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讨论对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实施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心内科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法)和实验组(介入封堵术),各67例,比较两组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大小、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实施封堵术成功65例(97.01%);≥15 mm 20例(86.96%);<15 mm 42例(97.67%);实验组术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有助于远期和近期疗效的提升且其成功率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科学技术。

【关键词】介入封堵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疗效;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65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09..02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经验积累和封堵器械的不断改进,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已经全面推广成为治疗ASD的常规手术[1]。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2]。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出现症状较晚,许多患者在成年时期才发现[3]。因此,为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降低创伤,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均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到我院心脏内科进行房间隔缺损治疗的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和实验组(介入封堵术治疗),各67例。其中男83例,女51例,年龄1~65岁,平均年龄10岁;隔瓣下室缺有56例,偏流出道室缺34例,嵴内室缺44例(均分在两组内)。若发生封堵失败则应转入外科实施Ⅱ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治疗,且该科室对房间隔缺损的类型和大小无限定。

1.2 纳入标准

外科封堵组纳入标准:1)左向右分流Qp/Qs

>1.5:1;2)房间隔缺损合并的边缘不能超过两个完全缺乏边缘;3)Ⅱ孔型房间隔缺损;4)房间隔缺损的边缘与房室瓣膜、右上肺静脉、冠状静脉窦的距离>5 mm。

外科封堵组排除标准:1)肺血管阻力>7 Wood单位;2)原发孔缺损;3)房水平由右向左分流且外周血氧饱和度<94%;4)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

内科介入封堵术组纳入标准:1)房间隔缺损的边缘与房室瓣膜、右上肺静脉、冠状静脉窦的距离应>5 mm;2)无其他合并的心内畸形;3)II孔型房间隔缺损;4)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5)房间隔缺损的边缘应>5 mm(除主动脉边),特别包括svs和IVC;6)左向右分流Qp/Qs不小于1.5:1。

内科介入封堵术排除标准与外科封堵术排除标准相同。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手术方法,实验组实施封堵术,具体内容如下。

实验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如心脏彩超、血常规、凝血时间、血生化、肝肾功能、气血分析等)。然后对患者的右心导管进行检测,通过胸超声心动图决定ASD封堵器的大小,多个切面心脏彩超下要选择最长直径的ASD(通常要比测量值大

1~4 mm),同时房间隔最大伸展直径要大于封堵器直径加14 mm。操作方法: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后将加硬钢丝通过端孔导管置入左上肺静脉,将长鞘送至左心房或左上肺静脉。ASD封堵器打开左心房伞及右心房伞完全封堵房间隔。随后对患者进行血压、血氧、心电监测,术后第1天复查以上监测。术后3~6个月和术前1天要服用氯吡格雷3~5 mg/(kg·d),G6PD缺乏的人要进行半年左右氯吡格雷1 mg/(kg·d)的治疗,出院后复查。

1.4 观察指标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大小、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成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直径ASD封堵器大小及成功率比较实验组实施封堵器成功数为65例(97.01%);≥15 mm 20例(86.96%);<15 mm 42例(97.67%)。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成功率

两组术后隔瓣下室缺:实验组成功率27例(96.43%),并发症发生率1例(3.57%),对照组为15例(53.57%)和13例(46.43%);实验组偏流出道室缺成功率16例(94.12%),并发症发生率1例(5.88%),对照组分别为10例(58.82%),7例(41.18%);实验组嵴内室缺:成功率为20例(90.91%),并发症发生率2例(9.09%),对照组分别为12例(54.55%)和10例(45.45%)。见表2。

3 讨 论

近年来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房间隔缺损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而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方法既往只有外科开胸手术,其具有成功率高、适应症广泛等优点。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是近年国际医学界崛起的新技术,使非开胸手术成为可能。

在本研究中对于实验组封堵器和成功率的大小来看,实施封堵器成功65例(97.01%)≥15 mm

20例(86.96%)、<15 mm 42例(97.67%);实验组在隔瓣下室缺、偏流出道室缺、嵴内室缺方面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封堵术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疾病方面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付 松,周更须,等.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6):524-525.

[2]夏 耘,雍永宏,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分析[J].江苏医药,2013,39(22):2787-2788.

[3]杨海慧,张 航,等.先大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110-111.

推荐访问:缺损 封堵 疗效 介入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