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最好教育是陪伴》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1  常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讲:老师,孩子还是听您的话,我们说的,他都不听的。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通常都会跟他们讲一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可回头想想,也许他们更想从老师这听到,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最好教育是陪伴》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最好教育是陪伴》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1

  常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讲:老师,孩子还是听您的话,我们说的,他都不听的。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通常都会跟他们讲一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可回头想想,也许他们更想从老师这听到,自己怎么做孩子才能有改变、有进步。

  作为一个没结婚、没孩子,没有实战经验的年轻人,大约也只能从书中去寻找答案。于是,便想起了韩素静老师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诚如序言所言: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不是天才,更不是神童,不会成为奥数冠军,不会成为高考状元,那么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家庭,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家长,应该怎样把自己普普通通的孩子培养*?这是一本适合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家长读的书。韩素静老师很会讲故事,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整本,然后又去反复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从这本书中,收获了两个关键词:陪伴与仪式感。陪伴是老生常谈的词语,可我们又远远没有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小学是比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更重要的时间。惠特曼有一首诗叫做《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我们以为陪伴就是问上一句,你作业写完了吗?可我们很少带自己的孩子一起去体验生活。我们不陪孩子一起读书,不陪孩子一起做手工,不陪他一点一点长大。龙城广场义演,去徒步,去做义工。鲁涵的成长背后必然是陪伴两个字。所谓陪伴,应该是和孩子一起尽可能的去感知这个世界。

  仪式感让陪伴更加有温度。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鲁涵刚出生时,韩老师在他们家中用毛笔在白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家里各种物品的名称,然后张贴在对应的物品上。他们用贴满字条的家迎接一个新生命。所以读书的种子在鲁涵的心中早早就发了芽。在他们的家中有家庭读书时,家庭读书日,专项购书费。仪式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它让我们感受到繁杂生活中的一丝温度。仪式感带来快乐。在班里,我坚持让孩子们每天读完半小时书之后,用古诗打卡。恰是希望让读书、思考、记录成为孩子们生活中有仪式感的事。

  可以看得出韩素静老师是一位温和而富有智慧的母亲。她读书甚多,愿意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也许鲁涵还算不上成功的人,可我却十分羡慕鲁涵有这样一位母亲。她让鲁涵成为了一名健康快乐、丰富而幸福的人。

  想起豆瓣上的一篇文章,当文艺女性成为母亲。真正文艺的女性做了母亲,或者会是最好的母亲。作者的母亲是一名画家,心态一直很年轻,喜欢新鲜事物,写博客,关心时事。在很小的时候,她就教孩子看雨听风,辨识植物。春天的时候,她会邀孩子去乡间远足,夏天下雨的时候,她会带孩子去雨中看荷。她并没有有意的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她只是因为爱着孩子,就想要跟孩子分享。而她的孩子已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想韩素静老师也是这样的一位母亲。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咂摸的地方,如果想读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又不想去看那些枯燥的理论,这本书是很好的选择。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2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是我非常推崇且尽力去做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我个人认为,父母对子女,好的陪伴即是好的家庭教育。

  怎么才能算是好的陪伴呢?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的言行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孩子。但是,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好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需具备知识、智慧、眼光,并且不断的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其次,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长远的、大气的大目标,正确的方向,并且从尊重和爱孩子的.角度。

  读完文章我发现,作者郭力对女儿月月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是有目标的,甚至是提前很长时间就制定目标,然后帮助月月一步步努力接近并达成目标。目标是让女儿充分接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价值观和国际化的视野。

  由此可见,对孩子教育培养也有目标和大方向,除却素质、习惯、品格方面,在心智和能力层面,期冀孩子具备创造力、思辨力、好学多问,多元化知识结构等等。

  第三,要和孩子多交流,从小和孩子建立一种良好愉快的关系。通过文章可以看到作者可以和孩子一起“疯”,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爱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仗着自己身材高大于孩子而对孩子施威,欺人,无法做到以*等的高度和视角看待孩子,自然在心里上也就滋生了不*等的居高临下姿态。

  第四,要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然后根据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对孩子的教育她总能做到适度,既不过多干预,又不放任自流。她总是陪伴着孩子,不帮孩子选择自己的路,但是一直在关键的时间和节点陪伴和引导,而当孩子可以独立地走下去的时候,她挥手祝福。这也许就是她说的关键时期的陪伴的真正含义吧。

  郭力的陪伴,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独舞,只有教与学者默契配合,才能更好的进步,只有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如果用大树比喻父母,那么告诉孩子,无论将来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大树那就是我们,我们永远在这里等待,这里永远是回家的路……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3

  寒假又开始了,这个寒假我读了父母课堂里的一篇课文《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一些知识,什么是好的陪伴呢?

  首先,成为孩子人生启蒙之师,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职业和岗位需要培训和上岗证方可准入,从事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难需要不断学习的岗位,不需要持证就能上岗,那就是为人父母,可是,为人父母并不简单,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需具备知识与眼光与孩子共同进成长,比如从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善于发现孩子的喜好和兴趣,不强求孩子成功,但要让孩子快乐,对于给孩子请家教的独特理解等等,其次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长远的大气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并且从尊重和爱孩子的角度,读完了全书,我不能发现作者郭力对女儿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是有目标的,甚至是提前很多年就定好了目标,然后用理性的心态和做法帮助女儿一步步接近并达成目标。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朋友,跟孩子的关系建立好了,家庭教育才有开展的基础,也能对孩子施加影响和引导,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高质量的陪伴,爱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时期,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每一个时刻,如若父母不缺席,且能能进行温暖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那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3篇(扩展1)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3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1

  暑假期间,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引用别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属于别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属于自己的全部是废话。这种拼盘文化,很适合饥饿者速食。

  本书确实提出一个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题,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应该深入思索的命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理应当从教育对人的长远影响角度来评判。某国的教育应当属此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精神。这种人本教育既不忽视生存的需要,也没有把生存当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识之上,重视人,人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达*的梦想。从教育的长效来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国十数载,四处碰壁,只好把实现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当时,他也未必十分热衷的推销自己的理论,因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处碰壁的理论肯定吸引力不强。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优秀的有72人,优秀率仅2。4%,但是他的学说却深深影响*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恐怕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没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看来,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成败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的理论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发展人各方面独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情感的独立性、习惯的独立性等等这些标志个体独立意识的教育。面对一个受教育者,让他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强者,然后成为生活的强者,最后,他让周围更多的人都变成强者。所谓的“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人,一个独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育者有责任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可是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没有老师学生就不能长大*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记住,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终究会长大*,会成为独立的有想法的个体,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2

  在校本研修期间,我读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的`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3

  暑假期间,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引用别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属于别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属于自己的全部是废话。这种拼盘文化,很适合饥饿者速食。

  本书确实提出一个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题,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应该深入思索的命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理应当从教育对人的长远影响角度来评判。某国的教育应当属此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精神。这种人本教育既不忽视生存的需要,也没有把生存当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识之上,重视人,人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达*的梦想。从教育的长效来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国十数载,四处碰壁,只好把实现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当时,他也未必十分热衷的推销自己的理论,因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处碰壁的理论肯定吸引力不强。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优秀的有72人,优秀率仅2。4%,但是他的学说却深深影响*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恐怕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没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看来,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成败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的理论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发展人各方面独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情感的独立性、习惯的独立性等等这些标志个体独立意识的教育。面对一个受教育者,让他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强者,然后成为生活的强者,最后,他让周围更多的人都变成强者。所谓的“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人,一个独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育者有责任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可是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没有老师学生就不能长大*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记住,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终究会长大*,会成为独立的有想法的个体,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3篇(扩展2)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3篇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1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是我非常推崇且尽力去做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我个人认为,父母对子女,好的陪伴即是好的家庭教育。

  怎么才能算是好的陪伴呢?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的言行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孩子。但是,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好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需具备知识、智慧、眼光,并且不断的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其次,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长远的、大气的大目标,正确的方向,并且从尊重和爱孩子的角度。

  读完文章我发现,作者郭力对女儿月月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是有目标的,甚至是提前很长时间就制定目标,然后帮助月月一步步努力接近并达成目标。目标是让女儿充分接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价值观和国际化的视野。

  由此可见,对孩子教育培养也有目标和大方向,除却素质、习惯、品格方面,在心智和能力层面,期冀孩子具备创造力、思辨力、好学多问,多元化知识结构等等。

  第三,要和孩子多交流,从小和孩子建立一种良好愉快的关系。通过文章可以看到作者可以和孩子一起“疯”,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爱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仗着自己身材高大于孩子而对孩子施威,欺人,无法做到以*等的高度和视角看待孩子,自然在心里上也就滋生了不*等的居高临下姿态。

  第四,要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然后根据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对孩子的教育她总能做到适度,既不过多干预,又不放任自流。她总是陪伴着孩子,不帮孩子选择自己的路,但是一直在关键的时间和节点陪伴和引导,而当孩子可以独立地走下去的时候,她挥手祝福。这也许就是她说的关键时期的陪伴的真正含义吧。

  郭力的陪伴,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独舞,只有教与学者默契配合,才能更好的进步,只有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如果用大树比喻父母,那么告诉孩子,无论将来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大树那就是我们,我们永远在这里等待,这里永远是回家的路……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2

  常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讲:老师,孩子还是听您的话,我们说的,他都不听的。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通常都会跟他们讲一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可回头想想,也许他们更想从老师这听到,自己怎么做孩子才能有改变、有进步。

  作为一个没结婚、没孩子,没有实战经验的年轻人,大约也只能从书中去寻找答案。于是,便想起了韩素静老师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诚如序言所言: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不是天才,更不是神童,不会成为奥数冠军,不会成为高考状元,那么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家庭,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家长,应该怎样把自己普普通通的孩子培养*?这是一本适合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家长读的书。韩素静老师很会讲故事,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整本,然后又去反复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从这本书中,收获了两个关键词:陪伴与仪式感。陪伴是老生常谈的词语,可我们又远远没有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小学是比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更重要的时间。惠特曼有一首诗叫做《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我们以为陪伴就是问上一句,你作业写完了吗?可我们很少带自己的孩子一起去体验生活。我们不陪孩子一起读书,不陪孩子一起做手工,不陪他一点一点长大。龙城广场义演,去徒步,去做义工。鲁涵的成长背后必然是陪伴两个字。所谓陪伴,应该是和孩子一起尽可能的去感知这个世界。

  仪式感让陪伴更加有温度。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鲁涵刚出生时,韩老师在他们家中用毛笔在白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家里各种物品的名称,然后张贴在对应的物品上。他们用贴满字条的家迎接一个新生命。所以读书的种子在鲁涵的心中早早就发了芽。在他们的家中有家庭读书时,家庭读书日,专项购书费。仪式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它让我们感受到繁杂生活中的一丝温度。仪式感带来快乐。在班里,我坚持让孩子们每天读完半小时书之后,用古诗打卡。恰是希望让读书、思考、记录成为孩子们生活中有仪式感的事。

  可以看得出韩素静老师是一位温和而富有智慧的母亲。她读书甚多,愿意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也许鲁涵还算不上成功的人,可我却十分羡慕鲁涵有这样一位母亲。她让鲁涵成为了一名健康快乐、丰富而幸福的人。

  想起豆瓣上的`一篇文章,当文艺女性成为母亲。真正文艺的女性做了母亲,或者会是最好的母亲。作者的母亲是一名画家,心态一直很年轻,喜欢新鲜事物,写博客,关心时事。在很小的时候,她就教孩子看雨听风,辨识植物。春天的时候,她会邀孩子去乡间远足,夏天下雨的时候,她会带孩子去雨中看荷。她并没有有意的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她只是因为爱着孩子,就想要跟孩子分享。而她的孩子已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想韩素静老师也是这样的一位母亲。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咂摸的地方,如果想读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又不想去看那些枯燥的理论,这本书是很好的选择。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3篇(扩展3)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1

  寒假又开始了,这个寒假我读了父母课堂里的一篇课文《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一些知识,什么是好的陪伴呢?

  首先,成为孩子人生启蒙之师,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职业和岗位需要培训和上岗证方可准入,从事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难需要不断学习的岗位,不需要持证就能上岗,那就是为人父母,可是,为人父母并不简单,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需具备知识与眼光与孩子共同进成长,比如从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善于发现孩子的喜好和兴趣,不强求孩子成功,但要让孩子快乐,对于给孩子请家教的独特理解等等,其次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长远的大气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并且从尊重和爱孩子的角度,读完了全书,我不能发现作者郭力对女儿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是有目标的,甚至是提前很多年就定好了目标,然后用理性的心态和做法帮助女儿一步步接近并达成目标,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朋友,跟孩子的关系建立好了,家庭教育才有开展的基础,也能对孩子施加影响和引导,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高质量的陪伴,爱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时期,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每一个时刻,如若父母不缺席,且能能进行温暖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那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3篇(扩展4)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10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1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名家们为探索教育真理,穷其一生精力,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最好的注解。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尽管人们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但竞争却更为激烈,于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也在这条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尽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现身说法,诉说着教育的本质,但社会依然急功近利,学生们为了分数,依然辛苦。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来自县镇村,条件大多一般,考大学更是他们祖辈们几代的梦想,但自小家庭条件、教育条件实在有限,能考上好大学的也就有限。更多学生进入了高职类大学,还有学生高中毕业就踏上就业之途。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除了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数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更准确的说是给予)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良好心态,告诉孩子,努力学习,有好分数,敲门砖就会多一块,就会硬一些。无论成绩好坏,分数高低,努力学习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锻炼自己。教师有良好心态,就会包容、理解所有学生,有了理解、包容,学习好的自会更加努力,学习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弃,或压力山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会心情愉悦,接受知识就快,即使差生,也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学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爱,就会自律,就会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何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身教大于言传,成长中的孩子最烦单调枯燥的说教,我们要亲身垂范,要“无言”的教育,我们自己也要自律自爱。*时,还要多和学生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倾听孩子心声,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

  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成长期的孩子,没有完人,我们不能随意撕开学生不好的一面。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只能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关注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和学生有了心的交流,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师生*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去尊重别人,*等待人,更会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真爱之心。在了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自会提高。

  给予孩子自信,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孩子都会行走在正确的路上;孩子的路没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最好的教育的一点基本认识。在教书的这条路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正在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着。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2

  暑假期间,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引用别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属于别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属于自己的全部是废话。这种拼盘文化,很适合饥饿者速食。

  本书确实提出一个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题,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应该深入思索的命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理应当从教育对人的长远影响角度来评判。某国的教育应当属此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精神。这种人本教育既不忽视生存的需要,也没有把生存当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

  它把人放在了知识之上,重视人,人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达*的梦想。从教育的长效来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国十数载,四处碰壁,只好把实现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当时,他也未必十分热衷的推销自己的理论,因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处碰壁的理论肯定吸引力不强。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优秀的有72人,优秀率仅2.4%,但是他的学说却深深影响*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恐怕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没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

  看来,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成败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的理论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发展人各方面独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情感的独立性、习惯的独立性等等这些标志个体独立意识的教育。面对一个受教育者,让他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强者,然后成为生活的强者,最后,他让周围更多的人都变成强者。所谓的“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人,一个独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

  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育者有责任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可是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没有老师学生就不能长大*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记住,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终究会长大*,会成为独立的有想法的个体,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3

  我读的书是张*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感受颇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句话来自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忍不住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唤醒?”

  那么所谓的唤醒是什么呢?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答案。

  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于每一处都要认真观察,随时留心的。也只有这样,我想才能像笔者所说“润物细无声”。

  回到这本书,全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

  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仔仔细细的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我想读完这66个小主题,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书中把我所理解的“唤醒”命名为“无为教育”:它是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那么如何做到“无为教育”?自然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

  说到这里,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们不陌生。因为我们都知道,观点理念一直都很清晰,但实施却不是一朝一夕。全书很细致的论述教师如何创设一种淡化说教、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悟出教育的目的。书中大量的教育教学材料,很实用也很有价值。

  但我细细读来,教师自身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引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话: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

  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我喜欢这两个字“唤醒”。唤醒别人的前提是先唤醒自己。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也是与孩子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都正在唤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心灵的沟通。

  联系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不仅是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更是没有学习的愿望。

  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要做的不仅是努力去改变现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是要唤醒孩子们要学习的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都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都一位老年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

  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老人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这个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的哲理。我却觉得它能更好地解释这两个字“唤醒”。这位老人

  宽容的倾听唤醒了孩子真正爱琴、学琴的心。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把“无为”之道结合起来,加速学生“要我学”和“我要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唤醒他们,也唤醒自己!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我们也要把这种“唤醒”渗透其中,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4

  暑假期间,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引用别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属于别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属于自己的全部是废话。这种拼盘文化,很适合饥饿者速食。

  本书确实提出一个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题,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应该深入思索的命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理应当从教育对人的长远影响角度来评判。某国的教育应当属此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精神。这种人本教育既不忽视生存的需要,也没有把生存当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识之上,重视人,人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达*的梦想。从教育的长效来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国十数载,四处碰壁,只好把实现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当时,他也未必十分热衷的推销自己的理论,因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处碰壁的理论肯定吸引力不强。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优秀的有72人,优秀率仅2。4%,但是他的学说却深深影响*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恐怕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没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看来,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成败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的理论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发展人各方面独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情感的独立性、习惯的独立性等等这些标志个体独立意识的教育。面对一个受教育者,让他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强者,然后成为生活的强者,最后,他让周围更多的人都变成强者。所谓的“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人,一个独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育者有责任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可是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没有老师学生就不能长大*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记住,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终究会长大*,会成为独立的有想法的个体,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5

  在校本研修期间,我读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的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6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名家们为探索教育真理,穷其一生精力,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最好的注解。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尽管人们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但竞争却更为激烈,于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也在这条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尽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现身说法,诉说着教育的本质,但社会依然急功近利,学生们为了分数,依然辛苦。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更准确的说是给予)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良好心态,告诉孩子,努力学习,有好分数,敲门砖就会多一块,就会硬一些。无论成绩好坏,分数高低,努力学习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锻炼自己。教师有良好心态,就会包容、理解所有学生,有了理解、包容,学习好的自会更加努力,学习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弃,或压力山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会心情愉悦,接受知识就快,即使差生,也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学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爱,就会自律,就会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何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身教大于言传,成长中的孩子最烦单调枯燥的说教,我们要亲身垂范,要“无言”的教育,我们自己也要自律自爱。*时,还要多和学生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倾听孩子心声,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

  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成长期的孩子,没有完人,我们不能随意撕开学生不好的一面。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只能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关注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和学生有了心的交流,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师生*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去尊重别人,*等待人,更会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真爱之心。在了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自会提高。

  给予孩子自信,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孩子都会行走在正确的路上;孩子的路没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最好的教育的一点基本认识。在教书的这条路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正在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着。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7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名家们为探索教育真理,穷其一生精力,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最好的注解。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尽管人们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但竞争却更为激烈,于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也在这条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尽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现身说法,诉说着教育的本质,但社会依然急功近利,学生们为了分数,依然辛苦。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更准确的说是给予)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良好心态,告诉孩子,努力学习,有好分数,敲门砖就会多一块,就会硬一些。无论成绩好坏,分数高低,努力学习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锻炼自己。教师有良好心态,就会包容、理解所有学生,有了理解、包容,学习好的自会更加努力,学习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弃,或压力山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会心情愉悦,接受知识就快,即使差生,也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学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爱,就会自律,就会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何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身教大于言传,成长中的孩子最烦单调枯燥的说教,我们要亲身垂范,要“无言”的教育,我们自己也要自律自爱。*时,还要多和学生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倾听孩子心声,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

  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成长期的孩子,没有完人,我们不能随意撕开学生不好的一面。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只能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关注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和学生有了心的交流,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师生*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去尊重别人,*等待人,更会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真爱之心。在了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自会提高。

  给予孩子自信,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孩子都会行走在正确的路上;孩子的路没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最好的教育的一点基本认识。在教书的这条路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正在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着。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8

  我读的书是张*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感受颇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句话来自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忍不住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唤醒?”

  那么所谓的唤醒是什么呢?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于每一处都要认真观察,随时留心的。也只有这样,我想才能像笔者所说“润物细无声”。

  回到这本书,全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仔仔细细的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我想读完这66个小主题,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书中把我所理解的“唤醒”命名为“无为教育”:它是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那么如何做到“无为教育”?自然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

  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

  说到这里,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们不陌生。因为我们都知道,观点理念一直都很清晰,但实施却不是一朝一夕。全书很细致的论述教师如何创设一种淡化说教、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悟出教育的目的。书中大量的教育教学材料,很实用也很有价值。但我细细读来,教师自身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引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话: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我喜欢这两个字“唤醒”。唤醒别人的前提是先唤醒自己。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也是与孩子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都正在唤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心灵的沟通。

  联系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不仅是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更是没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要做的不仅是努力去改变现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是要唤醒孩子们要学习的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都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都一位老年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老人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这个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的哲理。我却觉得它能更好地解释这两个字“唤醒”。这位老人

  宽容的倾听唤醒了孩子真正爱琴、学琴的心。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把“无为”之道结合起来,加速学生“要我学”和“我要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唤醒他们,也唤醒自己!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我们也要把这种“唤醒”渗透其中,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9

  暑假期间,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引用别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属于别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属于自己的全部是废话。这种拼盘文化,很适合饥饿者速食。

  本书确实提出一个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题,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应该深入思索的命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理应当从教育对人的长远影响角度来评判。某国的教育应当属此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精神。这种人本教育既不忽视生存的需要,也没有把生存当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识之上,重视人,人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达*的梦想。从教育的长效来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国十数载,四处碰壁,只好把实现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当时,他也未必十分热衷的推销自己的理论,因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处碰壁的理论肯定吸引力不强。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优秀的有72人,优秀率仅2。4%,但是他的学说却深深影响*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恐怕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没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看来,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成败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的理论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发展人各方面独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情感的独立性、习惯的独立性等等这些标志个体独立意识的教育。面对一个受教育者,让他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强者,然后成为生活的强者,最后,他让周围更多的人都变成强者。所谓的“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人,一个独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育者有责任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可是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没有老师学生就不能长大*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记住,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终究会长大*,会成为独立的有想法的个体,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10

  暑假期间,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引用别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属于别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属于自己的全部是废话。这种拼盘文化,很适合饥饿者速食。

  本书确实提出一个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题,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应该深入思索的命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理应当从教育对人的长远影响角度来评判。某国的教育应当属此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精神。这种人本教育既不忽视生存的需要,也没有把生存当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识之上,重视人,人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达*的梦想。从教育的长效来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国十数载,四处碰壁,只好把实现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当时,他也未必十分热衷的推销自己的理论,因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处碰壁的理论肯定吸引力不强。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优秀的有72人,优秀率仅2.4%,但是他的学说却深深影响*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恐怕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没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看来,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成败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的理论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发展人各方面独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情感的独立性、习惯的独立性等等这些标志个体独立意识的教育。面对一个受教育者,让他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强者,然后成为生活的强者,最后,他让周围更多的人都变成强者。所谓的“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人,一个独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育者有责任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可是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没有老师学生就不能长大*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记住,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终究会长大*,会成为独立的有想法的个体,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3篇(扩展5)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3篇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1

  当理想在心中涌动,路就在脚下!

  教育名家夸美纽斯曾经提出:“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或更伟大的呢?”或如卢梭所言,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正是教育人的事业。教育就在培植未来,在当下之中,就是在创造着未来。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代表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究竟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是好的学校教育?这不是一个有理论论证的问题,而是要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学生与老师那种和谐的关系,向学的心态。进而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成全的教育。

  教育质量的根本乃是孩子们的生命质量,是他们如何凭借当下充实、丰富而美好的.教育生活,走向健全的人生。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一年一年,我们陪着一拨一拨的孩子成长,每一届孩子都是新的开始。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师者的勇气,不断地从头开始,满怀热情,换发自我创造活力,来点燃孩子们的心智。

  这其中,就是教师命运所在,价值所在。勇敢的承负命运,在其中孕育自我生命的创作活力,以对人类、民族生命发展的执着、对年轻生命成长的挚爱来实践卓有意义的教师人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2

  20xx年暑假前参加了校本培训,内容为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即本书所说的教育细节),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质是学做人、诚实、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责任心、积极心态、坚强、乐观、耐心、谦虚、独立、勇气、幽默、感恩、勤俭节约、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学习篇包括:方法、习惯、自学能力、兴趣、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新力、探究力、勤奋、问题意识、活学活用、合理安排时间、整体规划、休闲;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标、使命感、有计划、毅力、挫折、面对失败、行动、自我激励、做喜欢做的事情、劳动、选择、踏实、自我保护;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里需求、知足、真诚、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宽容、爱心、倾听、语言表述、友谊、距离、合作意识、孝、师恩难忘、处理冲突和分享快乐。其中每一篇的第一个教育细节都是这一部分的总论,即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个分别的总论。然后各篇的分论点各自独立成篇。

  通观全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自我修养、教育常识重新确认的好书,对一些过去老师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则又重新拿出来确认一遍,感觉很朴实、全面,但要真正落实躬行,并成为每个老师每时每刻自觉的行为却不是看书学习就能做得到的。全书不求理论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随笔式的轻松优美的笔调对教育这件事做了实实在在的再认识再反思,供人参考,引人深思。比如什么是好的教育?本书序言做了探讨,教育要像杜甫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类也,教无定法,便不可言传,此乃无之境界,大教无言矣”。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这本书应该常读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反过来指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在通读全书之后,还是觉得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可以构建的更加完善。当然有可能因为成书出自多人手笔,在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个人觉得本书四个大的方面: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篇可以加以整合,比如做人篇统摄全书、做事篇和交往篇可以加以整合,甚至可以将学习篇中关于人格养成部分归入到做人和做事篇中,学习篇中重点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这样本书的结构更加合理,重叠部分可以避免。还有就是可以考虑将做事篇编排在做人篇之后,因为做人和做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某种意义上涵盖了学习,而学习篇放在最后,有了前面的做人基础,做事的锤炼,学习应该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孔之见,遗笑大方。可能由于出书的快速,书内有不少错别字未能校对出来,不过这对于全书而言只是白璧微瑕。我之所以这样挑剔,是因为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不仅老师来看这本书,让孩子们即学生们还有家长们都来看看,提高自己反省自己,沟通认识,达成共识。而如果要让孩子们来读此书,就应该校对更为精良。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3

  我读的书是张*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感受颇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句话来自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忍不住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唤醒?”

  那么所谓的唤醒是什么呢?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于每一处都要认真观察,随时留心的。也只有这样,我想才能像笔者所说“润物细无声”。

  回到这本书,全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仔仔细细的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我想读完这66个小主题,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书中把我所理解的“唤醒”命名为“无为教育”:它是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那么如何做到“无为教育”?自然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

  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

  说到这里,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们不陌生。因为我们都知道,观点理念一直都很清晰,但实施却不是一朝一夕。 全书很细致的论述教师如何创设一种淡化说教、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悟出教育的目的。书中大量的教育教学材料,很实用也很有价值。但我细细读来,教师自身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引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话: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我喜欢这两个字“唤醒”。唤醒别人的前提是先唤醒自己。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也是与孩子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都正在唤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心灵的沟通。

  联系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不仅是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更是没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要做的不仅是努力去改变现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是要唤醒孩子们要学习的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 都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都一位老年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老人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这个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的哲理。我却觉得它能更好地解释这两个字“唤醒”。这位老人

  宽容的倾听唤醒了孩子真正爱琴、学琴的心。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把“无为”之道结合起来,加速学生“要我学”和“我要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唤醒他们,也唤醒自己!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我们也要把这种“唤醒”渗透其中,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3篇(扩展6)

——教育是温暖的读后感

教育是温暖的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北京史家小学语文教师万*老师写的《教育是温暖的》感受很深。“温暖”,更多的时候会让我们想到春日的阳光,父母的慈爱,家庭的温馨,想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想到孩子们一张张健康的笑脸——是的,那是我们的心灵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所应该保有的温度。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来自于老师们的倾情付出,这种付出承载着大爱无疆的师爱。万老师说得好,“唯有良心,才有教育,因为它是教育的准绳”。良心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是一名教师的师德底线,而师爱即是来自于教师良心的升华。

  在万老师的眼里,她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因为翅膀受伤了才跌落到人间,只要有人能够将他们的翅膀修补好,他们就能再次飞起来。而我们老师,则是上天派来专门修补翅膀的人,我们以时间为针,以爱心为线,以智慧为眼来发现每一副翅膀断裂的伤处,使无数的天使再次振翅重返天庭。这段话让我感受到在所有的学生当中,身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问题,细致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耐心地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见到一点“亮”就夸,使他们由不起眼到越来越亮,最终能振翅高飞。

  对于我们班的姜南,我就用了万老师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姜南是四年级时转过来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父母因忙于做生意没时间管他,对他的学习也是不闻不问,致使成绩一路下滑。等到五年级我接班时,学习已无法收拾,两次单元检测成绩都是不及格。我把他的妈妈约来,和她沟通,她竟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学得如此之差。是一张张不及格的试卷让姜南的妈妈对孩子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确实与其他孩子存在着很大差距,不是自己所想象的样子。我告诉家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次,姜南妈妈不再把自己的孩子与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比了,而是和我一起分析姜南存在的问题,并答应回去和江南爸爸分工,一人负责一科,争取早一点让姜南赶上来。这次谈话很有效果,江南的作业基本能按时交了,作业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时的学习中,我只要一发现姜南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他,并鼓励他只要你认真学习,你一定会超过徐志豪的,(这是他自己制定的目标,虽然有点高,一时半会也追不上,但他却有了学习的动力)。期末考试,姜南的语文、数学都及格了。很令人高兴。

  万老师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告诉学生他是被关注的,他是安全的。这使我想到*时我也经常会用拍拍肩膀、摸摸头等方式,让我的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他的所作所为总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课堂上,我在和孩子们相互问好时,会面带微笑环视所有的学生;学生写作业时,我尽量找机会走到每个孩子身旁,或表扬写得好的地方、或提出改进建议、或在他们的本子上示范书写等等。因为我深知: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万老师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向我们展示着一位优秀班主任的成长历程,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扎实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是成长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必要前提。再看我的班级管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付出了很多,却因为不够扎实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万老师的差生转化工作很到位,效果也很好,除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的学校教育外,还通过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的谬误,努力构筑家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以期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教育。

  在我们的家校联系上,校讯通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校讯通让家长第一时间掌握每天的作业情况,以便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完成;还可以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等。我们还可以通过校讯通及时的给予孩子表扬、鼓励、督促、帮助,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孩子在集体中始终能够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我通过引导全班学生的家长加入校讯通来实现更方便的家校沟通。经过努力,全班已有26名同学的家长加入。看来,自己需要做得工作还有很多啊。

  班主任工作如此,学科教学也是如此。万老师用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盖“小猫章”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认真做作业,我用在学生作业本上画星星,评选“星级作业”的方法引导学生把作业写工整。万老师收藏学生的作文,我也让学生把优秀作文抄在方格信纸上收藏。事实上,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一些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去做了,只是做得不够仔细,不够扎实。因此,我们也就没有收获万老师那般的精彩。

  万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书中,万老师用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标题探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通过“天天向上奖励卡”激励学生做得更好。最初的习惯培养费时费力,但是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必将终生受益。好习惯的养成是全方位的,万老师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从行为习惯到语言习惯,都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培养。例如,教育学生如何进教室,如何坐座位,如何收拾书包,如何从书包里拿出文具,如何静静地交作业等等。万老师的习惯教育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万老师的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风,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这一点我也在管理学生时进行了应用。学生桌椅的摆放有标准,以地砖线为准,码放整齐;大书包一律放在椅子上,小书包一律挂在课桌左侧;书本放在桌面的左前方等等,从细微处一点一点的来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孜孜不倦,勤于学习,才能洞悉教育的奥秘,做起班主任工作来才能驾轻就熟;笔耕不辍,善于总结,才能在反思中看到自己工作中的漏洞,从而不断修正提高。在学习中感悟,在总结中提高,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走向另一个制高点。万老师的著作教育我们不断把自己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做实、做细。唯有做细,才能演绎班主任工作的精彩,才能成就我们教师职业人生的精彩。

推荐访问:读后感 陪伴 教育 《最好教育是陪伴》读后感3篇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1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