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呼唤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去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以下简称“减负三十条”),迅即引发业界关注。

“减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20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就发出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60多年来,国家层面发出的“减负令”已经突破个位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近年来,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度_直处于“高烧”状态。为什么“减负令”不断,中小学生的负担仍备受关注?無他,时势使然。以前,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课内,减轻过重的课内学业负担是政策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可谓成效显著。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减负”主阵地已悄然发生转移,学校“减负”、家长“加码”,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等社会利益集团把孩子当作“摇钱树”的现象日益严重,仅靠教育部门管住课内负担,显得力不从心。

“减负”,呼唤综合治理,呼唤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于是,“减负三十条”应运而生。这是历史上规格最高、最系统的“减负”文件。

纵观“减负三十条”,至少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二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仍处于重要位置,但显然已非核心环节。关键是要强化政府的担当,理顺家长、社会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大力减轻校外各有关方面对孩子造成的沉重负担。首要的是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减负三十条”明确规定:“严禁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严禁组织举办中小学学科类等级考试、竞赛及排名”。这是釜底抽薪之举。其实,2018年教育治理领域的一大重点就是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6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启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目前初步成效已显现。“减负三十条”与之紧密呼应,互为援手,只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一组合拳必将还教育一个比较清朗的社会空间。

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教育担当。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疯长,已经形成庞大的教育消费市场,牵涉各方面利益,专项治理只要稍微松劲、行政管理部门稍不留神,就很可能前功尽弃。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不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导致不科学的学校教育成效评价标准,从而诱导或者迫使个别学校通过“题海”战术、不计成本给学生加压的方式提高升学率,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其破解之道,就是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减负三十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严禁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将升学情况与考核、绩效和奖励挂钩”。诚能如是,则学校幸甚、师生幸甚!

落实“减负三十条”,也考验着家长和社会。学校越是打开大门、教育越是开放,就越呼唤全社会科学的教育观和高度的文明素养。面对未来就业等各方面的激烈竞争,家长对自己孩子能否上好学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此失去教育理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自觉与学校、社会同心共情,协同采取正确的育人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同样,社会尤其是各类媒体对教师、学校应该多一份理解、尊重和爱护,少一点撕裂、怨怼的冲动,努力让广大教师能够宽心、安心、静心从教。社会的教育文明整体提升了,教育生态才会好。

是的,“减负三十条”的落地,关键要靠各级政府主动担当作为。但“减负”要收长久之功,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推荐访问:减负 全社会 营造 呼唤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