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与年龄的关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60岁以上老年组230例和60岁以下对照组200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老年组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并发症、死亡率均较高。结论掌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对诊断、治疗和预后提出指导性参考意见,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年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AMI发病与年龄的关系,选取我院收治的AMI患者430例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AMI的特点进行认识,总结经验,以期对诊断、治疗和预后提出指导性参考意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60岁以上老年组230例和60岁以下对照组200例。老年组男144例,女86例;60~69岁144例,70~79岁79例,80岁以上7例。对照组男132例,女68例;35~49岁50例,50~59岁150例。

1.2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标准化联合专题提出心肌梗塞(MI)的诊断标准Ⅲ:胸痛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的变化,3项中有2项阳性即可作诊断。目前阶段针对AMI的标准定义为检测到心肌生化标志物尤其是肌钙蛋白出现升高和或下降,至少有一次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第99%百分位值并至少伴有下列一项缺血的证据:(1)心肌缺血症状;(2)新发ST-T的改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3)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4)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新的心肌丧失或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症状

老年组典型心前区痛154例(66.95%),非典型76例(33.04%),其中上腹部痛34例(14.78%),肩、背、上肢痛1 0例(4.34%),无痛32例(13.91%),包括胸闷13例,心律失常9例,休克10例。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AMI不典型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先兆症状

老年组发病前数日到数周出现无力、胸闷不适、气急、烦躁69例(30.0%),对照组140例(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老年AMI起病隐匿,多无明显先兆。

2.3并发症

并发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最为多见。老年组出现173例(75.21%),对照组出现80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比较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5心肌梗死部位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以年龄分组来看,老年组AMI疼痛部位不典型者,无痛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可能为老年人AMI误诊率较高的一个原因。老年人心肌梗死多无明显先兆,难以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加上症状不典型,致使病情加重,主观感觉轻,不能及时就诊,因而导致预后差。老年组合并症多,并发症多,泵衰及休克的患者均较高,考虑与老年人心脏功能降低有关,这是老年人心肌梗死死亡率高的另一个原因。在梗死部位及梗死后综合征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病理基础相同。从有无典型表现的分组情况看,无典型表现组平均年龄较大,说明无典型表现者多发生于老年人。

临床实践研究表明,老年人AMI多表现为起病隐匿,无明显先兆,胸痛不典型,无痛性者多见,故误诊率较高;另外合并症多、并发症严重,因而死亡率高。因此掌握老年人AMI的特点、发病规律,对早期诊断、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可降低死亡率。

老年AMI症状不典型可能与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其供血的心肌尚未释放引起疼痛的代谢产物前已经坏死或高龄老年人反应迟钝及合并多种慢性病、原有疾病症状掩盖疼痛所致;亦可与脑血管痉挛致痛阈增高有关。

综合上述,老年人AMII临床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合并症、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对6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无明显原因的上半身疼痛伴胸闷、气短、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症状时,应常规检查心电图和24h持续监测,以排除心肌梗死,避免误诊漏诊,从而做到能够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诊断治疗率,降低死亡率。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 年龄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