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文化”视域下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俞秋枫

【摘 要】在现代化的课程中,教师要协助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提升的方向发展。学校发挥区位优势,以运河人文教育资源为平台,以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把大运河文化教育和传统课程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努力推动运河文化教育进校园,让学生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项目化课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自由探索,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德智育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行知课程 “古运河文化”视域下 项目化学习

我国明确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思想,要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学校通过构建行知课程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更多锻炼的机会,实现了综合发展。

一、“古运河文化”视域下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背景

流淌千里的京杭大运河,融入了中华几千年文明,创造了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财富。如何以运河人文资源为载体,以项目化学习为主体,把大运河文化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项目化学习中自由探索,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提升学校的内在涵养,学校一直在探索。

二、“古运河文化”视域下行知课程资源分析

京杭大运河之滨的横林古槐滩位于常州这个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世界遗产”:江南运河常州段从西至东穿过市中心,长达23千米,已列入我国大运河地区申请世界遗产的31处遗产段、27段河道之中。

“舌尖滋味”:古槐滩传统土特产有青团、青糕、萝卜干、糍团、韭菜饼等,其中,萝卜干是常州的传统特产。

“水乡情浓”:古槐滩的风俗很多,有元宵节的灯谜会,清明节的吃青糕、吃咸蛋,端午节的包粽子,中秋节做糍团、韭菜饼等。

“人杰地灵”:余巷村在抗战期间涌现了大批抗日英雄。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诗情词韵”:苏轼与常州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11次到常州,并留下了“独踯躅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的佳句。

三、“古运河文化”视域下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原则

运河人文行知校本教育扎根于运河人文中,其项目化教学也是通过教师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联系日常教学与生活、整合应用行知知识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教学。

(一)“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原则

课题设置要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会学、善思、爱做的习惯。教学的目的是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故乡的人文情感,并激发学生为故乡做奉献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情、意、行彼此统一,相辅相成。

(二)“生活即教育”办学理念的原则

学校把“生活即教育”作为办学理念,积极创建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培养智慧、自信的“健行”少年。运河的教育资源要为学习者搭建开放式的知识平台,创设多渠道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整合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策略,培育创新与实践意识。

(三)选择性发掘、整合资源的原则

整合各种运河文化,使其转变成课程资源,使该课程具有系统化、项目化、探索性、实践性的特征。学校收集了多角度的运河文化,筛选出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发掘、设计与整合,填补本区域学校内部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课程化的空白与缺失。

四、“古运河文化”视域下行知课程框架体系及实施目标

学校围绕运河开发行知课程,在5~6年级设置项目化学习课程。课程资源设立7个主题单元,包括运河之古迹、运河之记忆、运河之滋味、运河之风俗、运河之名人、运河之诗韵、运河之景点(见表1)。

五、“古运河文化”视域下行知课程实施策略

教师利用项目化学习,进行资源收集、实地考察、调研访问,组织社团活动,增进学生对京杭大运河的认知与了解,并充分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通过发掘京杭运河古槐滩河段的教育教学资源,从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先贤名家等方面入手,突破传统学科的禁锢,并促进学科之间的跨越渗透,构建拥有时代特色、运河特色的项目化学习课程。

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教研组成员间的磨合、跨学科教师间思维的碰撞、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来搜集、开发、整合、共享运河文化中的课程资源,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团队之间的合作与成长。开展学生项目化学习的各项活动,激发了教育者的课堂激情,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打造了区域内独有的运河文化浸润课程,开辟了个性化发展教学之路,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价值观修养。运河文化的项目化学习的开展,全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遵循了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升了学校内在的文化涵养,促使学校形成了区域内独一无二的运河特色办学品牌,促进了农村小学的内涵式发展。

六、“古运河文化”视域下行知课程的评价机制

实施校本课程的质量评价过程,可以让研究者不断反省,并总结经验与教训,进一步修改、充实与发展校本课程,真正以校本课程带动学生整体成长。本课程将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个维度来实施评价。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对教师的评估,学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教师的研究应当按计划、有时间、有教案、有考勤地评估记载;
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实际需要,达到学校规定课程与教育的目标;
教师要留存有关学生的作品,以及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比赛所获得成绩的材料。

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实践的实际参加者,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直观体验者。对学生的评估,教师主要围绕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表现等方面展开。学生之间主要采取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主要围绕在小组活动中承担的任务来展开。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估,一般不采取书面测验或考试形式。針对每个学生完成课程的情况,可形成“智慧美少年”“尚善美少年”“习惯美少年”“艺术美少年”等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以报告、比赛、评选、汇报表演等方式呈现,并以图片、录像、作品等方式存入学生成长档案袋内。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本课程会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评价,让家长对学生在校外的研究学习做出中肯评价。家长参与评价,一是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唯分数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为推进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理念,本课程将邀请古槐滩运河旁的社会名人或其后代参与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社会调查、采访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拥有走进社会的勇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古运河文明视野下的行知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采用探索新教学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话语技巧、开阔视野、加深社会认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树立责任意识;
采用实验项目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运河历史,体验获取、筛选、收集资料的过程。该项目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根植了传承历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五育融合下的小学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TY-c/202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新课程·中学(2019年1期)2019-03-30项目化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9年22期)2019-03-18项目化学习,让“口语交际”焕发活力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12期)2018-12-22项目化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策略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8年21期)2018-11-19初中美术项目化学习初探新课程·中学(2018年11期)2018-02-22以培养学生STEM素养为目标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化学教学(2017年12期)2018-02-05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10期)2017-10-25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7年8期)2017-09-04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12期)2017-08-23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江苏教育(2017年1期)2017-03-10

推荐访问:视域 构建 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