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立德树人要素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

解芳 蔡广宇 马新波

[摘 要] 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专业认证的精髓所在;
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认证的全过程,是专业进行持续改进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南阳理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持续改进为契机,将立德树人要素全面融入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重构了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持续改进;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智能制造背景下融合OBE理念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22SYJXLX113);
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专业认证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2017SJGLX465);
2020年度南阳理工学院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专业认证持续改进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NIT2020KCSZ-007)

[作者简介] 解 芳(1981—),女,江苏滨海人,博士,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摩擦学理论及其工业应用技术、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2-0176-04[收稿日期] 2022-07-25

引言

我国工程教育体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目前已位居全球之首[1]。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我国工业化转型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内在所需[2]。

自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以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到了诸多高校和专业的高度重视。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257所高校,1 6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3],南阳理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也名列其中。目前,上述1 600个专业都在积极开展持续改进的工作,以保持认证状态的有效性,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螺旋提升。

然而,在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背景下,如何在接轨国际理念和标准框架的同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文化,将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专业认证全过程,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是专业进行持续改进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4]。基于此,南阳理工学院机制专业以持续改进为契机,将立德树人要素全面融入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重构了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又红又专”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基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反映了学生毕业五年左右的职业预期和职业成就[5]。为抓住认证主线,需做好面向产出的顶层设计,因而,依据学校定位制定面向利益群体需求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南阳理工学院机制专业针对原培养方案存在的立德树人体现不足,未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在最新一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以突出立德树人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此外,以“定位+目标”的形式确立了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后的机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描述如下。

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备较扎实的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按照“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教育四大支柱逻辑结构构建了人才培养目标,将原来的5个培养目标削减为4个,修订后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6]。其中培养目标1支撑“学会做事”,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的职业能力;
培养目标2、3、4分别支撑“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培养目标4,强调能够遵守机械行业的道德规范,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学生的德行修养,即德育目标。上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共同支撑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修订后的培养目标不仅融入了立德树人,以实现对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有效支撑;
而且语言精练,更能反映毕业要求5年左右的增量,避免了与毕业要求描述的混淆。

二、重构毕业要求及其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及其内涵观测点的分解是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最核心的基础工作。南阳理工学院机制专业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类补充标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等指导性文件,对毕业要求进行了修订。为了使毕业要求能够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并覆盖所有标准,将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和“2.问题分析”中的3个内涵观测点增加至4个;
将毕业要求“4.研究”和“10.沟通”中的2个内涵观测点增加至3个,从而使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总数由原来的28个增加至32个。内涵观测点的进一步细化,有利于增强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以及后续课程体系的建立。

畢业要求“2.问题分析”的内涵观测点分解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修订后的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对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的能力描述更加具体,能够指向具体的课程或环节,不仅体现了能力递进关系,遵循了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而且能涵盖通用标准要求,使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更加具体可衡量。

根据修订后的4个分培养目标,基于教育四大支柱重新调整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关系矩阵,如表3所示。其中,毕业要求1、2、3、4、5、11支撑实现培养目标1,侧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反映学生应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毕业要求9、10支撑实现培养目标2,侧重培养学生学会共处,反映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毕业要求12支撑实现培养目标3,重在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反映学生应具有的职业发展能力;
毕业要求6、7、8支撑实现培养目标4,即德育目标,侧重让学生学会做人,反映学生应具有的道德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由此可见,每个分培养目标都有相应的毕业要求支撑,且支撑关系明确,不存在交叉支撑现象,从而避免了当培养目标达成出现问题时难以找到明确的毕业要求进行针对性改进的问题。此外,明确了与德育目标相关联的毕业要求,为后续构建能够支撑实现德育目标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重構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合理分解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的基础上,构建能支撑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的课程体系,是专业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也是守住工程教育认证底线的必要前提。

支撑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的课程体系如表4所示。支撑每个内涵观测点的所有课程的权重系数之和为1。其中,支撑内涵观测点6-1的课程有“机械制图Ⅰ、Ⅱ”“制图实训”“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与社会”“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
通过学习上述课程,学生能够知晓国家制图标准与规范、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知识产权法及可持续发展相关产业的政策,理解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支撑内涵观测点6-2的课程有“工程训练”“工程与社会”“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生产实习”;
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或工程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评价车铣刨磨等工程训练、工业机器人应用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上述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上述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非技术因素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该”与“为什么不该”,以及“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从而为实现德育目标提供支撑。通过构建课程支撑矩阵,建立能够实现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能够有效覆盖全部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并对不同课程的支撑作用和权重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设置每门课程需要支撑的产出任务,从而为后续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提供依据。

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摊派任务、任务碎片化或任务量不合理等问题产生,专业负责人需要加强与课程组的充分沟通,确保课程支撑任务的合理性,保证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与支撑任务相匹配,从而实现课程的可教学、可评价。

结语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在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背景下,基于产出导向理念,将立德树人要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与重构,从而为培育满足工程教育质量标准的时代新人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2]李志义,赵卫兵.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最新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39-43.

[3]郭哲,王玉佳,王孙禺.聚焦专业认证改革 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认证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座谈会”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196-198.

[4]王庚,朱露,胡德鑫,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35-44.

[5]戴先中.工程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培养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28-34.

[6]李志义.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3):1-13+109.

Re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tegrating the Essential Factor of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XIE Fang, CAI Guang-yu, MA Xin-bo

(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Henan 473004, China)

Abstrac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one of the three core concepts of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essence of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while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hinas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us, how to integrate the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is the core issue that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profession. Therefore,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major of 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in our university has fully integrated the essential factor of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proficiency capacity, graduate attribut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outcome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has been reconstructed,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organic unit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education.

Key words: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ficiency capacity; graduate attributes; curriculum system

猜你喜欢毕业要求持续改进培养目标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3期)2018-02-16从专业认证角度谈工科课程三级项目设计教学研究(2017年1期)2017-03-23基于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制定与评价过程的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8期)2017-03-04质量持续改进在呼吸科患者鼻导管氧疗护理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22期)2017-03-03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技视界(2016年13期)2016-06-13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反向设计科教导刊(2015年35期)2016-01-14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探究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5年10期)2015-10-14精益管理在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15年9期)2015-05-29开展等级医院评审促进医院内涵质量建设医学信息(2015年6期)2015-03-17

推荐访问:树人 人才培养 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