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文言文及答案8篇

文言文及答案第1篇【练基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烦三老为入白之( )(2)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3)会长老( )(4)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答案:(1)告诉(2)稍微(3)会集(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及答案8篇,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及答案8篇

文言文及答案 第1篇

【练基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烦三老为入白之 (   )

(2)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   )

(3)会长老 (   )

(4)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   )

答案:(1)告诉 (2)稍微 (3)会集 (4)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

(2)这个弟子为什么也去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B.以/故城中益空无人

C.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D.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

【解析】选B。B项朗读停顿应为:以故/城中益空无人。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宣传了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迷信活动的虚伪性,深刻地说明了迷信是剥削阶级用来愚弄人民的工具,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手段。

B.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活动是由当地有政治权势的三老、廷掾和祝巫等相互勾结共同策划的。西门豹对此经历了从相信到惩治的过程。

C.作者为了突出西门豹的远见,用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作为陪衬,宣扬了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的观点。

D.在叙事上,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逐步展开的。注意从神态、语气上加强人物形象的刻画。使文章生动具体,避免了平铺直叙。

【解析】选B。西门豹并没有相信。

5.课内阅读。

阅读文章第2段,回答(1)~(4)题。

(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

B.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C.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D.至今皆得水利

【解析】选C。A.装饰、点缀/涂饰表面,掩盖污点或缺点;
B.以后/后天;
D.水的便利/水利工程的简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

②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

(3)西门豹找了什么理由把大巫婆投到河里?(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4)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要联系时代背景,从西门豹参加河伯娶亲的仪式的真正目的考虑作答。

答案: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百姓从河伯娶亲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觉悟过来。

【练能力】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1~4题。

【甲】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乙】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节选自《大禹治水》)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 (  )

(2)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  )

(3)陂九泽,度九山 (  )

(4)过家门不敢入 (  )

答案:(1)征调百姓 (2)必然 (3)测量,勘测 (4)经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父老子弟虽然担忧因我而受害受苦,但百年以后,父老子孙必然会想起我的话。

(2)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

3.【乙】文中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让我们感到祖先身上的一种怎样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阅读文段,从大禹为什么过家门不敢入上考虑。

答案:体现了大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

4.【甲】文主要写了 ;

【乙】文主要写了 。

答案:西门豹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大禹历尽艰险,疏通水道,造福百姓

附【乙】【译文】

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
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他赶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 。为测量地形,时而运用准绳,时而运用规矩,依靠仪器充分利用春夏秋冬的时节,用以开发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测量九州山岳脉络,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地方种植。叫后稷当群众在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食物。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

文言文及答案 第2篇

文言文阅读(22分)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
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
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
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
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
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
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

③文:礼仪制度。

④族:音zòu,通奏;
节族:音乐的节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下则好非其上 非:责怪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 粲:明白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观察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审:审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上则不能爱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劳苦而功高,未尝有封侯之赏

D. 礼莫大于圣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9.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分)

译文:

(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3分)

译文:

(3)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4分)

译文:

文言文及答案 第3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
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答案:

10.B11.B12.D

13.

(1)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14.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文言文及答案 第4篇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
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

①俄( ) ②狱( ) ③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气,愤怒

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
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

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
后:心悦诚服。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

小题2:试题分析:“俄“根据语境可知,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有接触,即为不久。

“狱”也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的古今异义字,即为案件。“忿”在句中即为“怒,愤怒”。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小题3:试题分析:“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首先要根据前后文章内容读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顿,会停顿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 耳”等。“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语气词,译为“罢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中的两处“太宗曰”的"语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后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可知,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后来不仅理解了,而且很赞同。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并加以比较体会,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文言文及答案 第5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 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 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20、相关内容链接。(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16、 B 17.A

18、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20、(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文言文及答案 第6篇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注释】①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③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扩展】

鼎及其他。鼎是古代的炊具,多为贵族所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古代统治者还把它作为烹人的刑具,所谓下油锅即是。道士则用以炼仙丹,后代寺庙里用作香炉。鼎也是古代立国的重器,相传大禹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置于王宫之前。上文所说的岑鼎,看来是鲁国的.镇国之宝。问鼎意为纂夺权力,现也比喻希望在体育等赛事中夺冠。成语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成语大名鼎鼎,意为名气很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 ②破 ③全

2、翻译: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

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 ;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

4、理解: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答案:

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

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

3.①相信②诚信

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
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

文言文及答案 第7篇

【小题1】C

【小题2】(1)离开(2)原因

【小题3】这是我放的咸鱼,哪有什么神啊?

【小题4】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鲍鱼主过庙下”这句话的意思是“鲍鱼的主人经过这座庙宇”。根据句子的意思与结构原则,“鲍鱼主过庙下”节奏为“鲍鱼主/过庙下”。

【小题2】(1)“去”在此句中的意思为“离开”,不能理解为“距离”等意思。(2)“故”在此句中的意思为“原因”,不能理解为“故事”等意思。

【小题3】“此”是“这”的意思,“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翻译这句话时,出来注意这两个关键词之外,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与流畅。

【小题4】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多角度的来谈。可以从“鲍鱼的主人”这个角度来谈,也可以从“人们盲目相信有神灵”这个角度来谈。如果从第二个角度来谈,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

文言文及答案 第8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⑴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从总观的角度写,描写了山的哪几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象?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加了什么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⑴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⑵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⑶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⑷白色的疾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意对即可)

3.三峡之长、山峦之密、山峰之高。

4.深秋时节的景象,增添忧郁、凄凉的色彩。

推荐访问:文言文 答案 文言文及答案8篇 文言文及答案(通用8篇) 文言文100篇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