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资源战略需求,打造“留学北地”特色品牌——新时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工作

黄 煦,刘大锰,岳 文,邱昆峰,刘典波,马 兰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教育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对教育对外开放做了重要论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

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国际外交的重要途径,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抓手,是“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3],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打造来华留学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球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其中矿产资源排名前10的国家拥有全球80%以上矿产资源。世界上用途广、产量大的10种非能源矿产(铁、镍、铜、锌、磷、铝土、黄金、锡、锰、铅)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美国、乌克兰、印度,以及南非、几内亚、牙买加、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和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大计,是发展之基、生存之本,是世界各国博弈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资源供给安全问题逐渐受到各国重视。矿产资源跨国经营几乎成为各国确保资源可得性的必备手段[4]。

2000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2016年中企跨国并购涉及164个国家近8000家企业。能否找到适合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能否成功实施[5]。

为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2010年召开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教育部发布《留学中国计划》[6]。之后几年,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相继拟订“留学北大计划”“留学北理计划”等发展战略,通过扩大学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规范管理、优化结构,取得良好效果。

1.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概况

(1)国际化发展目标明确。

我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双一流”学科建设对学校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推进国际协同创新;
围绕“双一流”建设和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要求,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研合作与教育合作,统筹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建设项目[7]。

(2)国际交流与合作活跃。

我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与国外高校,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资源,内引外联,优势互补。学校已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波兹坦地学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麦考瑞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60份,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交流合作关系。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纳米比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2018年3月,纳米比亚总统哈格·根哥布访问我校并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3)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显著。

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5项,执行300余项引智项目,执行“千人计划”长期外专项目2项,1名外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引进外国专家讲授“名师讲堂”课程180门,受众师生上千人次。

(4)师生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近5年教师累计出访1500余人次。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稳步推进,来华留学生规模结构不断优化。举办深时数字地球论坛、经济地质学家协会科学年会等数十场国际会议,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8]。

2.来华留学工作发展历史

我校来华留学工作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及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外交战略、资源环境战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为留学生所在国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专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图1,图2)。

图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工作发展历程

图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生数量

1954年,我校顺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招收第一批留学生。1998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恢复招收来华留学生。2002年,我校开始招收本科留学生。2003年制定校级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对留学生招生、培养做规范管理。2003、2007年我校分别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层次来华留学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重新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院校。经过多年的开拓和发展,获得多个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支持,包括高校研究生项目、丝绸之路项目、支持地方项目、中非“20+20”项目、“中非友谊”项目等。2007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我校成为北京市奖学金项目院校。2015年,我校建成独立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规模稳定在200人左右,约占在校生总数1.5%。

如图2可知,2015年,进修生(主要是汉语进修生)占留学生总数一半以上,数量超过学历生;
2016年以来,留学生招收学生数量逐年上涨,学生结构不断优化,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从短期培训生为主,到学历生占比逐渐增加,再到学历生成为留学生主要组成,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由于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招生侧重,学历生占比逐年升高,其中又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占比提高最为显著,目前研究生占比超过60%。

经过几年发展,来华留学工作作为我校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新时期我校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亮点。

3.来华留学工作现状分析

(1)发挥地学优势,培养专业技能。

多年建设发展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学科强校战略,坚持以地质、资源、环境、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

来华留学工作2012年纳入学校总体办学系统规划,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贯彻落实“提质增效”总方针,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工作定位符合学校优势特色和发展目标,是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抓手、综合改革创新的重要推手;
坚持以地球科学为沟通桥梁,助力前沿研究,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我校留学生来自65个国家,46.48%来自非洲,46.00%来自亚洲(图3);
他们中超过90%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对地质、资源、环境的勘探、开放、研究需求较大,这与我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发展现状高度匹配。学校积极开展中外企业定制人才培养项目,为中外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图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生来源分布

我校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注重实习实践环节,北戴河实习、周口店实习和生产实习是留学生的必修课,为留学生掌握地质相关实践技巧创造条件;
定向越野、攀岩等学校优势特色项目为学生打开多个新技能的大门,受到学生好评。依托学校平台,组织地质实习、特色活动。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学懂专业知识,我校对外汉语教师针对留学生学习特点和难点开展调研,专门开设地质专业汉语课程,提升学生专业交流能力,课程效果良好。

硕士、博士高层次来华留学生培养既是我校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以来,我校来华留学生发表论文60篇,参加国际会议7人次,在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A+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留学生毕业回国,在高校担任教师或在地矿能源部门、矿业企业工作,如纳米比亚大学、多哥卡拉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柬埔寨国家矿产与能源部等,这是我校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成果。

(2)秉承求真务实,贯彻趋同管理。

我校来华留学生培养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实行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的管理模式。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是来华留学归口管理部门,学工部、保卫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集团等部门各司其职,留学生所在学院导师、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协调配合,开展留学生招生、培养、日常管理、毕业及校友联络等事宜。

中文授课留学生培养方案与中国学生相同,教学学分、实践实习、毕业要求均与中国学生统一标准。由于留学生特殊性,英语、体育和政治课、军事课替换为汉语课、中国概况课及实践类课程。我校定期组织留学生座谈会,及时宣传相关管理制度,听取学生意见建议。

(3)讲好中国故事,促进知华友华。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9]。我校践行习总书记指示精神,积极组织展开留学生知华友华跨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党史教育、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活动等。2021年,我校组织留学生校内外文化活动40余次。六届中非青年论坛、2021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学院路乐动校缘音乐节等多项活动受到《人民日报》、中国网、China Daily、VGTN法语频道等媒体报道,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产生积极社会效益。

引导留学生“读懂中国共产党”。我校科特迪瓦籍学生赞里在“第六届中非青年大联欢”中非青年圆桌会议上做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地方性和国际性胜利的象征》的发言,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成功的、伟大的”。我校组织留学生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刚果(布)籍彭莉感慨:“共产党的历史让我明白了只有做出牺牲才能实现目标,如果没有决心或毅力,就没有成功。”阿富汗籍札莱雷说,“中国共产党人用了无数流血与牺牲,带给人民安定富裕的生活。我希望我的国家也能像中国一样拥有很好的法律,能够安全地走在马路上,我来中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更是因为想建设我自己的国家。”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智慧。留学生通过参加北京国际风筝节和学院路街道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放飞中国风筝、制作团扇、穿戴“行当”勾画脸谱,体验中国国粹魅力;
刷墨、覆纸、刷印、晾干,通过活字印刷同学们了解古老中国的聪明智慧。

聚焦乡村振兴,感受冬奥魅力,体验中国社会发展。通过活动,我校留学生参观延庆八达岭镇,学习智能灌溉计算机技术;
通过现场观看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参观冰雪基地,用毛笔写下“筑梦冬奥,相约北京”,祝福北京冬奥[10]。

根据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精神,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制定校级文件,对来华留学工作的定位和发展做出指示和规划。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来华留学工作逐步形成“留学北地”称谓,但尚无官方文件对“留学北地”做出定义和阐述。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十四五”规划和学校来华留学工作发展现状与特点,建议“留学北地”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趋同管理”为工作方针,“创新思路、合作共赢、一体两翼、树立品牌”为发展战略,紧扣时代主题,顺应国家需求,服务学科建设,发挥北地特色;
以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

结合我校特点,采取网络媒体、线上线下教育展、学生校友、海外招生基地宣传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校际合作协议高校、中外联合科研项目等渠道,大力宣传留学生招生项目;
拓展教师科研项目订单式招生,提高生源质量[11-12]。

2.“一体两翼留学生培养模式”

丰富“留学北地”内涵,建设“一体两翼留学生培养模式”。

一体:服务国家战略,结合热点服务社会,留学生工作提质增效,完善体制机制,开拓招生渠道,各部门形成合力做好趋同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一翼: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学科基地、实践基地,提升留学生学术能力和水平。通过学术报告、系列讲座、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英文培养方案建设、英文课程建设、留学研究生导师评优、宣传等,有效提升学生学术能力。

一翼:培养知华友华人士。落实“立德树人”,做好“三全育人”,围绕“五学”抓党建。通过文体竞赛、文化体验,做好国情教育、服务社会。第一个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组织汉语大赛、留学生本国人文介绍、宿舍文化节、学生评优,学生谈心全覆盖。第二个层次,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如校庆活动、毕业生晚会,艺术团和专业体育队。第三个层次,参与学院路街道、北京市、留学基金委、宋庆龄基金会等社会活动,培养知华友华人士。

3.深耕校友资源

来华留学生校友工作关系到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打造“留学北地”、切实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将校友分为教学科研类、中国文化传播类、两国友谊类等类型,及时宣传优秀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

探索实施“留学北地”计划,是我校来华留学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三全育人”,实施“落地行动”,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校办学理念、思路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探索实施“留学北地”计划,为留学生工作反哺学校发展提供平台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来华留学工作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师资能力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管理能力的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直接或间接促进我校教师对外交流能力、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是我校国际合作与科研交流逐渐增多,促进了我校教师对留学生所在国地质资源情况的了解,加强同外国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对我校科研水平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对留学生任课教师来说,面对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中国教师天然的语言文化差异,为不同国家、不同基础水平的留学生教授专业课程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求任课教师进行自我能力提升,包括外语水平、知识深度广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生采用与中国学生趋同管理模式,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文化差异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这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学习和培训需求增加使留学生管理人员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逐步提高。

进入新时代,我校需紧扣时代主题,顺应国家需求,服务学科建设,发挥北地特色,促进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助力学校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为学校不断开创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留学生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国画家(2022年1期)2022-03-29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2期)2020-01-06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1期)2019-12-09留学生的“捡”生活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教室留学生》童话世界(2019年14期)2019-01-13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留学生中级汉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1期)2016-07-05“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IT时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来华留学生汉字分解加工能力实证研究:以新疆地区留学生为例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推荐访问:留学 来华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