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的读解

[摘 要]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需要性、社会性和类特性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对青少年问题的综合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人的需要性揭示了尊重青少年需要的重要性,人的社会性揭示了要加强治理的系统性,人的类特性揭示了要重视矫治对象的主体性。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 路径 人性论

一、青少年问题根源的人性论析解

认知和解决青少年问题,首先必须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了要做好青少年治理工作应对其进行人性研究,这才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他从现实的、社会的人出发,得出三个紧密相联的人性观点。首先,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要研究人的本性必须研究人的需要,离开人的需要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性。其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均等于其相应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后,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所谓“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的特性,即人类作为动物中的一类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类的特殊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青少年问题的实然

青少年问题治理工作是以人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首先必须要认识人,了解人,把握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制约和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科学论断为我们解读青少年问题治理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人的需要、社会性和类特性三个角度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转型期青少年问题治理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对人的需要性的漠视导致青少年问题治理动力不足;对人的社会性的轻视导致了青少年教育力量分散;对人的类属性的忽视导致青少年主体性培养的缺失。

三、青少年问题治理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指导

一要尊重青少年的合理需要。具体来讲:(1)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科学的引导,使青少年能选择正当需要,消除超前需要,杜绝非正当需要,不致因为非正当需要驱动其走上歧途;(2)要从理解、关心、尊重青少年的需求出发构筑起治理者和青少年之间的情感链条,为进一步以逻辑的力量说服人打下良好的基础;(3)要针对当前就业矛盾日趋严峻的现实,重点搞好青少年求职就业服务,大力开展以就业咨询、就业培训和就业后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职业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就业意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就业本领,增加就业机会;(4)要充分利用人的物质需求,结合必要的物质激励手段,引导青少年将内在的物质需求转化为外在的积极、勤奋工作的动力;(5)要强化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服务,以扶贫帮困为重点,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存在于这些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要加强治理工作的系统性。青少年问题的治理工作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此在横向上,第一,我们要严厉打击社区周围、学校周边针对青少年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第二,开展家庭教育,保护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得到落实,依法治理家庭暴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三,我们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对青少年进行系统法制教育。在纵向上,对于青少年问题的治理要切实体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尽量使这些原则具体化,把教育、挽救和改造的方针形成法律条文,把教育保护未成年人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联系起来,以适应实际需要。

三要重视治理对象的主体性。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消极的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世界,取得各种物质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人通过主体性不断地改造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创造人类世界,同时也改造人类自己。所以,有意识的人的存在是社会生活得以发展的一个前提和必要条件。青少年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培养,使青少年积极进行自我的价值构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治理工作者与青少年之间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平等关系,把重塑治理对象的主体人格视为青少年问题治理的重要价值目标。为此,只有抛弃传统的单调说教、强制灌输甚至强迫执行等反主体性的治理方法,青少年问题的治理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推荐访问: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 视角 青少年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