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八年级地理反思23篇(精选文档)

八年级地理反思第1篇今年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转眼几个月过去了,现反思如下:一、思考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反思23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反思23篇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篇

今年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转眼几个月过去了,现反思如下:

一、思考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二、思考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三、思考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我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
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
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
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2篇

时光荏苒,在适应和忙碌中,我在定安中学度过了一个月,已经教完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不得不加以感叹与反思。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学生首次真正接触中国地理。在前面两个单元世界地理概况的讲解后,学生已经有相当基础的地理知识,借机我用猜谜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由世界引向中国。但学情是参差不齐的,要使中国的地理讲的深入透彻,并把世界地理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一定程度上给我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难度和要求。既然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是有层次的,于是我在设计导入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使我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和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流程中,我设计了“猜一猜,靠一靠,看一看,说一说,赛一赛,游一游,议一议”等教学活动,其中以“赛一赛”环节又采取抽签,抢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力求教学的公平性,参与度。

《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在备课时,我首先认真地研究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初中学生思维的成熟度、有一点见解和知识面的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谈到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我觉得一是利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小小辩论赛”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辨正唯物主义观念。三是调查表格的设计和图表、文字资料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世界人口比重”,“世界人口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国人口数据表”,“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等几个表格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记忆力并加深了学习效果。让学生根据“中国人口数据表”绘制出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的过程中摸索和感受到了我国人口在建国后增长非常迅速的状况,从而引出对原因的思考。另外是“理想中的家园”的设计,这个活动是让学生在一张空白的中国版图上任意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居住地,把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粘贴粘在自己选择的位置上,学生的参与意识极高,兴趣空前的高涨。学生们大多选择了我国沿海如上海、海南、台湾、云南等地区,都在积极的参与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并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实际情况说出之所以如此分布的原因,效果较好。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3篇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而且是反复的成功,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

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

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

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

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起。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⑺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4篇

本周是开学第三周了,面对一节一节的知识点,密密麻麻的地图知识,再加上教材上的重要的知识的,大多数同学学起来感到有些吃力和困难,再加上同学们们的松松垮垮的学习态度。我就谈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低效性。

把自主学习与自由学习混为一谈。地理课堂上,要求学生“下面用15分钟(或2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看看书”。此时的课堂上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学生翻翻课本,有的学生划划教材,有的`翻动书包,有的查看桌洞,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昏昏欲睡,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悠闲自得,有的目光呆滞,有的左顾右盼。这时的老师呢?没有走近学生,没有与学生交流。

反思与对策: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初中学生多数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较差,因此,“教师参与”是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一要科学指导学习方法。根据教育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经纬网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区时的计算、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等。二要观察学习过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点拨,以起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之效。三要调节学习心理。在自主学习进行中,学生往往会有失败有挫折有沮丧,甚至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又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使学生不至于在挫折中崩溃。四要跟踪学习效果。教师要跟踪和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是积极的还是冷漠的,对继续学习是期待还是厌倦害怕,对自己学习或教师的讲解是喜欢还是厌恶,学习效率是高还是低等,及时调控或采取补救措施,实现高效学习。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5篇

第一节学过了秦岭-淮河线,孩子们对南方与北方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图片让孩子们对南北方的差异性有更深的认识。课是这样准备,我们先展示南北方的不同景观的图片,让孩子说这些图片有何特点,导入新课,展示思考题:来自哈尔滨的学生说,他们的寒假长达40天,而来自杭州的学生说,他们的寒假只有20天左右,暑假却长达2个月。为什么北方寒假较长,而南方却暑假较长?让孩子们讨论回答。展示南北方在农业上的差异性图片,看关于东北黑土地、江南水乡的视频,让孩子们总结差异性。展示南北方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如植被、降水、温度、自然资源、饮食、民居、交通,让孩子们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填写,最后老师总结,做练习题突显重点。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大家积极参与,充分准备,比用课件效果要好。孩子们记忆的内容要比用课件牢固,像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运用,以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这节课的不足是,参与辩论的人数少,有些同学准备了但因害怕辩输而不敢说,在以后要培养这些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大胆参与。由这节课让我想到,在课堂上需要讲的要精讲、细讲,对于孩子们能理解的少讲或不讲,把时间交给孩子们,效果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把握好,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自主学习中接受知识,还他们一个快乐的课堂!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6篇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工作即将进入尾声,一学期的工作可以圆满结束了。但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没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

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在教育教学上,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人无完人,随着我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7篇

本星期我校要安排一次月考,考查内容主要为八下第五章和第六章,按照学期初的教学进度,考前我安排了一节自习课:

(1)提醒学生立足课本,注重课堂上强调的基础知识;

(2)对一些不能够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在课堂上解决。

按照常规一节自习课足够让学生充分完成所安排内容的复习,即使个别学生没能理解前面所学内容也能本节课很好地质疑、讨论完成。

自主复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查漏补缺、强化记忆或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也有部分学生直接向我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整节课效果我看是相当好的。但我在课堂巡视过程中也发现一小部分学生貌视在讨论交流,实际在交谈在聊天,无心学习,甚至还影响了小组里的其他同学。

“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昂。但这什么还出现上述这一部分同学?我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还是要从学生本身上下功夫,引导他们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或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学习,充分体现学习是主体地位的思想。如果任其自流不加以制止或引导,可能会害了这一部分学生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一大片学生。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8篇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知识点多,中考又考,学生轻视地理学习,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运用“学案导学”模式上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运用“学案导学”模式上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活动、展示交流、归纳总结、巩固训练这几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采用了多种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本次考试虽然难道较低,但是整体还是考得不好,从考试成绩可以发现,班级的及格率不高,班级平均成绩也不太理想啊,跟期望中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基础不扎实,掌握知道不牢固。

二、考试态度问题不严谨,许多同学没有认真对待考试,从其做题试卷表面就能体现出来。

三、应变能力差不能灵活运用。

措施:

一、落实好基础知识,培养迁移能力在教学中应首先从双基入手,抓住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内涵,试题落点一般都能在教材上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型。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一致是考查的重点。多关注教材中的实际问题、科普知识,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重在理解、重在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严防死记硬背。

三、培养学生看图、识图、解图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平日强化训练。四、因人施教,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对待优秀学生更要严格要求,不能宠爱,对待中等学生要持之以恒,鼓励表扬,巩固其基础知识前题下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而对差生更不能放弃,更要循循循善诱,提高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9篇

转眼间快一个学期了,在这个学期中,八年级20班、21班、22班、26班、27班共5个班级的地理教学,27班的班主任及文综组的教研组长,任务繁重,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面对生源极差的现实,我感到压力很大。所以有许多收获也有很多遗憾。现将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首先,遇到了许多困惑。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其次,组织好、引导好学生。

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与这种新课改精神很吻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模式的大力推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是本人总觉得在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做得不够。

再次,应该认真研究新教材。

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
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
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0篇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重做出了讲解:第一,河流与湖泊在我国的分类(内流与外流),第二,河流与湖泊的水文特征。其中要穿插讲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读图,查图可以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进行分类,区分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内流湖、外流湖,并能举例说明。而第二部分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图、表等信息进行对比,联系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得出水文特征。

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流程,任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匆忙会误事。要打有准备的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胸有成竹等等都是嘴边的熟语,但对于本节课,我真能说自己已经准备充分了吗?不能。最后导致课上出现了几处匆忙之处:1、做好的课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能够使用,但换了班级上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不能播放。此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五分钟,试问还能继续找原因吗?匆忙中换了一张地图,其他省略不用。如果我准备充分,亦不会出现如此大漏。2、导语匆忙无设计。由于上一个匆忙,使得导语支离破碎,设计有些慌乱,失去层次感。导语是一节课的第一印象,学生的兴趣调动,情感投入都与导语的关键设计有关。精彩的导语能够让整个知识的传授不费吹灰之力,我实在差矣!3、时间安排需谨慎。整个课堂共45分中,知识传授的部分花费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再者,重难点突破应该有侧重点。而我的课堂中,最后的难点突破所花时间略少,开课的前一部分时间花的稍长,使得这节课有点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尾匆忙,草草收场。

第二、语言是润滑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引导性和调动性,语言运用得当会使整个课堂增色不少,本节课在语言使用上没有发挥特色,甚至有些盖彩。1、过度语、小结语应适当选用。回顾整个课堂,知识点零碎、量多,如何使知识面面俱到还要主次分明,这就需要有阶段性的小结,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按块记忆,这样掌握的效率高,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2、在语言的表达上需要简洁大方,前后要连贯,过渡语很重要。我呢,经常没有合理的过渡语言而是内容讲解生硬。

学习需任重道远,只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1篇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灵活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现以八年级地理《长江》《黄河》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一、会动手。地图是地理学的形象语言,要认识和学习身边以外的地理事物,当然离不开形象直观的地图,因而在地理课堂上要精心指导学生绘制略图,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关于《长江》《黄河》的概况,可这样进行引导学生绘制略图,首先从这两条河流干流形状特点(如:长江干流轮廓像两个巨大的英文字母“V”和“W”连在一起,黄河干流像巨大的汉字“几”字)入手,教师在黑板上绘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件),学生在白纸上绘出。然后将河流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和湖泊等概况,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在黑板略图上熟悉,最后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画出、填注。(注意:河流的三个河段用不同颜色标出)这样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略图,即可掌握了长江、黄河的概况,又可习得了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

二、会动脑。创设能够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最大的限度的动脑思考。在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前提下,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还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欲罢不能,余音缭绕、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如在学生掌握河流概况之后,我巧用一组数据“黄河年入海泥沙近10亿吨,如果将这些泥沙堆积成高和宽各1米的沙堤,足可以绕地球赤道20圈”。引起学生惊叹,黄河含沙量这么大呀!这时适时引导学生阅读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水文特征描述,及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含沙量,之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是不是黄河整个河段含沙量都这么大?2、黄河含沙量在历史上就这么大吗?3、如果黄河不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还会不会这么大?4、如果黄河河流经西北内陆,还会不会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5、为什么在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而含沙量最大的中游却没有形成“地上河”?运用一系列的假设、观察、推导、处理信息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黄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地上河”形成的河段及成因,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气候、地形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

三、会动嘴,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动嘴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获取知识,比如:在学生观察长江上、中、下游的景观图片,总结出长江上、中、下游特征等知识储备基础上,为了更好的理解长江各河段特征,我设置以下3个自主探究题目:1、如果你去长江流域观光旅游,你会选择哪个河段的景观?说出你的理由?如果时逢雨季哪个河段最不适合旅游?2、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选择长江的哪个河段建设水电站?3、如果你是个商人,能否选择河运把一批5000吨货物从武汉运到上海?所以要让学生说话,就要让学生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有说可说。在每节课最后几分钟,可以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地图,表格图片,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或小节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就某一地理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接合自己绘制的略图进行复述,让学生有话会说。

四、会用心。新课程改革中认为教材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成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要求教师转变教材观,用心做教材的主动开发者,从而教师真正成了新课程的参与者,可以灵活处理教材,能做到:可以根据本校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当地人文,社会实际,教师还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如《长江》《黄河》这两节教材,按教学参考建议分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长江概况,第二课时长江“开发与治理”,第三课时黄河概况,第四课时黄河开发与治理。我用心的把教材重新进行整合,第一课时完成长江概况,第二课时完成黄河概况,第三课时完成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这样安排即可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又可使学生在了解长江概况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总结黄河概况,从而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而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放在一起学习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使问题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教学中只有做到潜心磨课,才会有许多奇思妙想,才能设计出新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2篇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我感到压力很大,未接触新教材的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地方。但当我真正看到教材,才知道变化有多大。内容增加了,形式灵活了。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么才能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更好地教好学生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

三、组织好、引导好学生。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3篇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跟同学们说要进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自主学习。但在真正实践当中,我却没有做到。首先,由于准备的不充分,做好的学案没来得及油印,也就没有用得上,而是以在课本中划重点和做笔记的形式代替;
其次,只有开头的几分钟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找答案的,后面基本上都是我讲,无意中又回到了从前我讲学生听的教法,主要原因还是我处理的不够好,比如,最后一个问,自然资源的特征,完全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理解,实在理解不了,再将问题写下来,大家一起解决,在大家一起解决的这个环节,也可以由我来念问题,然后依旧由学生开回答,有时候学生的理解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最后,由于我自己讲的太多,时间控制的不好,到下课铃声响的时候,后面还有一点点尾巴没讲完,也忘记了布置作业,比如最后,自然资源的数量变少了,质量变差了,变脏了,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成员,我们应该怎么做。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做作业就好了,可当时我没有布置。

经过反思,我想下节课我将这样上。首先分析将要上的这个班级的学生的特点,因为6个班的学生并不是都一样的,在这个班上课的方法在别的班不一定取得同意的效果。然后,把学案整理好。之前的学案并不合理,我想重新改过之后再油印出来以备上课用,争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完成学案来完成本节课的目标而不是完全由我讲;
最后,把握好时间,尽量留出一点时间来布置作业和做练习巩固。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4篇

这节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所以我设计了许多让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环节,这样即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感觉枯燥的课文也变得如此生动。

首先我先来引入课堂:

1、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2、第二引入农业的重要性,设计的问题是: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但是你们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是: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所以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然后我让大家自学课文,并找出答案。农业包括五个部门,分别是哪五个生产部门?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农业原来包括:农、林、牧、副、渔。但自70年代后我国就把副业划分到了牧业当中,将来我们讲到畜牧业的分类时就可以做好一个垫基。

4、关于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我也设计了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学生自己总结出是因为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家能够说出来吗?同学们你争我抢的答出许多结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所以这些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让学生了解到了一个事物的发展中必须会产生许多的负面影响,所以这样为以后的城市介绍做好了一个铺垫。<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5篇

小组活动的有效组织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我原本觉得进行这 几次小组活动会影响课堂进度,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小组长很给力,一些相对较难的存在疑问的问题小组长竟然给消化掉了。在讲气温的时候,学生根据以往掌握的阅图的方法,通过读图名、注记和图中信息顺利完成问题。就像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时,除了我们老师的有效引导外,利用小组活动,连学困生都很轻松就掌握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学生很懂得借力,不会就问,氛围很轻松。小组里的小老师比老师都会更好的解决学困生遇到的问题。学困生乐于问,程度好的学生乐于表现,一有小组活动大家都显得很兴奋。有些知识点老师不用讲学生通过活动讨论就会了。之后再对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行分析的时候也采用了相同方法,很顺畅地迁移到降水量的判读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从而通过读图学生也就很容易可以得出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地图的直观性使课堂十分高效。利用地图,学生根据获取的信息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和规律。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规律,我引导学生依据图例,通过观察六个温度带的具体分布位置,找到从南向北温度带分布的规律。通过生生互动,优生强化了对重点的掌握,学困生填补了对知识的不足也解决了自己的困惑。本节课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温度带分布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课件里的图片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组织讨论时就比较积极。

关于降水,课堂练习中利用练习题,也就是对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练习,通过读数、计算差值等得出了降水变化,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读图技巧,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

本节课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包含直观性的图片和探究性的图片,面对不同种类的图片,学生已经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且能从方法和技巧上一起突破,使课堂节奏轻快。

另外,不同种类的问题设置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是本节课的又一大亮点。本节课设计有直观性的问题、思考探究性的问题、识记性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觉得今天的课我也能学会,会的越多估计学生的收获感越强。

聊天式问题的设置和总结让学生彻底爱上了这一节课,学生不管说的多少,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估计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心情愉快,今天学有所获。

总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个展示的舞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6篇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教师的教学目的都应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发展。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灵活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现以八年级地理《长江》《黄河》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一、会动手。地图是地理学的形象语言,要认识和学习身边以外的地理事物,当然离不开形象直观的地图,因而在地理课堂上要精心指导学生绘制略图,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关于《长江》《黄河》的概况,可这样进行引导学生绘制略图,首先从这两条河流干流形状特点(如:长江干流轮廓像两个巨大的英文字母“V”和“W”连在一起,黄河干流像巨大的汉字“几”字)入手,教师在黑板上绘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件),学生在白纸上绘出。然后将河流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和湖泊等概况,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在黑板略图上熟悉,最后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画出、填注。(注意:河流的三个河段用不同颜色标出)这样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略图,即可掌握了长江、黄河的概况,又可习得了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

二、会动脑。创设能够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最大的限度的动脑思考。在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前提下,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还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欲罢不能,余音缭绕、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如在学生掌握河流概况之后,我巧用一组数据“黄河年入海泥沙近10亿吨,如果将这些泥沙堆积成高和宽各1米的沙堤,足可以绕地球赤道20圈”。引起学生惊叹,黄河含沙量这么大呀!这时适时引导学生阅读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水文特征描述,及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含沙量,之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是不是黄河整个河段含沙量都这么大?2、黄河含沙量在历史上就这么大吗?3、如果黄河不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还会不会这么大?4、如果黄河河流经西北内陆,还会不会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5、为什么在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而含沙量最大的中游却没有形成“地上河”?运用一系列的假设、观察、推导、处理信息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黄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地上河”形成的河段及成因,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气候、地形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

三、会动嘴,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动嘴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获取知识,比如:在学生观察长江上、中、下游的景观图片,总结出长江上、中、下游特征等知识储备基础上,为了更好的理解长江各河段特征,我设置以下3个自主探究题目:1、如果你去长江流域观光旅游,你会选择哪个河段的景观?说出你的理由?如果时逢雨季哪个河段最不适合旅游?2、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选择长江的哪个河段建设水电站?3、如果你是个商人,能否选择河运把一批5000吨货物从武汉运到上海?所以要让学生说话,就要让学生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有说可说。在每节课最后几分钟,可以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地图,表格图片,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或小节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就某一地理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接合自己绘制的略图进行复述,让学生有话会说。

四、会用心。新课程改革中认为教材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成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要求教师转变教材观,用心做教材的主动开发者,从而教师真正成了新课程的参与者,可以灵活处理教材,能做到:可以根据本校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
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当地人文,社会实际,教师还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如《长江》《黄河》这两节教材,按教学参考建议分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长江概况,第二课时长江“开发与治理”,第三课时黄河概况,第四课时黄河开发与治理。我用心的把教材重新进行整合,第一课时完成长江概况,第二课时完成黄河概况,第三课时完成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这样安排即可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又可使学生在了解长江概况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总结黄河概况,从而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而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放在一起学习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使问题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教学中只有做到潜心磨课,才会有许多奇思妙想,才能设计出新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7篇

这个学期学习中国地理,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因此我对学生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读图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1、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指导学生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赤道圈,复习纬线圈的特点。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从而学生能得出结论:中国位于北半球。接着让学生找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oE、160oW,并复习东经与西经的替变规律,得到结论:中国位于东半球。

2、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带范围的知识,在地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复习有关五带的知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联系大洲与大洋位置的知识,在地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

复习七大洲与四大洋与方位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提问:北冰洋被哪几个大洲包围?南极洲被哪几个大洋包围?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直接通过活动材料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些纬度较高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或纬度较低的国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属的温度带,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些内陆国(例如蒙古等),由于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些岛国(例如日本等),由于四面环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但沿海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为这些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的理解,并为今后教学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做好必要的铺垫。

评价“位置优越”时,还可以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或讨论:如果我国不具备东临大洋的海陆位置,而是深居内陆,就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和现在十分不同的影响。展示我国地形图,启发学生,在相同的海陆位置条件下,我国地势如果东高西低,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8篇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

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

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19篇

在现代教学中,我觉得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学习与探讨,本人从教多年来,经历了几次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收获颇多,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学生明白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一气温分布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彩图“台风云图”,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台风及其特点。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学生,使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有足够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学习与探讨,本人从教多年来,经历了几次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收获颇多,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存在? 为什么地球形状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为什么北方多沙尘暴而南部沿海多台风? 为什么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断? 以上这些问题提出后,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大胆提问的精神,然后通过师生探讨,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求知的快乐,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多年来,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 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 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学生,使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有足够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20篇

昨天讲了第十课《北京》,通过对课文的了解,结合教学用书,我设计了导入,范读课文,识字,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和指导书写等几个环节。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在理解课文激发情感这一部分,我并没有打算进行深入的讲解,而是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

1、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几个地方?

2、你最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3、欣赏了北京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原本我是想通过让学生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体会到北京的美,并在第三个问题激发出对北京的喜爱。可是没想到的是我还是高估了学生的水平,在实际授课环节学生并不能清楚的讲出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当然也没能按我之前料想的能把美的地方说出来。(比如我最想去天安门,因为那儿很庄严美丽。)而且由于找的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多,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最后写字环节没有来得及展示。

课后在和同事交流的过程中,我又仔细阅读了教学用书和参考教案,发现我设计的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了。如果换成以下问题可能会好一些:

1、读了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合课文,相信学生会说出美丽的印象。

2、再问美在哪?从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这样既紧扣文本,又能让学生很容易找到写的美的地方,体会北京的美。

而我一节课讲一课的`目标也能完全实现。原本觉得很巧妙的设计,因为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就显得弄巧成拙了。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21篇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对中国地理知识的学习了解,教材第一章通过学习中国的疆域、我国省级行政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认识我国的人口现状以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多方面了解让学生对我国有了一个初步而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学会从地理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借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反复运用地图,读图、拼图、填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较果,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引用一些学生感兴趣并比较简单的知识为切入点。

可以点燃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本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因此唤起学生的兴趣就由为重要。在第一课时中,我利用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从地理角度说出你们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你都去过我国的哪些地方?见到了些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很好。在指出学生回答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对回答好的做了充分肯定。根据教材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设计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学习交流,培养协作精神,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发挥群体和个体的功效,自主学习并能掌握学习方法。

二、在课堂插入了一些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较多,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相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在充分运用中国政区图的基础上学习中国行政区划:通过演示拼图,引导学生看图、填图,使“死”图变“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组织学生拼图竞赛,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习,实现愉快教学。在课堂插入了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知道在游戏中也可以学到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这些知识点。通过这种启发式和游戏法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感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参入一些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地理知识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22篇

在地理课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农业的地区分布》这一标题时,我总是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差异的景观图片,如北方的小麦播种、南方的水稻插秧。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影响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但是由于农村学生视野的影响,想象力不丰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理想,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本节课我准备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满以为效果显著,结果不是这样,学生很多东西没有理解到。

2、虽然将农业的分布在图上明确展示,但学生还是很陌生,究其原因是没有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看图,初中地理图形很多,也很重要,学生要多看,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另外,农业和气候,地形,经济活动,传统习惯等都有关系,其分布原因在简短的时间是很难讨论完成的。

3、南北农业的差异,虽然是在阅读材料中,光让学生自己去读,也是不够的,老师点评也应到位。

4、由于时间没把握好,虽然把本节知识结构展示出来,但没有设计足够的练习题,这是以后教学要注意的方面。

我认为,一堂好课是通过师导生演,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去,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轻松愉快中就完成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握好这门艺术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想拥有教学创新的先进意识与能力,诀窍唯有两个字学习。

八年级地理反思 第23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XX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 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总体上讲,本届初二生是全县选拔较好的学生,学生来自各乡镇,学生差异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四个班当中每班学生上课活跃,尖子生较多。班班 学生积极,差生面小。各班学生学习主动,比较平衡。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没有不及格学生。

3、期考目标:人平均分70以上,综合成绩排名力争定安县前三名

六、具体措施

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重点热点抓辐射 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荐访问:八年级 反思 地理 八年级地理反思23篇 八年级地理反思(推荐23篇) 八年级地理反思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