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分析及优化对策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淡漠知识性,突出育人性。分析问题,找出结症,进一步优化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优化策略

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德育教育,更好的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积极的发展。把握小学生的德育发展规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优化德育策略至关重要。

一、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小学生爱国情感。

问卷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不能轻视的是有个别学生持消极的态度,对祖国感情淡漠,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而国家的强大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学生进行有效的、顺应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因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小学生都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的去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对老弱病残人都有同情心。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会主动给他们让座;80%的学能主动参加义务劳动;85%的学生对遇到有困难的人会主动伸出援助手;98%的同学愿意参加捐助活动。小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现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大部分小学生仍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与我国广泛开展的爱心主题教育分不开。

3.小学生的公民素养。

小学生遇到长辈、老师时,90%的学生会主动打招呼;10%的学生有时打招呼;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68%的学生表示会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28%的学生会主动上前制止;4%的学生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小学生较缺乏判断能力,模仿力和可塑性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4.小学生的心理素养。

二胎政策前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大多处于家庭的娇惯环境,有的同学为了小事发生冲突时"觉得十分生气甚至动手;有的学生消极退让;还有的学生会和大声争吵理论;小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由此可见,虽然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完全以自我中心,对待同学宽容大度的多。但不可忽视生活学习中小学生的消极心理。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方法呆板。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教师采用的教法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不甚相符,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陷于庸俗的兴趣之中,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学过程失去兴趣。

2.传授知识单一。

小学生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对课文内在感情的感受力较弱,调动学生真情实感就显得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一特点发挥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诣调关系,孤立地单调刺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习动机。

3.教师驾驭水平较低。

教师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处理。面向教学对象的心理千差万别,教师难以估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讲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是盲目的尝试。这样使学生失去意志力,缺乏学习信心,育人效果低下。

4.只注重知识性,忽略育人性。

有的老师对思想品德课只重视传授知识,而把育人摆到了次要地位。这样,严重地造成了学生错误的学习心理,学生也认为思想品德课考个及格分数就可以过关了。 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动力,达不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沉闷、消极,非智力品质受到压抑,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的要义。

二、优化策略

(一)改变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

要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学规律出发,纠正小学生在某些方面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以确保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

1.坚持从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形势。适当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在情感、学业、成长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坚持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师生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不卑不亢、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教师要平易近人、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内心的沟通交流,不能像以前的教学方式一样给学生灌输自认为正确而学生很难理解的道理。应从学生的认识能力范畴出发,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鸣,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目标。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材,运用教材。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培养提高思想道德和自身素质,努力形成自己的主见和创造性的思维,实现自我思想的发展。

(二)顺应教育规律。

1.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善于分解目标,讲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培养自身的素质修养;运用形式新颖、方式各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课程要领,进入陶冶氛围。

2.讲究实际将育人落到实处。

要掌握小学生的思想变化,根据现实需要修正自己的育人目标,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学生都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平等的交流,适时的倾听,胜过长篇大论的灌输劝说。平时老师多给学生们一些关注,多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心灵上的安抚,真正做到和学生交朋友,在教學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顺应教育规律。

教师要注重对教育规律的学习研究,要寓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多彩的德育教育内容于思想品德教育中,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程,能自觉的在生活当中分辨是与非,丑与美,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4.在实践中培养优秀品德。

思想品德课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加体验,积累感性认识,提高育人实效。我们手中的课本不可能每年都变,而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教改在深入,要求在提高,因而课本常常表现出滞后性。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既要包括课本内容,又要进行扩展,充实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要想提高实效,就必须适应时代步伐,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育人策略才会预期优化。

参考文献:

[1]武润德.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尝试与反思[J]. 教育革新, 2011, (02) .

[2]梁清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初探[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03) .

推荐访问:思想品德 对策 优化 小学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