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化研究

摘 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趋向是实现党内外政治文化协同发展、提升民众认同感的关键。现有调查结果显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化实践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且表现为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态势。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建设内蕴着党内外文化互动中的现实瓶颈。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之道,通过贯彻群众路线以实现党群常态化互动,健全家庭、学校与社会“三维一体”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設系统,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主导、公民参与的党内政治文化评价格局。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 社会文化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061.3;
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7-014-0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方略,实现党内与党外的良性互动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课题。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建设是新时代研究党内外政治文化协同度的重要命题,目前学界对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讨如日方升,仰义方、戴立兴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效不仅仅取决于党员、党组织对党的政治文化的价值认同,还取决于全社会对党的政治文化的认同性支持”[1]。方世南也指出,“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同时表明两种文化“在双向互动中不断增加各自的正能量”[2]。商植桐认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力能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3]。本文拟考察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程度,以问卷形式对现状进行量化,尝试以具体数据诊断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进程中遭遇的瓶颈。在此基础上优化理路,探寻解题之道。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化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导向,其形成和发展更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有力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4]。就社会化本身的含义而言,其实践主要聚焦于党内政治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这一主题;
而就其必要性而言,则关键在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主体地位的认识,以便窥视党内外文化互动的内在关系。

为真实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深入分析党内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在F市开展“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问卷调查。问卷通过对党员群体和普通群众施行分类群的调查,对现状进行精确量化,建立了党员干部群体和普通群众的“双重”主体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联系,以探寻党内政治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问卷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五方面入手,将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观具像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应内容,含单选、多选两种形式,针对两类主体进行设问。一类是党员干部群体,就其自身在“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六种价值观方面的情况(涉及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五个方面)。另一类普通群众,他们是社会化调查问卷的核心主体,问卷主要对群众在“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勤勉敬业”“言行一致”等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调查,在具体数据的支撑下观测人民群众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可度,以此诊断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程度。

问卷经网络派发,共收回有效问卷435份,主要投放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区中,受测对象主要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普通群众等。对于“您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对社会的重要程度”的问题,受访者回答情况中排首位的是“非常重要”,有332人选择,近八成(76.3%);
认为“重要”的比例次之;
27人选择比较重要,占6%;
有4人选择“说不清楚,占比1%;
”仅1人选择“不重要”。结果反映,社会大众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是普遍认可的。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是否受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的结果按被测人群的“政治面貌”划分,直观地剖析不同主体对党内政治文化影响力所持的态度。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属中共党员的人群中有182人选择“非常有影响”,占比达79.5%;
非中共党员中有150人选“非常有影响”,占72.8%。

数据表明,中共党员与非中共党员都基本认同党内政治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且党员群体的态度更积极。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在广大群众的政治认可中生成和发展的,本身就蕴藏着人民对党的支持与信赖,其社会基础较为丰厚。同时亦注意到非党员群体,它包括了共青团员、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普通群众等,代表着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对“党内政治文化影响社会文化”的认可度明显低于党内自身。

党的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本身也经历着复杂的动态发展。虽总体上表现为党内政治文化对社会大众文化的示范和引导,但也要承认,社会思潮的演进不仅仅是单向的受影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在党内政治文化的五种核心价值观向社会输出的过程中,也相应地被输入社会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存在影响。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出发,调查其传播媒介与途径,探析在塑造社会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党自身所起的作用,并以此探究,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中党和社会自身作为影响因素的关系。对于“普通群众能通过哪些途径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多选),有356位被试人员选择了通过“个人学习”,347位选择“家庭教育”,353位选择“家庭教育”,360位选择“社会环境变化”,占比区间为79.8%~82.7%;
选择“党员干部引领”、“党员群体影响”、“党组织宣传领导”这类凸显党自身影响力的因素占比区间则为63.9%~68.0%,明显低于社会性因素所占比例。

社会性传播途径以多层次、泛领域的特点凸显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在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官方传播的作用力相对大打折扣。与党自身密切相关的媒介载体,诸如党媒党报、党的各级组织、党员群体等的力量似不及大众化媒体——具有广泛受众群体的社会性媒介。数据结果也照进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党自身的影响似内力不足,这基本表明了党内政治文化正被动地陷入囹圄,呈现出相对弱势。

从上对问卷的分析可看出,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性影响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社会文化提供了政治方向上的指引。而在对两类主体的分别调查中不难发现,党内政治文化或多或少受党外社会文化的反向输出。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外社会文化的双向对话,实际上展现着二者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影响”的缺失: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困境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能避开对社会文化的现实关照不谈。确保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同向而行,在相互作用中实现思想文化的持续增值,归根结底是展现党和人民在精神层面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已产生相当影响,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集中学习教育,是以理论引导实践的过程,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党员队伍的组织、纪律、作风等问题做出规范,更是對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考量,收效显著。党员干部群体的思想观念在逐步改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了党内成员的政治自觉性,例如新冠疫情全球性蔓延之际,党员干部们能冲在抗疫一线,战斗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日日夜夜,主动负责、闻令而动。危难之际,党组织始终是为人民群众保驾护航的头牌兵;
再如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党励精图治,具体到党员群体的行动中则是积极作为,奔走于各类基础社会保障事业以更好地服务群众,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6]之要求。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益于党内政治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以问卷为基,从中抽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程度的样题“群众中‘光明坦荡的价值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并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中共党员坚定认为党组织的参与对人民群众积极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占比超七成,即党员干部群体认可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相信党内政治文化对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有积极作用。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一项既促进党自身塑造又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工作,内含了政党内部的凝聚力和面向社会的影响力双重功能。单就其外向性功能看,主要关涉对社会文化的政治导向。作为政治风向标,既是党内成员的思想意识标杆,也是党外群众的政治价值观遵循。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党内成员的自觉,并渗透进党外群众的文化观念中。

通过调查,党内政治文化在普通群众中的影响力似并不充分。相反,在形形色色的负面价值观影响下,大众对目前党的现实情况深饱隐忧,譬如忧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有52.9%的被测对象指出党员干部形式主义现象仍然严重。

就党员干部“四风问题”的严重性出发看党内、党外双重主体对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认知,调查显示普通群众认为党内“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的忧虑虽仍然较高,但明显低于党员群体自身;
而对“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问题的担忧则呈现出党外高于党内。从其异致上可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的一系列治党之策影响力还不甚全面,其中只有部分得到了群众认可。在本应该实现彻底影响的方面未能及时达到,将引发党内政治文化影响力的某种“缺失”。群众对当前党员干部作风的认可程度并不乐观,实质上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输出存在不足。

三、“一体化”格局: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建设

社会化是党内政治文化创新和传播的过程。党内政治文化出于自身政治站位讲求严格的规范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群众现实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正面反映,具有多元宽松的特征。调查反映,在政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矛盾互动中,党内政治文化以其先进性对社会价值观展开良性塑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党内价值观输出;
却也出现了群众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认知不全、实际输出不足的问题。党群间观念的不对称可看作是大众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程度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究竟如何规避影响“缺失”的风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对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程度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社会文化呈现的多元化趋向及现阶段各类社会主体矛盾交互等特点,积极组织多方联动,即:构筑“一体化”建设新格局——通过贯彻群众路线以实现党群常态化互动,健全家庭、学校与社会“三维一体”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系统,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主导、公民参与的党内政治文化评价格局,并形成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具体举措,实现党内价值观向大众文化领域的拓展,从而以发展党内政治文化为原则,既尝试打破社会化进程的困境,又积极建立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新格局。

就党群的常态化互动而言,“党内政治文化赋予政治心理层次一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认知,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7]。党的革命历史早已体悟到面对群众既要积极依靠又要适当引导的道理,政治文化的社会化亦如此,人民群众始终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现阶段出现的大众对党内政治文化认可度下降、社会化环境不足的实际问题,使党与群众产生了一定距离感,实质上反映了大众群体与党员干部群体间观念信息的不对等。因此,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路径首先要重视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的意志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8]。贯彻群众路线以实现党群常态化互动,有助于发挥党自身的现实作用,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在提升党内政治文化自身品质的同时必须“接地气”,有效发挥其示范作用,达到党内政治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要善于使党内政治文化辐射全社会,感知与社会文化双向交流的过程,谋求自身社会化发展更广泛的平台,对促进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人民群众对党内政治文化的高度认可,是突显执政党权威性的有利基础,也是实现社会文化沿党内政治文化良性拓展的动力所在。

健全“三维一体”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系统。社会化的内涵要求多维联动,而非只限于政府层面的“单打独斗”。就家庭影响而言,要明晰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实际载体。数千年的历史脉络表明,中国的文化逻辑讲求家庭、社会、国家一体通行,家庭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大有可观。因此,党员干部在强化自身思想建设的同时,也要留心家庭成员价值观念转变。需珍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关涉的“家风”问题,因为家风败坏是党员政治生活腐化的锐点。从家风建设出发,将党内政治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光明坦荡”“艰苦奋斗”等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情感和日常行为中,同时“坚持全面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孩子抓起”[9]的行动路线,落实“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0],自觉主动培育家风家教。

从学校教育方面着眼,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要将各类学校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主战场”,将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观念纳入到国民教育的系统中,渐次弥补社会大众对党内政治文化认知的不足。积极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努力使不同年龄段群体了解、认同和支持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从培育内化的文化认同,进而逐步建构普遍意义上的政治认同。

在社会影响方面,利用好“化人”的现代媒介——各类新兴传播载体,有效拓展党内政治文化的传播空间。此外,要密切关注党内文化输出的受众群体,量体裁衣,提高各級党组织、党媒党报等在群众中的认同感。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内容上的创造性转化,以通俗易懂的大众化宣传普及党内政治文化,便于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社会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社会化平台。

在政党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关键要昭彰党委领导的独特优势。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主导、公民参与的党内政治文化评价格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是在筚路蓝缕的百年进程中定型的,党委领导的扎实落地将有力推动党内政治文化的外向性输出。党的领导在对社会大众的政治教化中能充分凸显,因此,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规范评价离不开党委坐镇。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实践则应交由相关组织部门来主导。要紧抓部门治理不严、施行不力等问题,并就内部分工问题进行优化,有效整合内部资源以激发自身引导力。职责清晰意味着效率倍加、意味着党内政治文化具细地内化入群众心中,切实推进文化的社会化。从社会化运行角度讲,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评价中也应纳入广泛的社会参与,公民是社会的微观政治主体,吸收社会力量有助于扩宽文化视野、净化文化环境,促成稳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故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不宜脱开公民参与。其对文化参与的自发程度能有效判断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程度。“一体化”格局的实践,一方面要求党内提供积极的引导和示范,另一方面要调动外部力量的积极参与,在党内外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中,实现良性的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互动。在多方协同的组织策略上,创多重主体共同参与的党内政治文化评价格局,据此发现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将更好地推进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党内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11],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观念不仅规范着政党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又进一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把握,将在群众中营造向上的文化环境,环境的优化更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大众政治心理。而党内政治文化社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获得更加广泛的政治认同,使普通大众在无形中把握与党内政治文化契合的政治知识,目的在于形成党内外政治共识。实现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既有助于化解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一系列挑战,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党建学说。以党内政治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影响社会价值观,使其作为精神向导完成团结社会的使命,彰显党内政治文化的示范引领和社会凝聚力,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坚实的政治文化基础,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劲文化动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政德建设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1CDJ004)]

参考文献:

[1] 仰义方,戴立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导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5):104-112.

[2] 方世南.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研究[J].理论探索,2017(05):77-81.

[3] 商植桐,肖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力的作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8):21-2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4.

[5] 徐雪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7。

[7] 杨杰,曾华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性贡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3):9-15.

[8] 戴安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及其机制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3(06):11-17.

[9] 廖冲绪,杨旭.廉洁家风建设的价值、困境及实施路径.[J].廉政文化研究.2020,11(06):67-74.

[10]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18.

[11] 杨杰,曾华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性贡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3):9-15.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1)

[作者简介:张洪铭,男,哲学博士、讲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党内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社会化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中国非营利评论(2019年1期)2019-06-18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4期)2017-05-18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人民论坛(2017年8期)2017-05-03用党内政治文化涵养良好政治生态人民论坛(2017年4期)2017-02-23重构政治生态的着力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决策与信息(2017年1期)2017-02-18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3六曜与日本文化考试周刊(2016年59期)2016-08-23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推荐访问:党内 社会化 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