 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两个战场的作用:

 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 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战。

 7.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

 (1)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 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

 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 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

 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 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

 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

 背景不同:

 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 阶级矛盾尖锐; 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咸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

 合作对象有异:

 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 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

 政治基础不同:

 前者是新三民主义, 后者是共同抗日。

 (4)

 斗争对象不同:

 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 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赢得民族解放。

 (5)

 合作方式不同:

 前者是党内合作,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后者是党外合作, 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 军队和地盘, 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 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6)

 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7)

 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

 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 以退让求团结; 后者坚持领导权, 以斗争求团结。

 (8)

 作用和结果有异; 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 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合作破裂, 大革命失败; 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 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8. 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 相同点:

 (1)

 战略构想:

 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 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2)

 发动群众:

 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 壮大革命力量。(3)

 根据地建设:

 都是通过发展生产、 政权建设、 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不同点:

 (1)

 指导思想:

 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2)

 斗争对象:

 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 后者是日本侵略军、 顽固派、 伪军。

 (3)

 分布地域:

 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 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4)

 政权性质:

 前者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 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5)

 武装力量:

 前者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红军; 后者是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号改编的八路军、 新四军。

 (6)

 最后结果:

 前者因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失败, 根据地大部分丧失, 红军被迫长征; 后者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 得到壮大和发展。

 9. 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的比较 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是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两次重大调整, 二者发生的背景、 内容、 影响有明显差异。

 从背景和原因来看:

 (1)

 1953-1956 年底, 我国在农村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当时我国经过 1949-1952 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新政权得到巩固, 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党和人民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任务, 需要把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同时, 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

 要解决上述问题, 只有把个体农业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 实现农业合作化。

 (2)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1958 年我党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左” 倾错误发展的结果。

 1958 年, 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 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过程和内容来看:

 (1)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按照积极发展、 稳步前进的方针, 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过程实现; 其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

 (2)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

 中一哄而起的, 其核心内容是扩大公有化规模、 提高公有化程度, 其显著特点是“一大二公” 、 “一平二调” , 即公社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公社范围内, 贫富拉平, 甚至实行平均主义供给制, 刮“共产风” 。

 从结果和影响来看:

 (1)

 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使五亿多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历史上是巨大的进步。

 它使个体小农经济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人民公社化实现了政社合一。

 因权力过分集中, 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 没有生产责任制,分配平均化, 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造成了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和长期停滞。

 1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比较 (1)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

 在农业合作化前, 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 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 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

 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 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的原则, 体现了社会...

推荐访问:重大历史事件比较 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