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细节成就环境

日本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国度。几乎每一个国人都处在左右互搏的矛盾境地中:一边是心中代代相传的民族主义情感,另一边则是无法避开的日本流行文化和科技产品。这种复杂的情感在去过日本的人身上还会衍生出另一个慨叹:日本实在是美丽又干净。

2007年岁末,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访华。福田首相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谈到:为了推动环境合作,日中双方将在中国国内建立起以信息传递及网络化为目的的日中环境信息平台以及节能环保合作咨询中心。日本还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开展一万人规模的环保和节能方面的培训,邀请大批中国专家和在一线工作的人员到日本,分享日本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

专业技术层面的互通固然重要,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如何真正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量。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位旅居日本多年的学者曾对记者感叹日本的小城市很干净,走在路上简直可以不用穿鞋。这样干净的城市环境得益于每一个人的悉心维护。在普通人身上,环保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标语,在城市的楼堂馆所、公园街巷随处可见,但真正将这句口号融入日常行为的却是日本人。日本国民有一个共识:环境是公共财产,单独的个体无权侵犯集体共同的利益,这就是日本学者所谓的“环境共有原则”。

中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很多年,但依然收效甚微,居民缺乏自我约束是痼疾之一。日本垃圾分类的细化程度之高,常常使初到日本生活的外国人一头雾水。废弃唇膏的膏体属于可燃烧物品,而当唇膏用完时,其外管就要归入塑料制品或小型金属类。日本人在扔掉壶或罐子之前要用卷尺量一量:小于12英寸的归为小型金属容器,大于12英寸的则归为大体积垃圾。即使一个饮料瓶子也不能一扔了之,瓶体属于玻璃,瓶盖属于金属,瓶子上贴着的纸则属于纸类,都要分开投放。不同类型的垃圾要求放在不同颜色的专用塑料袋里以方便回收。随着社会的发展,分类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政府会及时通过各种手段告知居民垃圾分类的变化,商家也会在产品上标明所用材质的类型,方便投放。在日本,垃圾有投放日和投放时间的限制,环卫部门每天收集不同类的垃圾且过时不侯,没有赶在收集时间之前投放的垃圾只能放在居民家中,等待下一次收集。

如此细致、严格的规定,没有国民自觉遵守是不可能长期实施的。经过磨合,这种“繁琐”已经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公共环境意识。日本没有专门清扫社区卫生的清洁工,每天上午,垃圾回收人员在回收垃圾后都会将社区垃圾站清扫干净,日本主妇也都会自觉清扫自己家附近的街道和花丛。日本也有类似于国内居委会的社区居民组织,由各家轮流担任“担当”,负责组织居民在假日清扫社区内的水沟等公共设施。夏天,居民们会组织起来,在每天下午的同一时间一起向街道泼洒凉水,社区内的温度随之降低,各家的空调也就停止运转,节约了大量的电力。

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

日本对孩子的环保教育已经渗透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首届世界儿童环保峰会就是在日本召开的。

日本儿童最初的环保观念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日本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系统,很多家庭都备有家用垃圾处理机,将厨余垃圾进行发酵,生产出肥料供自家的花草树木使用,孩子自小就是这项工作的参与者,循环利用的观念通过劳动渗透进孩子的内心。日本主妇会将在超市购买食品时使用的白色塑料餐盒洗净后反复使用,在父母的影响下,低年级的孩子会将带到学校的牛奶喝得一干二净,自觉把牛奶盒清洗干净后晾干,再由学校的工作人员统一收集。

环保是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从1997年起,文部省和通产省就共同实施了“绿色学校试验模范事业”,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很多日本城市都在郊区设有户外教育基地,通过学生对自然的亲近热爱来培养他们的环境观念。不少日本学校都会定期举行废品回收等与环保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将家里的废旧报纸、塑料罐头盒等废弃物带到学校,由学校和家长联席会把旧物资分类后送到回收站,所得款项再给学生购买一些学习用品。

日本的很多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都造型别致,它们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对市民,尤其是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大阪市舞州岛上有一座外表像美丽庄园的垃圾处理厂——舞州垃圾处理厂。舞州垃圾处理厂共有三层,二、三层如同国内的科技展览馆,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各种关于环保的科普动漫也琳琅满目。处理厂将所有处理垃圾的环节都进行了透明化的密封,然后在外围建起一个系统的科普观摩走廊,让孩子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非常强。抽烟的人都会随身携带一个烟盒,在没有烟灰缸的地方,日本人不会随便弹烟灰、扔烟蒂,而是小心地把烟头放进自己的烟盒中,到有垃圾箱的地方再扔掉。几年前国内曾有过关于垃圾箱的讨论,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公共卫生差是由于垃圾箱数量少。在日本,如果暂时没有遇到垃圾箱,人们会将垃圾杂物自行收好,而不是随便扔掉。日本人很少在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吃东西,以免食物残渣落到地上破坏清洁的环境。正是这些细微的习惯成就了日本美丽的城市环境。

科技和制度助力环保

由于日本资源匮乏,日本人的能源危机意识因此很强。目前日本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只有美国的37%,是发达国家中最少的,如此成就全赖于制度和科技。早在1979年,日本就已经颁布了《节约能源法》,至2006年已修订八次。经济产业省设有节约能源与新能源部,每个企业都有能源管理士,专门负责在工厂推进节能工作(以提高能源原单位年率1%为目标),从事与节能法相关的各种法定事务(制定节能设备的投资计划及向国家报告、定期报告各单位的能源使用量等)。

日本的制造业节能有“一高一低”。国际上有关节能的强制性标准一般是能源效率标准,主要针对汽车、家用电器等终端耗能产品,通常按法规设置一个最低的能源效率数值,达不到这一数值的产品禁止进入市场。日本实施的则是“领先产品”能效基准制度,对汽车、电器产品等分别制定了不低于市场上已有商品的最好能效标准。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必须按照“领先产品”标准执行,否则将受到劝告、公布企业名单和罚款等处理。日本还独创了企业“领跑者”制度。所谓的领跑者(Top Runner),是指汽车、电器等产品生产领域能源消耗最低的行业标兵。“领跑者”制度通过确立行业标杆,强制要求其他企业向其看齐,也就是确定家电产品、汽车的现有最高节能标准,从而使汽车的油耗标准、电器产品等的节能标准高于目前商品化机电产品中最佳产品性能。对于未达标的制造商,采取警告、公告、命令、罚款等措施。“领跑者”制度实施以来,各种电器都实现了超出当初预想的节能效率改善。比如汽:车行业,2004年度比1995年度的能源消费效率提高了22%,而原定目标是2010年提高23%。

日本拥有世界领先的节能技术。太阳能发电、利用间伐木材制造生物乙醇等新能源技术都居世界最高水平,太阳能发电的大部分专利目前也都由日本厂家掌握,高科技成果物化的时间只有1-2年。同时,日本人也善于从细节着眼改进节能技术。目前日本有1万多家24小时便利店。冰柜、冷藏柜和空调是必备设备,降低它们的电力消耗是节能的关键。2002年大金工业开发了一种名为“便利店包”的能源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两套冷冻循环,运行时,系统会回收冰柜和冷藏室释放的热能供给空调吹暖风。一年下来,就能把电耗降低一半。这种系统现在已经被日本的24小时便利店普遍使用。日本北部冬天常常大雪纷飞,每年除雪都要耗费很多能源。北海道引进雪冷却系统储藏农产品,利用一吨雪制冷相当于节约十吨石油,少排放约30公斤二氧化碳。大到汽车、建筑,小到马桶、淋浴器,日本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节能发明出现。

作为世界上环境保护成绩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日本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本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在自觉地将保护环境转化为自己行动的内在原则。正如白岩松在《岩松看日本》一书中所说: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的确,了解才是改变的开始。

推荐访问:日本 细节 成就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