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官商盛宣怀


打开文本图片集

众人对盛宣怀的评价:

“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慈禧太后

“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职敏瞻,堪资大用。”——李鸿章

“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张之洞

“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孙中山

【人物档案】

盛宣怀,1844年—191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字杏荪、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补楼、晚年自号止叟。清末官员、官办商人,官僚买办。1879年,署天津河间兵备道。1884年,赴粤办理沙面事件;同年,署天津海关道。1885年,任招商局督办。1886年,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道台兼东海关监督。次年,在烟台独资经营客货海运,航运范围不仅扩大到山东整个沿海,而且还开辟了烟台至旅顺的航线。1891年春,在烟台设立胶东第一广仁堂慈善机构。次年,任直隶津海关道兼直隶津海关监督。1895奏设北洋大学堂于天津(现天津大学),1896 年,任铁路公司督办,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奏设南洋公学于上海。1902年,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

在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盛宣怀被誉为“天下第一官商”。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第一家国人自办的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第一所正规大学等,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工商业资本家和全国首富,亦官亦商、亦中亦洋的盛宣怀享有“商父”之誉,实不为过。盛宣怀的一生,都在官场和商场之间辗转,在官僚人格和商人人格之间冲突。

遇上贵人李鸿章

1844年,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盛宣怀来到了这个世上。1860年,太平军进江苏,打、砸、抢成风,十七岁的盛宣怀只得随祖父母避居苏北盐城的亲戚家,后来又到湖北。

此时,他父亲正由湖北粮道改任武昌盐法道,湖北地处淮北与四川两大产盐地之间,他父亲上任后,淮北与四川争夺湖北的市场激烈,相持不下。小小年纪的盛宣怀私下草拟了一个将川淮盐业在湖北销售统一的建议。他的父亲看到这份计划书后,大惊。后来,这份计划书被父亲交到政府,政府批准了这一建议。

仅从这件小事上就可看出,盛宣怀年轻时注意的事情就已脱离了士大夫空谈与遐想的套路。他把眼光放到了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治国平天下的那一套空话。

1870年,李鸿章以湖广总督的身份,受命率部前往陕西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与他共事多年的江苏人氏杨宗濂向与盛家有交往,于是,盛宣怀的父亲将儿子让这位老乡推荐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一见到盛宣怀,谈话不久,就对这位后辈赞赏有加,随即给了他营内文案(即机要秘书)兼充营务处会办的职务,随军队前往陕西“剿回”前线。

李鸿章走后,陕西军务由刘铭传督办。为了加强陕西淮军部队的后勤供应和淮军营务事宜,李鸿章委派盛宣怀担任此要职。正是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职务,给了盛宣怀去沿海津沪购买新式军用装备的机会,有了与上海、天津等地外国洋行较为广泛的交往和接触洋务的机会,盛氏洋务也就拉开了帷幕。

这一年,盛宣怀被委以会办,参加创办轮船招商局(总局在上海),3年后(光绪十一年)升任该局督办。

1874年,盛宣怀和李鸿章达成一致,将属于外国人的吴淞铁路买回。这是由英国人修建的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窄轨轻便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商用铁路。当时,英国人并没有通知中国自己要修铁路,可后来居然修了。李鸿章由盛宣怀出面办理谈判事宜,最后,以28.5万两白银将这条铁路赎回并且拆毁。

这件事让清朝政府与李鸿章对盛宣怀刮目相看起来。李鸿章还给了他“心地忠实,才识宏通,于中外交涉机宜能见其大”的很高评价。

此后,盛宣怀开始走上盛氏洋务的光明之路,1880年,他创建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19世纪70年代在湖北“勘矿”;1896年建立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19世纪90年代后期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芦汉铁路;1897年建成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5年创办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建立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并于1907年被清政府任命为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1910年办成私人性质的上海图书馆。这都是盛宣怀创造的中国第一。

靠山给了他一桶凉水

1896年,盛宣怀已经52岁,整个大清帝国的轮船、电报、矿务和纺织四大洋务企业部门全在他掌控之下。这一年,他被清廷授予太常寺少卿官职和专折奏事权。

专折奏事权可以让他直接上书皇帝议论国事。在得到这权力后的第30天,他就上了一道奏折,是为《条陈自强大计折》。在盛宣怀看来,练兵、理财和育人是当今中国欲富强的必经之路,也是一种诀窍。无疑,盛宣怀提出的三条路的确是中国现代过程中的必经之途,称得上是对症下药。可也是从这道奏折上,我们看到了盛宣怀的一个致命弱点,而这一弱点最终把他送上不归路。

他忽略了政治,要知道,中国当时的改革必须要依托于政治,想要让这三条路走起来,必须要有政治的辅助。可当时的政治似乎无法辅助,而盛宣怀又没有提出政治改革之道。

他的靠山给了他一桶凉水。李鸿章对别人说道:“盛杏荪(盛宣怀字杏荪)机智敏达,而乏毅力,其条陈固欲办大事,兼做高官,官既未操左券,事又无从着手。”

这让一直对他很敬佩的盛宣怀愤愤不已,他几乎是以抱怨的口吻写道:“事合肥三十年,从不争牌子,合肥亦抑之使不得进。同患难而不能效指臂之力,可长太息也。”

而对李氏给出的“官既未操左券,事又无从着手”的评价,盛宣怀更是以牙还牙,他将李鸿章与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作了一个比较:“湘乡(曾国藩)用人,唯恐不能尽其用,绝无所以限制之心;合肥(李鸿章)用人,唯恐功为人居。”把李鸿章贬损到这种地步,可见盛宣怀当时的愤怒之情了。

不过,人人都认为,这不过是两人的嘴架,事实上,李、盛二人是无法分割开的,因为两人都是洋务运动的好手,李鸿章在经济上离不开盛宣怀,盛宣怀在政治上离不开李鸿章。

对路矿行业的垄断

两人的关系表面上闹僵之时,盛宣怀的人生中出现了第二个重要的人物——同样是洋务大臣的张之洞。张之洞的出现,似乎是清政府为了牵制李鸿章而设的一个棋子。

中日海战,中国战败,随着李鸿章的失势,许多人把矛头对准了盛宣怀,对付盛宣怀容易得多。盛宣怀能开办那么多厂子,身上不干净是肯定的了。盛宣怀不想就这样被李鸿章连累,从此消失。他把目光放得很远,终于就看到了张之洞。

张之洞一点都不喜欢盛宣怀,但想要做大事的人又离不开他。盛宣怀这个人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论做官,他一辈子最高也不过就是一个尚书;论德行,他的贪污问题一直就是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人人都知道他花头多,但是人人都离不开他,包括最高当权者慈禧也是这样。原因很简单,盛宣怀经办的铁路、轮船、电报都是当时的基础性行业,而且是官办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赚钱的大行业。

两人做的交易很简单,盛宣怀帮张之洞接下汉阳铁厂的烂摊子,张之洞则帮他摆平弹劾一事,并且答应他,可向朝廷保举他担任芦汉铁路督办大臣。芦汉铁路督办大臣是一个肥缺,它不但可以救活盛宣怀的汉阳铁厂生产的那些铁轨,还能赚到更多的钱。从1896年到1906年,盛宣怀以芦汉铁路督办大臣的名义共修铁路2100多公里,超过民国成立至民国二十年所修铁路总长。

通过和张之洞的交易,盛宣怀完成了对全国路矿行业的垄断。

在与张之洞交往期间,他总会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李鸿章的消息,二人也有书信往来。如果不是1900年的到来,两人很可能还走到一起,以办洋务的名义合作。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陕西。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几乎是哭着与列国签订了《庚子和约》。这一年,李鸿章去世。

此时的盛宣怀黯然神伤,洋务精英们试图富国强兵、中兴帝国的梦想破灭。盛宣怀很痛,一种说不出来的痛。

教育史上的留名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被誉为“东方康乃尔”的天津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前身)创立,这是我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在当时,其头等学堂的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有意思的是,出任该学堂的首任督办,也就是我国的第一位大学校长,竟是盛宣怀。以“铜臭”之身,聚书香之气,盛宣怀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的确耐人寻味。

盛宣怀与中国现代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其创办北洋大学堂仅仅是一个开始。盛宣怀堪称我国捐资创办大学的始作俑者,而且在他的整个办学理念中,莫不闪现着“经世致用”的光辉,他为北洋大学堂定下的校训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治学理念延续至今,始终未改。

北洋大学堂创建后,盛宣怀秉承“事事研求”的人生宗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形成了“西学体用”的思想理念。

首先,他采用专家办学模式,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具体掌管设在天津的大学堂,并聘请了一批外籍教员。其次,针对当时清王朝在处理内政外交上急需熟悉法律的人才,以及急需开发矿业资源、发展机械加工工业的实际,开设了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机械工程等学科,并随着事业的变化,及时改变专业设置,添设新的专业。第三,盛宣怀认为“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务中之先务”。所以他又开始了培植师资和生源的工作,1897年他建立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师范学院,以及第一所外院(即小学),连同相当于大学附中的北洋大学堂二等学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学制,为中国新式系统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四,盛宣怀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培养专门人才。第五,确立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校风。

盛宣怀除了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外,他还创设了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公学附设译书院、电报学堂等。为适应清政府经济特科的选拔,他精心开办了“特班”,专门培养政府官吏,如为发展铁路事业,开办了“铁路班”。

盛宣怀与大学教育的渊源并不只体现在他亲自创办的这些学堂上,他去世之后,其十余万卷的藏书被民国政府一分为三,分别给了圣约翰大学、上海交大和山西铭贤学校。解放后,这些藏书的分配又被作了重新调整,安徽大学、华东师大、山西农大成为新的受益者。甚至连盛宣怀与朋友来往的六百封信札,也被香港中文大学所收藏。

将铁路收归国有

1911年5月,刚刚担任晚清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与镇国公、度支部尚书、“实业救国者”载泽向政府请求,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但盛宣怀还没有进行下一步,有些人就传递出消息说,政府已经把这两条铁路卖给了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一批爱国者,立即起来反对,最为激烈的就是四川省的保路运动。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向请愿群众开枪,枪杀了100多人。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这种过激行为给当时的同盟会创造了起事条件,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人借机掀起了武装暴动。由于清政府在湖北的军队都调往四川,使得新军营中有人开枪,武昌起义爆发,大清朝也宣告终结。

这一次铁路收归国有也是盛宣怀一手策划的。因为他发现,刚刚接管的是一个烂摊子:在袁世凯余党、亲信、铁路总办梁士诒的管理下,路政一团混乱。尤其是四川方面,情形更是一塌糊涂。所以,盛宣怀只能先把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再以国家的名义向外国银行贷款,重新开始建设。

“永不叙用”的结局

等待他的将是审判。审判他的是1910年成立的资政院。

1911年10月25日下午1:45分,清政府内阁资政院召开第二次会议。议员牟琳和易宗夔发言,他们的提案非常直接,强烈要求惩治盛宣怀。

两人轮番数落盛宣怀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失误,要求政府将盛宣怀“明正典刑”,杀他一人而谢天下苍生。两人正说得激动,另一个议员刘荣勋也跑到台上附和说:朝廷自从下旨要实行君主立宪,革命的言论一日少似一日,可是怎么突然就有人把革命闹起来了呢,就是因为盛宣怀提倡铁路国有,如果他不提倡,民心至于丧失到这个地步吗?至于让革命党乘机煽动作乱吗?

没有人为盛宣怀说话,只有他所在的邮传部特派员陆梦熊准备站起来说话,却遭到大家的反对,让他老实坐在那里听。下午4:25分,议长宣布散会。陆梦熊急匆匆地赶往盛宣怀家中,把这一噩耗告诉他。

10年前,他的贵人李鸿章去世,10年后,他又走上了这条路。他有点不甘心,他进入内阁还没有半年,这个被称为皇族内阁的机构有十三名阁员,满人占了九席,其中又有六人为皇族,而其中的四个汉人里,就有他。

他决定向当时年仅六岁的皇帝剖白自己,革命党一直就存在,朝廷又不是不知道!可他最终还是没有写下去,因为他想到了李鸿章,当年的李鸿章签订那些条约,难道是他的错吗?

第二天,朝廷旨意到达,他被革除了邮传部大臣的职务,旨意上特意说明,“永不叙用”。

1911年10月27日,被革职两天后,盛宣怀逃离了北京。12月31日,他乘船去了日本。就在同一日,他登上德国货轮前往神户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云水茫茫的海面上,有一艘从日本返回中国的轮船和他擦肩而过。这艘船上有一位名叫孙中山的乘客。就在他抵达日本的当晚,他从当地的华文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另外一则不起眼的消息则是:民国政府宣布没收盛宣怀财产。

辛亥革命之后,盛宣怀又很自在地活了五年。他的实业虽然被没收了,但是那些股票、地产、房产还在。他住在上海租界的大房子里,一心保养余生。他虽然也帮孙中山出钱,但他那条走过的旧路再也无法实现了。

1916年盛宣怀去世,遗产大约有2000万两银子。按照当时的购买力,一两银子值300美元。而位极人臣的李鸿章,去世时也不过留下1000万两而已。 (编辑/王薇)

推荐访问:官商 首席 盛宣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