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方主导”的四次跨越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共和国战略导弹方阵中,有一支活跃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一线的特殊分队。他们似桥梁,架起军工厂通往战场的快速通道;他们似卫士,确保武器装备质量无瑕疵;他们似助产士,砥砺催生大国长剑其锋必利……

深秋,大漠戈壁,战车轰鸣,黄沙万里。随着道道指令发出,一枚倚天长剑轰然脱鞘,直刺苍穹。

点火,山崩地裂。出击,腾空而起。导弹在空中穿云破雾,各种复杂电磁波袭来,弹头像长了眼睛一样死死咬住终极目标……

为了这眼睛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更加明亮,第二炮兵某军代室总军事代表廖平和他的战友们始终走在电子信息战最前沿,在万里天疆创造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热身——从计算机硕士到物理电子博士,面对转型需求,他在积蓄能量中实现“军方主导”

1998年夏天,一纸任命,以全优成绩通过论文答辩的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廖平,成为一名驻国家某工厂的军事代表。

上任不久,恰遇代表室与一家设计单位召开产品设计方案论证会。会上,面对众多领域专家,廖平大胆提出了许多设计改进方案,但发言很快被一位老专家打断:“你说的那些不现实,这个领域你不懂!”

一句“不懂”刺激了廖平,也让他认识到: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导弹武器系统,技术含量高,系统配套复杂,军代表要实现“军方主导”,就必须在方案论证、技术问题处理、学术研讨等各个方面与地方科研人员平等对话,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对方!

看图纸,跑车间,跟踪设计流程,参与样品试验……平时工作按部就班的廖平,暗地里却在加班加点“热身”。为了求证某项公式,他可以通宵达旦地往返于图书室和实验室,不惜数百次地重复同一种实验;为了检验一组数据,他能够经历酷暑严寒、辗转数千公里多次挺进靶场,在实弹发射中反复对比取样;为了全程掌握武器动态,他甚至“混”进厂家实地科研队伍,像“勤杂工”一样扛设备、测数据、分析图纸;为了拓展知识平台,他在实践中吃透了上百万字的相关专业知识,精通本系统全部专业技能,还熟练掌握了军兵种相关领域知识、民用技术、外军装备……

2000年9月,经过近两年的“偷师学艺”,精通计算机专业的廖平突然“改行”考取了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却又与导弹武器装备核心技术密切相关。时隔4年,当人们还在为廖平“改行之举”困惑不解时,他又以全优的成绩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并获得该专业唯一一个进入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国家计划名额,开展信号与信息处理工作, 他的毕业课题是物理电子领域的一项难题——“微波器件电子光学CAD软件系统”。而这个难题仅用一年半时间就被廖平破解,其模拟计算机精度达到国际同领域先进水平,对我国制管行业“一次设计成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我国在此领域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了数十年。

2001年,第二炮兵武器装备正处于信息化转型期,一批科研项目即将上马,某科研机构对某项关键部件的科研攻关屡屡受挫,正在读博士的廖平对这个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后,主动请缨参与研制。在两个月时间里,他既是“主心骨”,又当“主攻手”,常常夜以继日地记录、分析、试验,最终帮助该科研机构研制出了性能优良和高精度的产品,一举获得了生产权,一种新的军事效益也应运而生。从此,设计单位的各类专家对这位年轻的军代表刮目相看,遇到技术问题经常找他咨询,视他为本部门的“编外专家”。国家电子技术方面的权威专家徐静松,对技术十分“苛刻”,与廖平却成了“忘年交”,不仅把自己写的论文和专著送给廖平“批评指正”,而且凡是涉及到该代表室的科研项目,他都会说:“先听听廖平的意见。”

某科研机构领导孟健认为,廖平用自己的学识快速搭建了一个与专家平等对话的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军方主导”,也使工业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进一步认识到了军代表在武器装备转型期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起跑——数千套合格产品投入使用,面对战场要求,他在履职尽责中确保“绝对可靠”

廖平的办公室简单而又整洁,除了一摞摞专业书籍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桌上各类装备质量“责任书”。廖平说:“国之重器的昂贵代价不容我们在工作中有丝毫闪失,放在这个最显眼的地方,就是为了时时敲打自己,警醒自己,勿忘责任!”

一次,廖平在参与军兵种产品业务会上得知,某卫星定位接收机在某兵种特殊地段实验时,无法进行定位。对装备部件了如指掌的廖平突然警觉起来:某型导弹上也在使用这种设备,要实现全疆域战备,必须清除这个“死角”。

会后廖平立刻要求厂家对卫星接收机进行升级改进,厂家却以“装备已经定型批产了,当时的定型文件里没有提出这种需求。”为由给予拒绝。吃了“闭门羹”,廖平并未罢休,三番五次跑厂家领导和设计人员办公室据理力争:连微软操作系统等民品都是定期做补丁升级,何况我们的产品直接影响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再说现在没问题,不代表以后没问题,决不能因任何隐患影响转型步伐。

“说实话,廖平当时那种发自内心流露出的责任感使我们深受感动,最后厂里决定避开合同,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重新对产品进行升级改进,并对列装的装备一一进行更换。应该说是他的人格和责任心战胜了合同上的条条框框,使我们的导弹武器性能不断得以完善。”国家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康义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还感慨不已。

廖平所在军代室分管有10多家厂所,监造的却只是导弹武器系统中的一部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别看个头小,作用可不小,它凝聚的都是第二炮兵信息化建设的高新技术成果,是导弹武器效能的倍增器。”某导弹旅总工程师、导弹专家张亚峰这样给予评价。

责任关联国之重器,事业维系天下安危。2008年9月,军代表室在军检验收中发现有两种国外进口元件超过了使用期限,廖平立即要求某厂家进行破坏性试验。厂家不同意:“没必要做试验,国家没有可替代元件。”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战斗力生成。廖平不容置疑地要求对全部元器件进行筛选,结果令人惊讶:40%不合格。廖平组织召开了质量大会,所领导、中层管理干部、设计师、一线技术人员等100多人坐在台下听廖平主讲。一位设计师以前很喜欢用国外的元器件,听完廖平的课,“国家安全、军方要求”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某导航产品起初用于飞机,内部有大量进口元器件,但现在要用到导弹上,这位设计师主动更改设计图纸,把所有进口元器件换成了国产件。

提起廖平和他带领的军代室,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某电子集团产品部主任陈鑫介绍,廖平把20多项国、军标准和航天标准烂熟于心,谁都甭想蒙过他。每周的质量会议纪要都看,问题解决的怎么样,他都一抓到底。面对战场要求,这些年他亲手监造的数千套产品均达到合格率100%,实现了“绝对可靠”,这就是一名军代表对战略转型的最大贡献!

助推——10份咨询报告走进顶层视野,面对前沿探求,他在主动作为中创造“不朽传奇”

近年来,廖平在对武器装备质量把关的同时,也将视线不断向武器装备发展最前沿延伸,再延伸……

2010年5月,京郊绿意葱翠。某部会议室,一份《某型导弹防御及突防问题咨询报告》因处在技术前沿、数据详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引起了参加第二炮兵武器装备建设“十二五”规划论证会与会专家的格外关注。顾不上临时休息,大家对报告中的设计规划和各种数据论证逐一过“筛子”,经过几轮激烈的讨论分析后,一致推荐将此项目列入第二炮兵“十二五”规划建设之中。完成这份报告的设计者叫廖平。

2010年10月19日、2011年1月24日,战略导弹部队的一位首长先后在不同的两份咨询报告上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此件很好,机关要认真分析报告项目,捕捉新技术,推动我武器装备研制发展……此研究成果,科研部可作为某型装备研究论证的支撑材料!”完成这两份报告的人还是廖平!

去年3月,第二炮兵战略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廖平在其专业范围内设计出构建战略导弹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作战能力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由信息基础支撑能力、要素能力和任务能力3个层次的体系架构,并充分论述了相关的60多项关键支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所形成的《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内涵、能力架构和装备技术支撑》报告,为我国战略导弹武器建设跨入新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主持完成了5个项目的研制和论证,4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为第二炮兵武器装备中长期规划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军队派驻到国防工业体系的使者,廖平认为,军代表身处军地的“结合部”,就要担当一支特殊的“翻译队”,既要把军队的作战和质量需求“翻译”成厂家的技术和管理指标,又要把厂家的技术实现途径“翻译”给部队。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一门尖端科学,为了把这些复杂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广大官兵,廖平针对不同的层次巧调众口。无论是机关分管技术工作的领导、研究院所的专家,还是部队指战员,大家听了都觉得“解渴”受用,一位首长在靶场观摩发射前,还主动把廖平请到房间交流。为了扩大普及面,廖平结合实际,争分夺秒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汇集成册,整理出《弹道导弹突防中的电子对抗技术》,对弹道导弹突防中电子对抗的基本原理、有源电子对抗技术和无源电子对抗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能够用于基本结论指导部队“核常兼备,双重威慑”作战中导弹突防中的技战术应用。据相关部门介绍,此书近期将作为研究生专用教材走进课堂。

冲刺——两种新型导弹武器腾空出世,面对打赢追求,他在奋起直追中锻造“砺剑制胜”

初冬的高原,东风浩荡。随着一声巨响,一枚导弹拖着炽热的烈焰腾空而起……

长缨列阵,茫茫戈壁,廖平的心随着呼啸的导弹在长空飞翔。尽管进场前,他亲眼见证了这个关键部件的千百次试验;发射前,他胸有成竹地向首长立下了保证成功的“军令状”。而此时,依然如重石压胸,为了这一天,两年来他几乎没有笑过。

时光把记忆拉回到两年前的冬天。高原靶场,某重点型号导弹发射升空,数分钟后,廖平和研究所的同志等来一个不幸消息:导弹的某高新电子关键部件没有传回任何数据,这表明该部件根本没有启动工作,而这个关键部件就是决定这型武器存否的核心部件。20天后,另一某重点型号导弹因电子核心部件影响导弹偏离靶标。

不到1个月,两个重要型号导弹相继失利,对于廖平而言,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记不清如何回到单位,廖平只有一个念头:等不得!拖不起!务必要尽快找到故障原因,否则该型导弹研制项目将打入“冷宫”,不仅众多科研工作者多年心血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该型号导弹承载的是国家导弹装备力量建设的重大突破,直接影响我国的战略力量部署和在国际战略力量平衡上的地位。

在上级机关的帮助下,廖平同研究所的专家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战”。在对第一枚失利型号武器反复实验中发现某天线在高温状态下曲线受高温影响,研究所分析是导弹在大气层飞行磨擦产生的高温影响了天线信号接收,而廖平却发现在热实验中曲线与飞行模拟时的曲线虽然接近却有着细微的差别,他坚持要查明为什么两条曲线不吻合。

为了还原真实的故障,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赴千里之外的总体单位做试验。背水一战后,正如廖平所料,并非高温原因,由于飞行在大气层的导弹温度内高外低,导弹内的湿气蒸发成水气凝结在了天线表面,影响了天线信号接收。事后,研究所的领导无不“后怕”地说:“如果没有廖平的一再坚持,按照我们原先的定性,这次试验还会遭遇失败,这种型号的导弹也将被取消。”

来不及欢呼,另一型号导弹发射失利的“故障归零”工作立即上马。2009年新年刚过,军代室所驻的研究所得到指令:“如果再不成功,就只能转入预研项目,只好等待国家科技水平有了新发展后,再重新启动。那或许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军事斗争装备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容缓!又到生死关头,沉着冷静的廖平提出复现大气层的环境进行试验,经过40多项故障排查,3个月后的一个凌晨,在低气压试验中,廖平终于复现出了同样的故障现场。喜讯随即传到了机关,一位主抓此型装备的将军对廖平说:“这是我退休前的最后一枚导弹,发射时,你一定要去!一定要给我拍胸脯,打包票!”

……

成功了!成功了!发射部队的欢呼声打断了廖平两年的记忆。当他接过传回的数据时,反复确认后才长出了一口气:“两个型号的导弹终于都保住了!”那一刻,廖平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如今,这两型导弹已定型批产,标志着我国新型作战力量和作战能力开始诞生。随着武器交付部队,廖平先后被评为“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第二炮兵优秀共产党员”、“第二炮兵新武器装备建设先进个人”、“第二炮兵优秀军代表”、荣立一等功……

长剑不语人不寐,“知识英雄”壮国威。采访中,记者发现廖平的电脑桌面上不时飘出阵阵雄壮的旋律,“梦过多少铁马金戈,锻烧多少天雷地火,我为祖国铸造倚天长剑,不负人民万钧重托,紧守打赢第一战位,砺剑制胜庄严承诺。”那分明是一曲满含忠诚的铸剑长歌!

推荐访问:军方 四次 跨越 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