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的“林业解读”

程宝栋 秦光远 杨超

今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简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发出了强烈的“重农强农”信号。

从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的设计与部署来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今年一号文件紧密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聚焦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这一核心目标,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

从生态系统的视角看,农业不仅自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还是更大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或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态系统或子系统,均包含众多要素。不同要素分布在不同的生态位。不同生态位之间、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连接关系。特别是不同要素之间连接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

从本源上说,农业源自森林,森林植被禀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前提和重要保障。林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实践中,林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多基础性保障作用。二者往往相互促进、相互协同,共同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

森林“四库”的重要论断为林业未来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从森林“四库”功能出发,推进林业发展必将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森林粮库作用更为突出

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内容来看,保障粮食安全仍是重中之重。如何更好、更有力地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是要稳固基本盘,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可以从增加食物供给的角度考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森林作为粮库,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森林作为粮库的作用功能将更加突出、更为重要。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森林蕴藏着丰富的直接食物资源。不少森林植物的果实、种子、茎叶根等都可以为人类直接提供食物,既有碳水化合物,也有脂肪和蛋白质,如板栗、榛子、栎类果实以及油茶、元宝枫、核桃、油橄榄、山桐子等各类油料树种。对于油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指出“支持木本油料发展,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反映了油茶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供给品种已经引起政策的关注和重视,某种程度上被寄予厚望,将为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从政策上的高度重视到切实增加食用油供给、保障食用油安全仍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茶油供给量上不去、品质提升不稳定等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油茶产业的发展。油茶产业要着力在增加茶油供给量、茶油品质上下功夫,才能立得住、立得稳,真正成为保障食用油国内供给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是森林中蕴含着丰富的间接食物资源。森林是立体生态系统的典范,地上和地下均有异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存在形式。乔灌草组成的地上植物生态系统是直观可见的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形态,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其突出优势。从供给食物的视角,丰富的植物资源可以为家畜家禽等提供优质饲料,助力家畜家禽生长,进而为人类供给优质动物蛋白,满足人类多样化、优质化的食物需求。不仅如此,森林中一些动物品种也可以通过改良、选育等成为人类食物来源。值得一提的是,在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背景下,通过森林获取食物还具有“不与农争地”的优势。

三是森林作为生物多样性宝库,具备异常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现代科技探索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从食物供给的角度考虑,要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着力提升良种培育、生产加工、推广应用等能力,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依托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大力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可以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实际上,即便是单纯从食物的角度考虑,如何用好森林中的生物资源、如何用好森林中生物的基因资源,从而更多、更好、更可持续地供给食物资源,仍存在大量亟待研究、悬而未解,甚至尚未可知的科学问题。从理论上说,依托现代科技提升森林“粮库”作用地位具有非常明显的潜力,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让这种潜力变成现实仍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和探索。

森林水库助力农业发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水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水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和适应形态,缺水成为我国广大地区发展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我国有句民谚“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森林被称之为“绿色水库”,主要是森林通过涵养水源,实现对水资源的时空调节,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有机的水资源循环体系。凡是森林资源丰裕的地方都不存在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一方面,森林中茂密的林冠层、松软的枯枝落叶层以及地下发达的植物根系,能截持、吸收、贮存、释放雨水,经过森林的净化,河水也会更加纯净。据统计,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贮存5—10吨水。另一方面,森林植被通过生产还可以调节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降水在土壤中的蓄存和渗透性。据测算,每公顷林地比无林地最少能多蓄水300立方米,1万公顷林地所含水量相当于一座300万立方米的水库。

森林作为“水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农业发展和农业空间的拓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农业与林业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无论是退林还耕,还是退耕还林还草,关键是农林草存在相对模糊且可变动的经济利用边界,而不存在實质性的生态边界,导致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难免损害生态价值。对于具体的经营主体而言,只对其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进行成本收益核算,而不会对所经营区域的生态成本和生态收益同步纳入核算,结果导致经济净收益为正的时候可能总的净收益已经为负且远大于正的经济净收益,现实中就演变成农户增收而生态破坏,长此以往则会演变成生态灾难。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提出和实践引入,将会对这种状况产生重大冲击和根本性改变,但也需要时间和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二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可以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水资源保障。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农林复合经营是生态友好型的经营方式。越是缺水的地区,越应该保护好森林资源,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资源,进而利用森林资源涵养的水源,来逐步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林下经济等,维持稳定良好的生态系统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可进一步延伸至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不再单纯地向土地要产量、要收入,而是向整个生态系统、生態空间要效益、要价值。具体而言,从过去主要依靠农田、林地向农业和林业要经济效益,转变为向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乃至于包括生活于此的农民以及村落农家等要效益、要价值,不仅更为综合多元,也更具价值增值的潜力。从全国多地的实践探索来看,转变的同时不仅会带来收入的增长、环境的保护,还会带来理念意识的提升、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森林碳库发展空间巨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其强大的碳汇功能和作用,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草原修复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安排,要求从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落实相关补助政策等方面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升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水平,其目的就是防止森林、草原退化,维持森林与草原的固碳增汇能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重视森林的碳库功能,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发展森林碳汇对促进农村发展具有多维度协同效益。从整体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都涉及到林业。一旦林业碳汇经济得以发展,形成碳汇市场,不论是农民以组织化的形式参与,还是允许农民以个体的形式参与,都将极大地激发碳汇市场活力,同时吸引更多主体加入到碳汇市场中来,从培育地方或区域性的碳汇市场出发,逐步打通地方或区域性的碳汇市场壁垒,着力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汇交易市场,切切实实让农民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增加收入来源、增长收入规模。如此,每年通过林业碳汇交易就可以让全国农民拓展非常稳定的收益空间,增加农户收入,最终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森林抚育碳汇补偿、新造林碳汇补偿等等多种方式的补贴,还能让参与碳汇经济的农民增收,林业碳汇经济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二是发展森林碳汇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已进入第六期;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目前已经进入第二轮;
天然林保护工程自2000年在全国启动到2020年已完成前两期工程建设任务。这些实施了数十年的生态工程,涉及超过3000万公顷的森林,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全社会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将越来越高,而以“碳汇量”计量的生态产品服务,恰恰是链接农村与城市、农民和控排企业的最佳方式:农民通过种树产生碳汇。控排企业因为碳排放超标需要购买碳汇,从而达到碳中和。

要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发展森林碳汇,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渠道,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森林钱库凸显特殊地位

森林作为钱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林草领域最亲切的表达,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森林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最为广泛的森林经营主体——农民入手,通过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经营森林的积极性,提升森林数量与质量,从而发挥森林的钱库功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林改、强调森林“钱库”对农民增收所发挥的作用,可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林权制度改革确实对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国土增绿起到重要作用。森林的水库、粮库、碳库功能,都是着眼于宏观层面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而钱库则是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农民收入水平提升。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吸碳固碳的能力、产粮结果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森林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而这又取决于农民对森林经营的投入。我国集体性质林地占全国林地的60%,已经确权登记的集体林地面积超过26亿亩,涉及1亿多户、5亿多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90%。集体林是广大林农的重要生产资料,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林产品供应基地,对保障国家木材粮油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这场改革把全国集体林产权落实到户,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变革,受到广大林农群众的拥护。通过集体林改,全国集体林森林蓄积较林改前增长近24亿立方米,带动4000多万农村人口实现就业。

另一方面,林权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后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实质成效,但集体林地生产力尚未充分释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顺等问题也客观存在。在实践中个别基层部门简单地将森林保护与开发对立起来等情况,并没有思考如何以森林经营为抓手,带动农民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努力打通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最后一公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本质,不是只强调林业的生态价值,而是强调通过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也就是建立完善的生态服务市场,将原本无人付费的生态服务进行收费,林业经营者通过市场将绿水青山“兑换”成等值的金山银山,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引导各方主体从“要我保护”转到“我要保护”的良性轨道上来,引导形成产业与生态相耦合、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绿色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效率和效果。

(作者工作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

猜你喜欢林业森林生态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22年5期)2022-10-12“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land produces学生导报·东方少年(2019年13期)2019-06-19哈Q森林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7年1期)2017-02-21哈Q森林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10期)2016-10-18哈Q森林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7期)2016-08-08哈Q森林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2期)2016-02-24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武夷学院学报(2015年3期)2015-07-18

推荐访问:林业 解读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