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污染

施用农药会对生产环境造成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以及蔬菜、水果、粮食等污染。近年来,因食用施了农药的蔬菜、水果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不少,应引起社会关注。下面谈谈农药的科学使用。

1. 对症下药 农药的种类很多,性能各不相同,防治对象、范围,以及持效期和作用方式都有很大差异。所以,使用农药时,必须认准病虫种类,如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选用吡虫啉、抗蚜威等内吸性杀虫剂才有效,而使用胃毒剂则无效。再如不少蔬菜、果树上发生的霜霉病,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应选用波尔多液、甲霜灵锰锌等农药防治,而不能用防治因细菌、病毒、寄生虫而引起发病的农药。农民朋友对栽培的蔬菜或果树在本地区易发的病虫害种类要学会识别,熟悉其发生规律,在防治时才能对症下药。

2. 适时用药 每一种病害都有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植物受害程度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生产实践中,有些农民朋友选择使用杀菌剂不当,在植物发病后,甚至比较严重时仍然用保护性杀菌剂,连续多次喷施,依然收效甚微。还有一些农民朋友对广谱保护和内吸防治知识了解不深。广谱保护剂适于在病害发生前或最初发生时期使用,使植株的茎、叶、果表面建立起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而病害较重时,说明病菌已经侵入植株体内,再使用广谱保护剂已错过防治有效期,自然失去防病作用,则应改用内吸性杀菌剂,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迅速传导,内吸到植物体内杀死病菌。防治虫害也有个关键时期,即“治早、治小、治了”,也就是说,抓住发生初期及早防治。如梨小食心虫防治的适期是成虫出现高峰时,一般采用糖醋液诱捕器或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诱捕器监测成虫发生期,当诱蛾量达到高蜂时,向后推3~5天即是施药适期。

3. 严格控制施药浓度和次数 防治病虫害用药的浓度,一般在农药袋(瓶)标签上都有说明,应严格按说明配制,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如果使用的是机动弥雾机喷雾,即低容量喷雾,用药浓度至少要增加1倍)。农民朋友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用药量加大,防治效果才好,药水在植株上到处流才算喷施彻底。但往往事与愿违,加大浓度一是会造成农药随水流失,二是叶片不可能平整,会造成农药沉积,分布不均,不利于防治病虫害。喷药次数一般2~3次,加大用药量,增多喷药次数,不仅浪费农药,而且对蔬菜、水果等产品污染加重。施药时要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保证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低于最大允许量。蔬菜、水果的采收期一定要超过农药安全间隔期,切记在采收前不可任意喷施农药。

4. 合理复配农药,轮换使用农药 科学复配农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扩大防治对象,延缓病虫抗性,降低防治成本,充分发挥农药制剂的作用。目前农药复配混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农药厂把两种以上的农药原药混配加工,制成不同制剂,实行商品化生产投入市场,以杀菌剂为例,有多硫悬浮剂、双效灵、炭疽福美、噁霜·锰锌,甲霜灵锰锌等。甲霜灵锰锌是防治霜霉病的良药,此药是内吸性杀菌剂,既有保护作用,又有防治作用,药物施用后立即进入植物体内杀死病菌,锰锌残留表面,病菌不能侵入。另一种是根据当时当地发生病虫的实际需要,把两种以上的农药混配现用,有杀虫剂加增效剂、杀菌剂加杀虫剂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农药复配虽然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切不可任意组合,盲目地搞“二合一”、“三合一”。田间现混配现使用的农药应坚持先试验后混用的原则,否则不仅起不到增效作用,而且还可能产生增加毒性、增强病虫的抗药性等不良作用。

多年实践证明,在一个地区,连续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容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特别是一些菊酯类杀虫剂和内吸性杀菌剂,连续使用多年,防治效果会大幅度下降。轮换使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品种,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轮换使用不同药剂时,要尽量使用不同类别的有效药剂,如多菌灵、苯菌灵、甲基硫菌灵都属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它们之间一般都存在交互抗性,即病菌对其中一种杀菌剂产生了抗性,再用其他的也同样有抗药性,因此在这三种药之间轮换就无意义了。研究发现,有一些药剂之间存在负交互抗性,即对多菌灵敏感的病菌对乙霉威不敏感,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病菌,改用乙霉威防治效果就很好。

最后提醒农民朋友,我国卫生部、农业部明确规定,在菜田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如涕灭感、甲拌磷、对硫磷、硫特普;高毒农药如杀线威、保棉丰、治螟磷、内吸磷、苯硫磷、久效磷、地虫柳磷、克百威(呋喃丹)、灭多威、甲基对硫磷、三硫磷、毒虫威、乙拌磷、甲胺磷、磷胺、甲基硫环磷、杀扑磷、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灭害威、硫丹、氧化乐果等。近年来,有些菜农不顾或不知国家法令,滥用农药,导致多起严重中毒事故,害人害己,教训惨痛,应引以为戒。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开原市高中 邮编:112300)

推荐访问:农药 污染 减少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