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运行控制策略与示范应用

赵宇明,郭佩乾,袁志昌,刘国伟,童亦斌,廖贵膑

(1.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20;
2. 清华大学电机系,北京 100084;
3.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北京 100044;
4. 深圳微网能源管理系统实验室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20)

“十四五”电力规划的逐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渗透率将逐步增加,新型电力系统进入“双高”阶段。从配电角度而言,大量以直流驱动的充电桩、分布式储能、可再生能源、5G 基站、数据中心与电力电子变压器等设备接入了配网系统。这些终端设备的直流化发展趋势直接驱动了电力分配和应用方式的变革[1-4]。

相较于交流方案,使用直流技术的系统具备以下优势:1)直流系统无需考虑频率与无功功率等问题,有效提高了电能质量与供电可靠性;
2)直流负荷以及分布式能源可直接并入直流系统,有效减少DC/AC转换损耗以及设备成本;
3)直流系统不存在交流配电系统线路的电晕损耗,系统损耗仅为交流系统的一半甚至以下[5];
4)所采用的电力电子装置具备的一、二次高度融合特性和天然的物联网特性,对可控设备进行简单改造即可创造出物联节点[6]。直流技术在配用电方面的应用能够方便接入各类新型直流负荷与变频负荷,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更高效、灵活、安全的供电服务,适应未来用户侧的发展需求。因此,直流用电系统的优势不仅仅是直流用电设备的能效提升,在国家所推进的“双碳目标”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7],其应用价值在于提高分布式发电和储能的利用效率和控制性能。直流技术在建筑行业里的应用推进“发-储-用”一体化的自主性全直流模式,为用户提供更灵活、更加经济、更可靠和更安全的用电环境[8]。

随着国内外直流建筑试点项目的推进,不少直流供电建筑已开展实施应用,如哥德堡Akademiska Hus 直流供电办公楼、NZEB 的AGU 总部、松下电工与兴和公司合作的建筑全直流供电系统,深圳未来立方、深圳中美中心和南京国臣直流配电公司办公楼等[9-14]。国内外直流配电建筑的电力系统架构有所区别,但结构本质仍大同小异[15]。学者们分别从运行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8,16]、系统架构与规划[17-18]、设备建模[19]、电能质量评估和故障分析等[20-23]方面对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领域开展了研究。然而,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DC building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system, DCBDUS)的控制策略和运行管理与“中压-高压”直流系统也有所区别[8],其特点如下:1)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的组网架构逐渐由集中化向分散化发展;
2)新增直流负荷和电源设备与传统建筑配用电系统中用能负荷有显著的区别,电力设备接入系统的控制与配合方式不同;
3)直流建筑终端用户负荷接入无序化、随机性强,控制方案需要倾向“友好、灵活接入”的需求。目前综合考虑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特点,且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控制的系统性分析与需求匹配方面研究较少。

为了推动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链中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对适用于未来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与核心控制设备的发展路径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文中第一部分梳理并总结了建筑直流系统的典型应用场景、组网架构,以及相匹配的运行控制方案。第二部分围绕“扁平化、分布式”供电特点和未来“弱中心化”控制应用的需求,探讨了适用于分布式和集中式建筑直流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在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新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以适应未来“扁平化”组网的系统架构,“去中心化”应用需求,以及“差异化”多类型设备的灵活接入。以建设中的深圳“低碳城未来大厦”示范工程应用为例,开展了相匹配的运行控制策略与运行结果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核心控制变换装备的未来发展路径。

1.1 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基本电压控制

直流电压的稳定不仅将直接体现系统功率的平衡情况,同时可反映系统面临下一次故障时所具备抗扰动能力的强弱,是评价整个直流系统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指标。

目前,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采用的电压控制方案仍可参考直流输电领域的控制方案,主要分为3 类[24]:主从控制(master/slave control)、下垂控制(droop control)和电压裕度控制(voltage margin control)。

1.2 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特点

包含分布式电源和多种类型直流用电设备的民用低压直流建筑在供用电安全性、电能变换效率方面相较于传统交流供电具有明显的优势[5-8]。新型低压直流建筑的主要负荷包括直流变频空调、电梯、照明、人员安防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家用电器等多类型用电设备。供电侧包含市政电网、光伏、风电、电池储能系统等,提供差异化电力供应。因此,相较于中压直流配用电系统,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具备以下特征。

1)系统连接方式简单,易于构建,供电半径和容量更小,系统直流电压稳定性要求相对不突出。

2)对象以终端负荷应用为主,需求差异化,接入设备较多样化。除传统交流负荷外,系统还含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以及直流变频空调等新型可控直流负荷设备。

3)直流建筑系统控制、监测与可控设备的管理仍以建筑管理系统(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BMS)的控制为主,电力能量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通过“补全测点、复用网络,增加应用”的方式辅助配合BMS 完成系统的全局预测、能量优化与精细化调控[10]。

4)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运行方式简单;
系统架构“弱中心化、扁平化”特点强。运行管理更趋向于分布自治与免运行维护的方向设计,减少需要用户干预的控制管理与操作,专业化程度低。

1.3 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典型应用场景与控制架构

1.3.1 分布式电源和多种类型直流用电设备集中式接入直流建筑场景与典型控制架构

当终端设备采用放射状布置在建筑范围内时,光伏、风电、储能等设备可以集中布置,以减少运行控制的难度。全局电力直流EMS 的工作站布置到集中式BMS 内,完善原有BMS 的部分控制管理的基础功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原有系统网络,低成本地实现了空间组网,并参与电网服务。

如图1 所示,系统采用集中式控制架构,配合主从控制策略。正常运行时以市政电网的并网AC/CD 变换器作为主站,控制直流电压,其余光伏、风电、储能等作为从站,控制输出功率。其中,直流建筑中的BMS 与电力EMS 协调配合,BMS 收集照明、水泵、电梯等用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同时也具备对部分设备下发控制指令的能力。电力EMS则根据日前负荷预测、光伏出力预测、电费等信息对建筑内可控电气设备做能量优化计算,得出对光伏、储能、可控负荷等设备的调控指令,完善原有的能量管理基础功能,完成对建筑系统的热、冷、电等能源的全面优化和精细化管控。

图1 基于分布式电源和多种类型直流用电设备的直流建筑的集中式结构图Fig.1 Centralized structure of DC building based on distributed power sources and various types of DC equipment

1.3.2 分布式电源和多种类型直流用电设备分散式接入直流建筑场景与控制架构

相较于分布式电源和多种类型直流用电设备集中式接入建筑范围内方案,各类型设备分散式接入一栋或若干栋建筑内的架构则更契合未来新型直流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

用电设备分散式安装在建筑内不同区域时,可以采用分布式架构配合分散式下垂控制策略,如图2所示,各分散式区域负载通过各直流母线接入市政电网。各代理电力EMS 采用半融合的方式接入到BMS 组网结构中,调节光伏、风电、储能等连接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自识别、自组织、自配置和协调配合,形成“扁平化、分布式”空间组网。

图2 基于分布式电源和多种类型直流用电设备的直流建筑的集中-分散式结构图Fig.2 Central-distributed structure of DC building based on distributed power sources and various types of DC equipment

正常运行模式下,BMS 系统完成对建筑传统负荷工作状态和能耗的监测。双向可控变换器根据EMS所计算下发的下垂斜率开展调节,实现实时能量平衡[21]。直流建筑内用电或供电侧设备出力变化时,光储联合系统中相对应的控制器根据电力EMS提供的分钟级最优的目标进行计算,并自适应调整输出功率值,各自完成热、冷、电控制调节。当光储联合系统无法满足网络能量需求,可切除部分优先级较低的负荷,尽可能保证用户侧用电环境稳定。

如上文所述,低压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功能主要依靠控制变换器来实现。核心控制变换设备间的协调又可归类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运行协调控制策略,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运行控制策略Tab.1 Operat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DCBDUS

2.1 集中式运行控制策略在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集中式运行控制技术采用垂直式架构(如1.1节中涉及的主从式与电压裕度式控制技术),研究较为成熟,但其本身固有的特点与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需求产生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实时通信依赖要求高,系统可靠性较弱。上层中央控制器的整定值设定,各换流站的约束条件、运行状态切换,指令传输以及各系统各电气量的交互均需通过实时通信方式实现。

对于直流建筑范围内各设备分散接入后供电范围较大的应用场景甚至可能要采用光纤通信,增加了系统成本。一旦通信发生故障,各个电力变换器与中央控制器之间无法进行双向信息交互,失去全局协调能力,导致整个系统失稳,可靠性弱。

2)控制协调切换要求。集中式控制架构设定唯一主控制器作为定直流电压控制方式,其余变换器则根据实际要求实现定功率或定交流电压控制。

以图1 低压建筑直流系统为例,当大扰动(如外部电网停电、线路断线故障、关键组网设备离网、保护动作等)导致市政AC/DC 退出造成停供电时,系统运行方式将会发生改变,主站需要及时向临近的从站(光伏或储能变换器)发出控制模式切换指令,迅速将从站启动为后备主站,以重新维持系统直流电压,运行控制特性如图3所示。

图3 集中式控制特性图Fig.3 Centralized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diagram

然而,在光伏控制变换器等备用主站控制模式切换过程中,系统所连接剩余变换器将脱离同步信号控制而短暂失效。同时,复杂的组网架构切换对系统性能大打折扣,造成协调运行方案设计困难。进一步而言,如果系统故障严重时(如主站与备用主站均失去直流电压控制能力)会导致系统崩溃,给实际应用带来更多困难。

3)控制设备适配性要求。系统设计选型和组网调试阶段需要对不同厂家各类设备进行对接调试工作,以适配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

面向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技术应用场景中系统结构、设备类型和接入等条件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的特点,新增接入设备需要适应现有系统运行策略,或原有系统需配合新增设备进行运行策略的二次调整,系统灵活性和扩展能力大大受限。

2.2 分散式运行控制策略在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分散式运行控制技术以多点控制为基础,系统内各控制器不相互依赖,可大量复制是此类控制方案的主要特色。由于该方案具有极高的自由度与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需求十分匹配,具体表现如下。

1)弱通信依赖性。分散控制无需中央控制器,建筑系统联接的市政电网、光伏、储能与可控负荷联接的变换器均可根据本地信息做出控制决策。

2)独立且对等控制。直流建筑内可控负荷或供电侧直流设备出力变化时,变换器可自适应调整功率值,完成协调。对等控制器中任何一台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持续运行,系统可靠性较高。

3)电压稳定性要求不突出。控制器根据直流电压偏差将有功功率调节到参考水平。然而,该动作的发生是以另一变量的稳态偏差为代价的,两种行为相互矛盾。因此,分散控制方案系统直流电压的精确控制能力较差,控制变换器电压下垂运行控制特性和电压偏差计算如式(1)—(2)所示。

式中:Prefdc和Urefdc分别为单变换器有功功率与直流电压设定参考值;
P和Udc分别为单变换器有功功率和直流电压实测值;
kdc为变换器下垂控制系数的设定值;
σ为电压偏差的极限,通常选择直流电压基准的5%。

随着直流系统组网规模的增加,控制器稳定运行区间也逐渐变窄[21]。然而,对于直流建筑系统供电半径小,电压降落较小,综合交直流用电设备的通用性角度与民用建筑终端用户需求为依据[22],单极标称电压选择DC 375 V 时,直流电压运行范围最大可达到DC 350 ~ 400 V,两者十分契合。

4)设备接入高度友好且灵活,可满足多种目标需求。考虑用户侧终端设备种类复杂,无序化、随机性强的特点,结合分布式设备接入架构的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电路改造或扩张供电能力等因素,采用分散式方案的系统,新接入设备与原设备变换器在系统中承担角色一致,易实现“即插即用”。

分散式运行控制方案如图4 所示。整个直流建筑控制管理系统没有固定的集控中心站,降低了网络枢纽故障或者集控中心站故障导致系统功能缺失的风险和调试维护难度,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图4 分散式控制特性图Fig.4 Decentralized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diagram

2.3 未来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表2 给出了集中式控制策略和分散控制策略与未来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综合需求匹配度对比结果。据此可得出较明确的结论,对于现有建筑系统向直流模式的改造以及并网端数较少的新建直流建筑系统,集中式控制方案显然可以通过复用原有系统网络结构,以最低成本完成直流系统组网,参与电网服务,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

表2 控制方案与低压直流建筑需求匹配度对比Tab.2 Matching degree comparison of requirements among control strategies in low voltage DCBDUS

面向未来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的分散式架构趋势和全局化调控需求,结合应用形态的物联整合和引入的“去中心化”理念,分散式控制则更为契合未来低压直流建筑的“可观、可控”的“扁平化”组网架构发展特征,实现可控设备的精细化调控及系统的全局能量优化和节能降耗。

3.1 “低碳未来大厦”系统拓扑结构

以深圳“低碳城未来大厦”低压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示范工程为应用案例展开研究。LVDCBUDS采用双极主接线架构,通过并网AC/DC 变换器与外部电网部分连接,在直流侧构成DC±375 V 直流母线系统[25]。目前,低压配用电系统通过直流母线连接光伏、分布式与集中式储能、直流空调、新风机以及一体化配电单元,可同时实现多个楼层供电,形成直流配电系统,系统一次拓扑如图5所示。

图5 深圳低碳城未来大厦系统拓扑图Fig.5 Configuration of Shenzhen IBR Future Complex

3.2 双层式运行控制架构

根据未来大厦系统拓扑,结合文中第1 节中分布式电源和多种类型直流用电设备集中式接入直流建筑应用场景,现阶段工程应用了集中式设备组网与单端并网方案,采用了“双层式、扁平化”的集中式控制架构和主从控制策略。据此,与外部交流电网联接的并网变换器AC/DC 1和AC/DC 2工作于电压源方式,其他联接换流器或直流可控设备,如储能变换器(energy storage converter, ESC)、光伏变换器(photovoltaic converter, PVC)等分别采用相对应MPPT和定功率等工作方式。

另外,按照控制功能的时间尺度控制分为了长期能量优化管理(最优控制层)和短期功率平衡(分布自治层)如图6 所示。整个系统协调运行方式如图7 所示,主要分为4 种:1)日常运行方式;
2)单极运行方式;
3)离网运行方式;
4)检修运行方式。

图6 低碳城未来大厦两层式控制架构Fig.6 Two-layer control structure of low-carbon city-based future building

图7 低碳城未来大厦系统运行方式Fig.7 Operation modes of low-carbon city-based future building

3.2.1 日常运行方式(双极运行模式)

AC/DC 变换器正常运行,与交流电网联接正常,变换器承担系统交流/直流变换功能。系统采用直流电压控制模式,把直流电压分为3 个电压带,首先光伏PVC DC/DC 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单极稳定电压范围为393 ~ 382 V。当系统电压低于382 V 时,储能系统ESC DC/DC 开始投入运行,输出功率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当直流母线电压低于375 V 时候,并网变换器AC/DC 投入运行,输出功率稳定直流母线电压。整个运行过程中,电力EMS结合建筑BMS 实现整个直流建筑系统能量平衡计算与参数整定。

日常并网运行方式下,两台AC/DC变换器交替运行,以减少空载损耗。日常运行方式1 时,AC/DC1 变换器正常工作,与交流电网联接,AC/DC2处于待机备用状态;
日常并网运行方式2 时,AC/DC2 变换器正常工作,与交流电网联接,AC/DC1处于待机状态,等待工作模式切换。交替运行方式由AC/DC 变换器自行控制,且交替运行时应不影响直流配电系统可用性。

3.2.2 单极运行方式

当一极的光伏PVC、储能系统ESC 以及并网AC/DC变换器故障导致正极或负极闭锁后,系统进入单极运行方式。单极系统运行主要目标是AC/DC变换器所连闭锁极尽可能维持原有负荷持续运行,EMS联合BMS与“光-储”系统实现能量协调。

该运行方式下,并网AC/DC 变换器仍在运行的一极维持原有运行方式,与闭锁换流器相连的一极运行于光储孤岛模式,由光伏系统控制该极直流电压(单极DC 390 V)。当负荷容量较小时,储能ESC可以实现“光-储”联合优化的功能。当“光-储”联合系统供电容量有限而无法完全满足该极供能需求时,应该切除该闭锁极部分优先级较低的负荷。充电桩退出运行,空调由自配储能维持运行,新风机组停运,健全极维持正常运行,故障极实现最小功率运行。此时,系统解列为3 个独立子系统,健全极、故障极和空调外机。

3.2.3 离网运行方式

由于外部电网停电等原因,并网AC/DC 变换器将退出运行导致停供电。光伏PVC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单极稳定电压范围393~382 V,当系统电压低于382 V 时,储能系统开始投入运行,输出功率稳定直流母线电压。离网运行方式下,正极和负极设备均为独立控制。当一极由于设备故障无法维持离网运行时,不影响另一极的运行状态。充电桩退出运行,空调由自配储能维持运行,新风机组停运,正极和负极维持最小功率运行。当单极电压低于DC 375 V 时,系统切直流空调。此时,系统解列为3 个独立子系统,正极、负极和空调外机(含自配储能)。

3.2.4 检修运行方式

在全系统检修和维护期间,要求具有电击事故风险的电源(储能、光伏等)在电气上与系统可靠隔离,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子系统检修或维护时,应确保子系统与电网连接的开关可靠断开。在该期间应不影响其余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如无法满足则应选择全系统检修。检修运行方式下,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开关提供状态量,供运行人员判断是否满足检修条件。

3.3 示范运行结果

由于试运行期间的负荷功率水平较低,本文对该直流建筑系统低负荷需求下的双极运行模式进行了数据采集与研究,选择2021 年9 月29 日上午08:40至下午17:20运行结果开展分析。

直流建筑内有功功率曲线如图8 所示,根据当日负荷曲线,在满足供电系统安全及负荷需求前提下,BMES 与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协作配合实现系统稳定运行,维持整个系统的全负荷支撑,实现系统内的净功率平衡。储能作为实现削峰填谷设备,在最大化消纳光伏发电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平抑网络功率。如图9 所示,在该运行模式下,系统单极母线电压稳定在DC 390 V 左右,根据式(2)计算所得σ在允许范围内,并网AC/DC 无需参与母线电压控制。

图8 低碳城未来大厦功率曲线Fig.8 Power curves of low-carbon city-based future building

图9 低碳城未来大厦直流电压曲线Fig.9 DC voltage curves of low-carbon city-based future building

总结系统的运行结果分析可知,低碳城未来大厦示范工程满足预期效果,验证了所采用的集中式运行控制架构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如前文所述,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控制变换器不仅可以改变系统结构,构成灵活多变的网络组成架构以适应用户侧多目标接入需求,也作为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运行控制方案执行的核心,实现各种控制策略的调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量可控直流设备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终端设备多样化,控制变换装备的控制需求和装设数量也逐步增加。为了有效推进控制变换设备的市场化应用与新型直流建筑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针对核心换流装备的控制技术研发和推广,两方面问题需重点关注。

1)从技术角度而言,系统运行控制功能完全依赖变换器来实现,而系统结构和调控目标、设备类型和接入等条件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变换器必须基于系统实时状态对控制功能和参数快速调整才能满足系统运行要求。同时,结合第1 节中新型低压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应用场景的特点,控制变换器即要在满足建筑范围内实现相对薄弱集中化和专业化管理的同时,又要考虑多样化、个性化用电设备和功能设备的灵活配合,给控制变换器的技术功能带来巨大的挑战。

2)从设备市场化应用的方面出发,采用分散对等式的控制变换器通过提前规约不同设备的协调工作,比较适合控制变换器的集成厂商,但却对于通用变换器的选型范围带来了门槛。如果不能解决通用变换器的“即插即用”问题,将会对控制变换器的现场调试带来较高的难度,提升了成本,不利于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技术的推广。

现阶段,应对不同厂家通用变换器“即插即用”的接入已有组网系统问题,可通过组网系统对控制器接入的要求,对各类型通用变换器的外特性统一采用Pref/Urefdc的下垂控制特性描述,形成具备多种控制能力的技术,应用在对系统运行控制特性影响较大、功率调节能力较强的设备上,如直流供电电源并网变换器AC/DC、储能变换器ESC DC/DC、光伏PVC DC/DC 和直流变频空调等,核心控制结构可表述为图10 所示。据此,根据带直流电压下垂特性控制式(2),所提复合节点控制器的控制特性可简化表达式如(3)所示。

图10 复合节点控制结构示意图Fig.10 Composite control node structure diagram

式中:N为直流建筑系统内DC/DC 或AC/DC 并网变换器的数量;
Udc,i为第i个变换器端口的直流电压;
Urefdc为直流建筑系统电压参考指令值;
kdc,i为第i个变换器所附加的复合节点控制器设定的下垂参数;
Pcontdc,i为第i个原有控制变换器实测功率值;
Prefi为BEMS 通过系统运行工况所计算得出的第i个换流器的有功功率参考指令值。

复合节点控制器可根据系统结构的情况,预先植入模型,运行过程中只需简单的信息就可以对变换器运行控制功能和参数进行调节,灵活适应系统运行模式的变化。同时,该变换器的功能和控制参数采用通用标准化设计,并通过复合节点控制器与监控系统接口,有利于系统监控功能的简统,可摆脱现阶段对某一类型、具体变换器产品的依赖。现阶段,复合节点控制器控制变换器已在深圳直流配电系统动模实验室通过了测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正在进一步验证。

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中控制变换器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面向未来新型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所需数量较大的核心控制变换器,不仅需要在变换器控制策略及调控技术方面采取措施,还要弱化其硬件本身与直流建筑系统的耦合限制,更快捷地接入系统,以满足系统多种复杂工况的运行需求,实现控制变换设备市场化的应用与推广。

新型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正处于发展阶段,运行控制技术与相关核心设备的研发经验仍有待于积累。本文针对现有建筑系统向直流模式的改造和新建低压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的运行方案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明确建议。同时,面对未来低压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架构扁平化、通信需求低和稳定性问题不突出等特点,结合各类型设备在建筑内小范围内接入时扁平弱中心化、管理分散和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等特殊要求,分散式策略由于各控制变换器间的对等独立和调节灵活等特点而十分契合新型直流建筑的需求。结合深圳“低碳城未来大厦”低压直流建筑配用电系统示范工程,对现阶段工程采用的控制策略与运行实测结果完成了分析研究。

面对未来低压建筑直流系统核心控制变换装备的研发、应用与推广,需尽快对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1)对未来开放式、具备自主协调控制能力的控制变换器开展技术方面的研发,以摆脱对特定种类控制变换设备的强依赖性,实现“软硬件解耦”,打破应用门槛以推进直流建筑配用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对已有多类型控制变换器组网系统,开展上层控制架构标准的规划、制定研究,实现差异化、定制化的控制变换设备简单统一管理,推进控制变换设备的友好并网。

据此,本文研究内容与核心变换装备发展路径讨论可为未来建筑直流配用电系统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可推进其成为“可及、可感、可用、可控”的全新生态基础设备建设产业模式链。

猜你喜欢分散式集中式控制策略工程造价控制策略山东冶金(2019年3期)2019-07-10光伏:分布式新增装机规模首次超越集中式能源(2018年8期)2018-09-21欧洲分散式风电启示能源(2018年7期)2018-09-21现代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策略探讨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分散式风电破“局”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风电:分散式风电政策利好 加速发展可期能源(2018年5期)2018-06-15分散式风电卷土重来能源(2017年8期)2017-10-18接触网隔离开关集中式控制方案研究电气化铁道(2016年5期)2016-04-16容错逆变器直接转矩控制策略通信电源技术(2016年1期)2016-04-16光伏集中式逆变器与组串式逆变器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推荐访问:用电 示范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