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改革开放论文优秀8篇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5年来,在改革开放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当前,我国的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论文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8篇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篇1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5年来,在改革开放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

关键词:改革开放;考验;决心

改革开放考验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引导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与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止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改革开放带来的现实考验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未曾遇到的新情况,党员队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冲击着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选择多样;就业方式多样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促进人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增强;物质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群众自主性增强,对党依赖减弱。具体言之,

(1)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已由过去的比较单一向多元复杂转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地方社会治安不容乐观,中等收入陷阱亟待规避,社会不良心理和倾向令人担忧……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2)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人们的社会心理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预期较低向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转变,就业、教育等问题成为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关注的焦点,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如何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稳固。

(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趋增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同时,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改革开放的新观念、新思想和与此不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并存;一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识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化”、“自由化”仍有市场。因此,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解决问题的难点和焦点。

三、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党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结束不久,就来到广东,接连视察了深圳、珠海、广州等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重温改革开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宣示了我们党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报告文件起草组:《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

[2]顾亚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信出版社,2008.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篇2

《从系统论看“改革开放”》

摘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对当代中国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抉择,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系统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系统的发展,使社会系统在协同变化探索中形成了新的有序结构。而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它是在遵循一定的系统变化条件而形成的科学的系统结构,从而促进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本文拟用系统论视角探寻改革开放的科学合理性与实质精髓。

关键词:系统论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改革开放

系统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具体运用,是研究客观现实系统共同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的科学。它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中研究事物,成为各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并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单方面的改革都很难获得成功,所以系统的分析和看待改革开放。

一、改革是个立足整体,统观全局的系统工程

整体性是系统思想的核心,系统科学就是关于系统整体性的科学。整体性思想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以系统方式而存在着的,而系统又是由多种要素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于社会系统来说,系统整体效应的产生,既取决于系统自身的客观条件,又依赖于人的主观运筹水平,我们必须把客体看作是一个以系统方式存在由若干要素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将整体性观点和要求自始至终地贯彻于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全过程。

改革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白话文★)程,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作是一个由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改革系统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

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把中国的改革看成一个由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他立足整体,统观全局,从系统整体目标最优出发,去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我国改革要想获得成功,首要问题也是农民问题。邓小平说:“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其次,农村与城市相比,不像城市人口构成复杂、行业门类差别甚大,而且农村经济结构、经济关系都相对比较单一,管理方式以及劳动方式都比较简单,改革起来也比较容易成功。正因为如此,所以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先把80%的人口积极性调动起来。只要农村改革成功,稳定发展,城市改革就有了支撑基地。

古人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每一项改革何时出台,改革到什么程度,都需要从整体出发,统观全局。如果只强调一个方面,抓住它的重要性而不注意它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会顾此失彼,引发出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

二、改革方针、政策的制定始终是为了达到系统目标而不断进行完善的

所谓目的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须具有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总倾向和趋势。一般而言,系统的目的性与整体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若干要素的集合,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可以讲,没有目的就没有要素的集合。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必须确定系统应该达到的目的,以明确系统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状态,以便依据这个最终状态来研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其次,实行反馈调节,使系统的发展顺利导向目的。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如不能推进发展便是失败。发展就必须不断打破旧的平衡与稳定,而达到发展的有序,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有序化与之相适应,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里程碑,也必有一些制度的、结构的变革与之相对应。系统的改革和系统的目的相互依存并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目的制约着改革,改革突破目的,改革又会引起新的目的。

我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把农村作为突破口,大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都是把推动全国发展作为总方针,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方式作为总目标的。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又开始了城市改革的试验。“由于城市改革的复杂性,可能会出现些差错。”所以“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决定在广州、福建两省试办特区。文件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区,凡属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首先在特区进行实验和实施,使其先行一步,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全国的改革进行一系列的超前试验,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在取得实验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不管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虽然手法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进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根本目的是不变的,并且一切方针路线的提出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进行的。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国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包括认真落实原来已经提出来的措施,都是为了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环境。例如,在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方向上,根据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的原则,实行适当的倾斜。又如,对那些浪费电力和原材料的乡镇企业,要适当进行调整。再如,在对外贸易方面,要限制进口小轿车、高档家用电器等。这些具体政策、措施、方法、步骤的实施,怎么会意味着要改变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呢?应当指出,所谓改革开放的总目的不变,本身已经包容了具体政策、措施、方法、步骤的可变性。具体政策可变是总目的不变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前无古人,如果经过实践检验,某些具体政策、措施、方法、步骤不很成功甚至很不成功,仍然不加改变,那么对总目的的贯彻不但无补,而且有害。当然,在对某些具体政策、措施、方法、步骤进行调整或改变时,不能操切从事,必须周密考虑、十分慎重,坚持从大局着眼,千万不要因为一着不慎,对改革开放的大局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开放是系统维持稳定的基本前提,是系统不断优化的必要条件

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外界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一个国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不能离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只有在同国际社会的交往中才能加速自身的发展。如果脱离国际环境孤立、封闭起来,“就会失去人类文明的滋养,失去世界的支持和帮助,失去正确的方向,必然误入歧途并陷入长期落后的可悲境地。”所以,邓小平强调,“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用我们的话讲,叫对外开放。”

系统离不开环境,只有不断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系统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环境选择系统并改造系统,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由此维持着系统的存在,推动着系统的发展。正因为环境影响着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所以“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以及实施始终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置身于所处的特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

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从一国范围向世界范围扩展,从封闭到开放,有彼此隔离到相互依赖,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时一个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面对这种趋势,任何国家都不能画地为牢、自我孤立,而必须把自身的发展同世界性的普遍经济交往联系在一起,积极利用这种联系为本国的发展服务,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适合自身的开放。

回顾历史,中国在经历了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后,长期处于落后停滞的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加上我们自己的失误,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封闭状态,使我们同发达国家一度缩小的差距在20世纪60年代又拉大了。因此,我们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

我国当前要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全面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必须借助外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首先,建设资金不足是我过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利用国际市场的资金;其次,技术管理落后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障碍,必须积极引进外国的新技术,借鉴和吸引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再次,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必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此外,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置身于国际竞争的舞台,才有利于我国正视世界,正视自己,发现差距,从而激励民族的进取心和创造意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锐锋,徐志坚。邓小平理论中的系统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彭超宇,李伯川。从系统论看改革开放的合理性[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理论专辑。

[5]乌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整体发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篇3

《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实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弄清这些问题,对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毛概论文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把增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公元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生死攸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奠定了随后三十年间中国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真正的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大步流星的走上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从1978到2008,三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惊奇。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话题,我相信我的父辈们会有更加细腻、更加生动的体会和感触;对于我——一名90后的大学生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留给我们的印象和震撼又是什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知难免片面、肤浅,而对于“改革开放”我们又缺乏宏观的理解和直观的接触,三十年间的历史,对于我们只是浮光掠影的画面,只是教科书中严谨而沉默的叙述。这三十年,究竟是怎样的三十年呢?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正是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领导,三十年来国人才从““””期间的保守、落后、偏执的心态变得开明、积极、宽容,为“大国”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切的改革,首先必须自思想始。正缘于此,从1978年伊始,我党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的引进、学习、消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用这些先进理念指引我们的改革,才彻底搞活了计划体制下日益困窘的局面,这才有了三十年间的快速发展。

三十年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成功、获胜、腾飞的法宝,是我们社会和谐、民众安宁的根本保证。30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华夏儿女近百

年的富强梦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永往高攀的历史缩影。

细细的翻阅这段时光,常常忍不住叹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啊!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多少奇迹,留给世人几多感慨、几多震撼?我们默默奉献着的先辈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感慨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无知与狂妄,深深叹息,然后又是莫名的期待:对于我们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和父辈共同的话题,一个打破代沟天堑的良好契机。无论怎样,围绕着这个令我们骄傲的话题,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自豪和心声吧?

就这次的汶川大地震而谈:汶川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抗罕见震救灾斗争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开。透视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明显阶段性成效,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突出优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物质保证,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对人生命的尊重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内涵。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胡锦涛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于5月16日亲临灾区,慰问干部群众,看望一线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温家宝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树立了敬民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务实高效的政治优势。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政治优势。比如,强大的动员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高度统一的组织能力,科学有序的协调能力。地震爆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抗震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实施,人民军队快速全面介入,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

日渐雄厚的物质基础。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最显著成就。这给我们今天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想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

不断提升的国民素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检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素质。地震虽然震垮了房屋、桥梁和道路,但同时也凝聚了民众的爱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收获了太多感动。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连心,以各种方式为受灾群众献策出力、祝福祈祷,都凸现了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百折不挠的民族意志力。面对每一次灾难,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凭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都能一次次战胜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和全国各地救援队克服灾区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通讯中断等种种困难,不分白天黑夜与风雨搏斗,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靠手挖肩扛,硬是从一堆堆泥瓦砂石中,从一堆堆废墟中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中凝聚起来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涵蕴着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预示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篇4

《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实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弄清这些问题,对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毛概论文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把增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公元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生死攸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奠定了随后三十年间中国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真正的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大步流星的走上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从1978到2008,三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惊奇。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话题,我相信我的父辈们会有更加细腻、更加生动的体会和感触;对于我——一名90后的大学生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留给我们的印象和震撼又是什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知难免片面、肤浅,而对于“改革开放”我们又缺乏宏观的理解和直观的接触,三十年间的历史,对于我们只是浮光掠影的画面,只是教科书中严谨而沉默的叙述。这三十年,究竟是怎样的三十年呢?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正是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领导,三十年来国人才从““””期间的保守、落后、偏执的心态变得开明、积极、宽容,为“大国”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切的改革,首先必须自思想始。正缘于此,从1978年伊始,我党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的引进、学习、消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用这些先进理念指引我们的改革,才彻底搞活了计划体制下日益困窘的局面,这才有了三十年间的快速发展。

三十年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成功、获胜、腾飞的法宝,是我们社会和谐、民众安宁的根本保证。30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华夏儿女近百

年的富强梦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永往高攀的历史缩影。

细细的翻阅这段时光,常常忍不住叹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啊!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多少奇迹,留给世人几多感慨、几多震撼?我们默默奉献着的先辈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感慨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无知与狂妄,深深叹息,然后又是莫名的期待:对于我们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和父辈共同的话题,一个打破代沟天堑的良好契机。无论怎样,围绕着这个令我们骄傲的话题,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自豪和心声吧?

就这次的汶川大地震而谈:汶川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抗罕见震救灾斗争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开。透视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明显阶段性成效,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突出优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物质保证,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对人生命的尊重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内涵。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胡锦涛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于5月16日亲临灾区,慰问干部群众,看望一线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温家宝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树立了敬民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务实高效的政治优势。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政治优势。比如,强大的动员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高度统一的组织能力,科学有序的协调能力。地震爆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抗震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实施,人民军队快速全面介入,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

日渐雄厚的物质基础。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最显著成就。这给我们今天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想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

不断提升的国民素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检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素质。地震虽然震垮了房屋、桥梁和道路,但同时也凝聚了民众的爱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收获了太多感动。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连心,以各种方式为受灾群众献策出力、祝福祈祷,都凸现了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百折不挠的民族意志力。面对每一次灾难,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凭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都能一次次战胜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和全国各地救援队克服灾区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通讯中断等种种困难,不分白天黑夜与风雨搏斗,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靠手挖肩扛,硬是从一堆堆泥瓦砂石中,从一堆堆废墟中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中凝聚起来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涵蕴着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预示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篇5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本文试图从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对其进行解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地位,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建国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通过拨乱反正凝聚了民心,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如何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要求和做法。

关键词:改革开放 决策 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道是“饮水思源”,我们必须要铭记有功于这一决策的伟人,也需要回到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去深入地了解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继续贯彻这一英明决策。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的提出和顺利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邓小平同志一生中经历“三起三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坛的传奇人物。他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中国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总结,真正承担得起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角色。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这一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指导了这一伟大的实践。

第二,建国三十余年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的实践及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理论基础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八大以来对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探索,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调整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错误的趋向――主要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及其实践,也为党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开类似错误提供了难得的教训。实际上,改革开放的许多理论、观点、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甚至是直接发展而来的。

第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引发的大讨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导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而要想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选择适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真正的发展。

第四,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以彻底纠正建国以来尤其是十年“”中所形成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冤假错案,做到有错必纠、彻底平反使大批在历次运动中被错整的人得以平反昭雪,表明共产党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的决心和态度,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赢得了民心,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心全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

“左”倾错误为了确保自己能大行其道,对反对抵制甚至是不合作的人都要打击,粗暴压制,这极大地损害了党群关系、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民心不稳、社会无序、政局混乱,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国内环境不稳,使得全国人民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国家建设。而通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恢复正常国内秩序,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内环境,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既是当时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从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可知,这一伟大决策的来之不易。在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更需要时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一切从国情出发,紧扣时代脉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地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把群众发动起来,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2008年序列之一要点精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篇6

《从系统论看“改革开放”》

摘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对当代中国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抉择,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系统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系统的发展,使社会系统在协同变化探索中形成了新的有序结构。而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它是在遵循一定的系统变化条件而形成的科学的系统结构,从而促进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本文拟用系统论视角探寻改革开放的科学合理性与实质精髓。

关键词:系统论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改革开放

系统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具体运用,是研究客观现实系统共同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的科学。它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中研究事物,成为各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并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单方面的改革都很难获得成功,所以系统的分析和看待改革开放。

一、改革是个立足整体,统观全局的系统工程

整体性是系统思想的核心,系统科学就是关于系统整体性的科学。整体性思想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以系统方式而存在着的,而系统又是由多种要素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于社会系统来说,系统整体效应的产生,既取决于系统自身的客观条件,又依赖于人的主观运筹水平,我们必须把客体看作是一个以系统方式存在由若干要素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将整体性观点和要求自始至终地贯彻于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全过程。

改革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白话文★)程,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作是一个由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改革系统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

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把中国的改革看成一个由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他立足整体,统观全局,从系统整体目标最优出发,去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我国改革要想获得成功,首要问题也是农民问题。邓小平说:“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其次,农村与城市相比,不像城市人口构成复杂、行业门类差别甚大,而且农村经济结构、经济关系都相对比较单一,管理方式以及劳动方式都比较简单,改革起来也比较容易成功。正因为如此,所以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先把80%的人口积极性调动起来。只要农村改革成功,稳定发展,城市改革就有了支撑基地。

古人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每一项改革何时出台,改革到什么程度,都需要从整体出发,统观全局。如果只强调一个方面,抓住它的重要性而不注意它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会顾此失彼,引发出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

二、改革方针、政策的制定始终是为了达到系统目标而不断进行完善的

所谓目的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须具有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总倾向和趋势。一般而言,系统的目的性与整体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若干要素的集合,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可以讲,没有目的就没有要素的集合。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必须确定系统应该达到的目的,以明确系统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状态,以便依据这个最终状态来研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其次,实行反馈调节,使系统的发展顺利导向目的。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如不能推进发展便是失败。发展就必须不断打破旧的平衡与稳定,而达到发展的有序,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有序化与之相适应,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里程碑,也必有一些制度的、结构的变革与之相对应。系统的改革和系统的目的相互依存并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目的制约着改革,改革突破目的,改革又会引起新的目的。

我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把农村作为突破口,大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都是把推动全国发展作为总方针,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方式作为总目标的。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又开始了城市改革的试验。“由于城市改革的复杂性,可能会出现些差错。”所以“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决定在广州、福建两省试办特区。文件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区,凡属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首先在特区进行实验和实施,使其先行一步,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全国的改革进行一系列的超前试验,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在取得实验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不管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虽然手法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进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根本目的是不变的,并且一切方针路线的提出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进行的。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国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包括认真落实原来已经提出来的措施,都是为了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环境。例如,在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方向上,根据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的原则,实行适当的倾斜。又如,对那些浪费电力和原材料的乡镇企业,要适当进行调整。再如,在对外贸易方面,要限制进口小轿车、高档家用电器等。这些具体政策、措施、方法、步骤的实施,怎么会意味着要改变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呢?应当指出,所谓改革开放的总目的不变,本身已经包容了具体政策、措施、方法、步骤的可变性。具体政策可变是总目的不变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前无古人,如果经过实践检验,某些具体政策、措施、方法、步骤不很成功甚至很不成功,仍然不加改变,那么对总目的的贯彻不但无补,而且有害。当然,在对某些具体政策、措施、方法、步骤进行调整或改变时,不能操切从事,必须周密考虑、十分慎重,坚持从大局着眼,千万不要因为一着不慎,对改革开放的大局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开放是系统维持稳定的基本前提,是系统不断优化的必要条件

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外界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一个国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不能离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只有在同国际社会的交往中才能加速自身的发展。如果脱离国际环境孤立、封闭起来,“就会失去人类文明的滋养,失去世界的支持和帮助,失去正确的方向,必然误入歧途并陷入长期落后的可悲境地。”所以,邓小平强调,“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用我们的话讲,叫对外开放。”

系统离不开环境,只有不断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系统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环境选择系统并改造系统,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由此维持着系统的存在,推动着系统的发展。正因为环境影响着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所以“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以及实施始终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置身于所处的特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

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从一国范围向世界范围扩展,从封闭到开放,有彼此隔离到相互依赖,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时一个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面对这种趋势,任何国家都不能画地为牢、自我孤立,而必须把自身的发展同世界性的普遍经济交往联系在一起,积极利用这种联系为本国的发展服务,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适合自身的开放。

回顾历史,中国在经历了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后,长期处于落后停滞的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加上我们自己的失误,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封闭状态,使我们同发达国家一度缩小的差距在20世纪60年代又拉大了。因此,我们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

我国当前要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全面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必须借助外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首先,建设资金不足是我过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利用国际市场的资金;其次,技术管理落后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障碍,必须积极引进外国的新技术,借鉴和吸引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再次,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必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此外,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置身于国际竞争的舞台,才有利于我国正视世界,正视自己,发现差距,从而激励民族的进取心和创造意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锐锋,徐志坚。邓小平理论中的系统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彭超宇,李伯川。从系统论看改革开放的合理性[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理论专辑。

[5]乌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整体发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篇7

《浅议毛泽东思想对近代思想改造的影响》

论文摘要: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物,在指导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和创建繁荣的祖国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建国之后的思想改造产生重要影响,为近代思想改造指出了“人人都是改造对象、树立正确价值观、掀起群众路线”等思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特色是其思想改造论,然而,毛泽东的思想改造论强调通过对外在的人的灵魂教化达到内在的精神升华,进而达到主观伦理意志的高度统一。毛泽东的思想改造论对近代思想改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毛泽东思想影响近代思想改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毛泽东思想对近代思想改造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作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内在的思想改造论对近代思想改造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1认识到人人都是思想改造的对象。

毛泽东曾经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针对不同的人群毛泽东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全面性和战略性:

(1)对于剥削者的思想改造,毛泽东提出应当采取强迫性的改造。对地主阶级的改造主要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土地改革强迫地主参加劳动,使其在劳动中改造自身思想,成为新社会的农民;对民族资产阶级则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转变其剥削阶级立场,使其参加劳动,成为工人阶级一员。

(2)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毛泽东思想中最为重视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因素,要成功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主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倡导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尽管在后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中出现了过急、过“左”的错误,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种先进的想法。

(3)对领导干部的改造则主要从反腐败展开。1951年的“三反”斗争,1957年的“开门整风”运动,以及60年代初的“四清”运动都是围绕反腐败这一主题展开的,也是对领导干部思想改造的一系列实践。后期的““””运动尽管也是一种体制外的解决干部问题的实践,但由于“_”的利用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也证明了解决干部问题仅仅靠思想改造而没有制度辅佐是难以顺利实现的。

(4)对农民的思想改造。对农民的思想改造是重中之重,毛泽东一直将其放在重要位置,认为通过向农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来消除农民自身落后、分散、自私自利等落后思想。

毛泽东针对不同人群的思想改造方式为近代思想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1.2思想改造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通过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之后建立了新中国,然而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消灭的,因此,建国之初整个新中国的思想改造核心便是针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改造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毛泽东在当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改造的目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主张自私自利,强调官本位,一切都以“我”为中心,从自己出发建立私人关系网络,官本位则是官僚主义的“老爷”作风,这些都违背了毛泽东“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针对这些残留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主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处于什么岗位上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谋取私利。在当时也树立了诸如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等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战士榜样。只有具备了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备受人们重视,在近现代思想改造过程中也一直被奉为圭臬。

1.3以群众运动作为思想改造的推动方式。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毛泽东认为:“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群众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多年间,我国几乎每年都有群众运动。在思想改造中走群众路线,一方面在广大群众中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浪潮,解剖自己,改造自身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广大群众带起的思想改造浪潮对各阶层人民产生强大的压力,迫使其转变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为了强化群众运动的作用,毛泽东将大鸣、大放、大辩论和大字报融入到群众运动之中。借助毛泽东的“四大”,群众一方面通过批判、批斗等形式帮助改造对象完善其思想改造。而另一方面,通过对别人的揭露、批判等形式,可以起到教育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思想的完善。

以群众运动推动思想改造的方式在建国期初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功实现了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束缚、转变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群众运动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一些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靠群众的批判、批斗运动往往会造成混淆政策标准、颠倒是非、伤害人心、践踏民权的后果,这些也是以后思想改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2.高举毛泽东思想大旗继续完善思想改造

2.1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科学性。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前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漫长的革命史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要高举毛泽东思想大旗继续完善思想改造必须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在漫长的革命史中新中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思路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整个新中国的进步和繁荣也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的。要深入理解和贯彻一个思想,首先要做的是认识其科学性,从灵魂深处对其认可。

2.2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重大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大旗的时候要坚持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原则,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是不能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否定其思想的重要历史作用;二是不能以毛泽东思想中一些具体结论过时为由否定其思想的先进性。

2.3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任何一个思想的完善都是不断坚持和发展的过程,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变成现实我们应当学会传承,毛泽东思想之后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都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和完善。

3.结语

毛泽东思想为近代思想改造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无论是建国之初还是现在,毛泽东思想始终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延续并发展。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在以后的思想改造过程中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大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VOL 7:87.

[2]张述元,刘斌。思想改造——毛泽东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有益探索。理论前沿,2007,(10).

[3]方健,尚金州。从毛泽东思想内涵认识的嬗变过程看我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运用和发展。辽宁警专学报,2008,(6).

改革开放论文优秀篇8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市场在社会资源调配中的地位也随之日渐增强,整个社会经济活力空前高涨,工业体系完备且创新能力十足,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各界普遍认为,中国当前正处于最接近民族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

但中国改革开改的推进,是在借鉴与总结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渐进模式,无论是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发展提供经验参考,还是为总结和传播中国经验做有益总结,均需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进行纵向探究,从其演进过程中寻求规律。

一、社会经济生态概述

社会经济生态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社会经济体系的良性运作模式,与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自然禀赋、地理环境、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执政能力等诸多宏观因素相关,也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体制、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等微观因素相通。

具体而言,其指的就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中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形成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状态。

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态而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体制、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对外开放程度这四个因素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的探讨也从这四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展开。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演化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面貌总述

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无非在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继启又相互包含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得以维持。

近40年来,无论是从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稳健度有了大幅提升。

从对外开放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之初,将中国生产纳入世界生产体系中来,打破了原经济系统低水平循环的状态,带来了发展之初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给后继环节的高水平运转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原始动力---外贸驱动。

从对内改革角度来看,一切改革皆源于对现实国情的准确把握。

改革开放初,面临的问题是生产没动力、分配没差距、交换没市场、消费没能力。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高效的交换平台和经济运行机制,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流通和配置效率;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适时有效调控经济,避免市场失灵的发生,让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得以维持。

但是,2008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开始下降。所以,在内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的最新样态。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 优秀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