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面瘫52例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面瘫25例,并设穴位埋线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两组间有效率的比较,χ2=9.5216,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表明穴位埋线法结合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较佳疗法。结论 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面瘫;针灸疗法;挂线

作者单位:835000伊犁州中医院针灸科研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针灸科常见的病种。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多见,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初起大多有耳后、耳下或面部疼痛。中医认为系面部阳明、少阳等经络受风寒侵袭,使气血不和、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1]。基于上述理论,笔者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5例,并设穴位埋线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疗效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根据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确诊。并排除肿瘤、血管病变、癌症转移、颅底或蛛网膜炎性反应及中耳炎等病变。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0~67岁,平均32.5岁。就诊前均经过理疗、针灸及中西药等治疗,疗效较差。其中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的34年。右侧面瘫25例,左侧面瘫36例。将全部患者用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分为两组,方法是先用掷币法确定将单数组纳入治疗组,双数组纳人对照组。两组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取地仓、牵正、颊车、翳风、太阳、阳白、合谷、足三里,每次选3~4穴植入羊肠线,每2周埋1次,2次为一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主穴:牵正、颊车、下关、四白、地仓、合谷;配穴:阳白、太阳、攒竹、鱼腰、丝竹空、人中、承浆、迎香。每天选主穴4~5个,配穴3~4个,1次∕d,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按3级标准判断疗效。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外观恢复正常,经检查面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基本恢复正常,仅在作表情时遗留有稍少额纹或鼻唇沟仍未恢复原状,或在情绪激动时有轻微的面肌抽动;无效:面部外观虽有一定好转,但面肌、面神经的功能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两组治疗疗效见表1。两组间有效率的比较,χ2=9.5216,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表明穴位埋线法结合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较佳疗法。

表1

两组疗效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251210388.0

对照组251051060.0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本身病变或在其通路上受周围组织病变的影响所致。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有被冷风吹过或受凉史,其主要病因为病毒感染所致[2]。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经脉、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穴位埋线可激发经络气血、协调机体功能。但仍有15%左右的患者因疗法不当或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留下后遗症[3,4]。

由于本病病位在茎乳孔处,属于少阳经分布区域,瘫痪的表情肌多数在阳明经分布区域,所以通过远程刺激合谷、手三里、阳陵泉、太冲四穴可以调节疏通阳明、少阳经脉,具有强壮机体、凋补气血之功效。本组患者在挂线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梅花针刺,利于改善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和压迫,并能修复轴索损害,恢复神经纤维再生。本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88.0%,取得较好的疗效。不过在治疗本病时要注意针刺的时机,有许多传统的看法认为,面瘫的针刺应于患病5~7 d后开始针刺,若针刺过早,会造成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造成炎性渗出,加重面神经的水肿,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根据患者所处的时期及病情轻重程度不同采用的针刺方法与手法也不一样,应做到因时制宜,因人施针。

参 考 文 献

[1] 黄晓嫒,李崖雪,孙申田.不同电针波形在面瘫后遗症中的应用.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19-21.

[2] 骆大富.推拿按摩配合针灸治疗面瘫36例临床观察.新中医2003,35(6):47-49.

[3] 徐伟明,周近放.针刺治疗面瘫63例临床报告.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2):109.

[4] 张仁,刘坚.中国民间奇特灸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1.

推荐访问:穴位 针灸 临床研究 治疗面瘫 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