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的挑战与突破

付春新,赵 敏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所,安徽 合肥 230051;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契机;
另一方面由于受城镇化大潮的冲击以及传统习惯和诸多思维误区的制约,乡村义务教育发展陷入窘境,其治理面临严峻挑战,这影响了乡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短板。为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厘清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的基本内涵,揭示乡村义务教育治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推进乡村义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乡村义务教育提质增效,有利于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真正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乡村义务教育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乡村教育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体,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紧密结合乡村义务教育实况,通过特定的制度设计和实践策略进行沟通、协商与合作,共同管理乡村义务教育发展事务,实现乡村义务教育提质增效,促进乡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的内涵明确了多元共治、民主协商、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是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比较分析城乡义务教育差异,在对乡村文化的丰厚底蕴及实践特征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文明、借鉴新技术新方法、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乡村义务教育的过程。乡村义务教育治理必须结合乡村实际,解决乡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1]。

(一)外源性挑战: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多重挑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仅为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赋予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多重挑战。

1.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革新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要求乡村义务教育深度利用现有乡土资源,与乡村互嵌式发展,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第一,需进一步利用乡土资源,与乡村互嵌式发展。目前,乡村义务教育尚未充分发挥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一方面,多元主体对乡土资源的敏感度和开发度不够。乡村学校教育未与乡村社会、乡村文化协同共进形成合力,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自信也有待提升。如何借助现有条件深挖并激活乡土教育资源,实现乡村义务教育与乡村的互嵌式发展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如何统筹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也是一大难点。虽然乡土教育资源能够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如何与传统课程统筹安排,都需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需深度聚焦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乡村义务教育具有传播文化知识、塑造乡风文明的功能,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较短时间内,乡村义务教育既要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又需为乡村振兴提供大量人才支撑,这无形中增加了乡村义务教育的压力。一是主流文化冲击使得乡村义务教育助力传承乡村文化的难度加大。二是乡村经济落后、“空心化”明显,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乡村义务教育任重道远。

2.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调整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目标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必须围绕乡村振兴进行重塑。一是将“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的目标提升至“人人上好学、个个具备紧跟时代的技能、家家有生活富裕的希望”。二是培养适应乡村发展、有乡村情怀、能为乡村发展作贡献的人才。三是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立足乡村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不仅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也不能偏废,要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

3.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义务教育治理体系

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这不仅为推进乡村义务教育治理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乡村义务教育的长效化治理有待推进。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基础薄弱,滞后于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形势,如乡村受教育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寄宿制学校占比较高、小规模学校发展滞后、办学经费有限等,如何实现长效化治理,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存在诸多挑战。二是乡村义务教育转向“多元治理”存在难度。乡村义务教育治理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力量、学校和家庭等,如何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明确多元主体职责、完善多元主体共治的保障机制、建立多元主体互信关系等难度较大[3]。

(二)内源性挑战:乡村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家庭教育推进和学校科学治理亟待加强

1.乡村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现实困境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的重点。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优秀教师“下不去”和“留不住”现象突出。乡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职业吸引力不强。一方面,新教师补给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教师工作压力大,且压力来源多元化,教师易出现职业倦怠情绪,出于个人发展、职业发展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考虑,优秀教师不得不离开乡村学校。第二,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乡村教师性别、年龄比例严重失衡。根据陈波涌等的调研,样本地区乡村老师中女教师占比在70%以上,且年轻女教师婚恋难。据统计,30岁以下的女教师55.18%是单身;
年轻教师略少,45岁及以上教师占32.97%,许多学校30岁以下年轻教师仅占9.90%[4]。二是教师身份结构矛盾突出。很多县市的编外教师数量庞大,一些乡村学校的编外教师数量高于编内教师数量,有的教学点没有正式在编教师。三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音体美、信息技术和理化生类教师普遍紧缺,教师兼任比例较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乡村教师平均兼任两个以上学科,一些学校无法开齐课程,“教非所学”现象普遍[5]。第三,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老教师占比较高,其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时期课改要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不擅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大量编外教师和教师兼职现象存在,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乡村家庭教育薄弱

乡村家庭教育是乡村学生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家庭教育依然薄弱,如溺爱放纵、传统说教、重智育轻德育等,这成为制约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一方面,有些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期待家长的陪伴。即便有些家长能够陪伴儿童,但教育素养也偏低。据统计,乡村儿童养育人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0.04%[6],虽然家长渴求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但适合乡村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节目极少,针对乡村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有限,乡村社区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功能不强,尚未设立专业机构,家校社会合作缺乏有效机制和专业资源,这些影响了乡村家庭教育质量[7],进而成为制约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瓶颈之一。

3.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治理能力亟待加强

质量提升是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生存之本。目前,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堪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办学基础上,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留在乡村的家庭偏弱势,优质生源严重外流,这为学校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乡村义务教育教师承担了教书育人任务,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其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综合素质教育有待加强。目前,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综合素质类课程课时有限,特色校本课程极少;
课程形式较表面;
教学方法传统,以讲授为主且评价方式单一。第三,在学校管理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不足,缺乏团队力量,对乡土资源挖掘和利用有限,学校与乡村社区的互动不够。因此,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进行治理的能力亟需提升。

(一)系统推进:协同建设良好教育生态

乡村义务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就是优化教育生态,培养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人才。协同建设良好教育生态是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1.树立现代治理理念

现代治理理念不是对传统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理念的否定,而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的现代思考和理想期待。一是促进乡村义务教育治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乡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活动都必须在国家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德治也不能偏废,法治与德治必须有机结合。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适度放权。一方面,减少对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的干预,给予乡村义务教育更多自由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对乡村义务教育治理及未来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目标,协调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三是多元主体共治。改变上传下达的管理和控制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社会、家长、学生等主体在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从而提升治理水平,促进乡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深度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多元主体对乡土资源的敏感度和开发度,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与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互嵌式发展,提升多元主体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自信,统筹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以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

2.精准配置乡村义务教育资源

乡村义务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有助于实现乡村义务教育提质增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一是优化乡村学校布局。乡村受教育人口减少,导致乡村义务教育整体规模缩小。应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及加强乡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整合乡村义务教育资源,根据生源和学校发展情况调整办学规模,优化教学配置,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有助于乡村学生“上好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进一步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虽然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但还需结合学校实际,继续采取“一县一策”“一校一案”等办法,落实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使每一所学校都达标,学校硬件缺口都补齐,成为当地最安全、最让群众放心的地方。寄宿制学校需要继续改善学生伙食、住宿条件及学校卫生状况。同时,乡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3.推进乡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实现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一是推进乡村义务教育数字化。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运用信息技术,将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良师资输送至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助力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二是优化数字政策的运行过程,促进乡村义务教育数字化转型。三是提升数字资源利用率。针对乡村义务教育师资、教学点不足等问题,重点支持乡村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城乡学校的优质资源共享和交流创造良好条件,助力乡村教师减负增效及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智慧管理和家校社共育,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爱,全面促进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实践的深入。

4.完善乡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是乡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健全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一方面,标准的建立切合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实际。不仅要全面系统结合乡村振兴背景,而且需考虑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切合实际的安排才能保证标准高质量落地。另一方面,教育质量标准要突出学生发展特别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地位。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二是完善乡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系统。从乡村义务教育实际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来构建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评价以增值评价为主,通过增值评价促进教育评价机制的转型和优化[8]。

(二)全面推进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之源,加强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1.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是激活乡村教师内生动力和培养乡村教育家的关键。一是进一步改变城乡有别的相关政策,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等。二是加强具有乡土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乡土文化及智慧融入教材,积极开发乡土教材,不断丰富教师的乡村文化资本,增强教师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乡村教育家。三是构建教师融入乡村生活的机制保障,促进农民对乡村教师的认同,为乡村教师社会资本的增进搭建平台。

2.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支持激励制度

乡村教师支持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本土化教师培养机制。加大本土化教师培养力度,改革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将定向师范生作为乡村教师补充的主渠道。同时,为有从教意向的非师范生提供培训机会。二是拓展乡村教师聘用渠道,缓解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
根据乡村学校学科结构要求招聘特岗教师;
加大具有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的学科教师的配置;
将乡村中的乡贤、能工巧匠补充至乡村教师队伍;
充分利用编制“周转池”制度,对编外教师采取同工同酬政策,且对符合入编条件的编外教师加快入编。三是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增强乡村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信心,促进乡村教师“荣誉后”的专业成长。

3.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制度

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是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深层动力。一是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构建高水平培训体系,为乡村教师提供高质量培训机会。在培训内容上,根据教师需求和学生实际提供差异化的培训内容,尤其注重教学方法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在培训方法上,借助网络资源,采用校本研修等形式,实现线上交流与线下活动、远程培训与校本培训的整合,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三是充分发挥乡村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乡村优秀教师“巡回讲学”制度,组织乡村优秀教师开展助教工作,且将助教重心放在“教老师”上。

(三)推进乡村家庭教育和学校科学治理能力提升

1.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

乡村家庭教育是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整合“家校社”资源,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有助于提升乡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乡村学生社会情感技能,调动其学习内驱力。加强“家校社”合作是完善家庭支持体系的重点。一是依托乡村学校,建立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二是面向乡村教师,提供家校协作的课程资源、活动设计、培训或工作坊,发挥乡村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作用。三是面向乡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四是争取村委会的支持,强化其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职能,动员全村的力量协助养育儿童,重点对乡村儿童进行扶智与扶志。总之,通过促进“家校社”合作,推动家庭教育,让乡村儿童“留得下、出得去和回得来”,为乡村振兴赋能。

2.推进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治理能力提升

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乡村义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一是培养乡村好校长。这是乡村学校科学治理水平提高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首先要帮助乡村校长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深度认同乡村义务教育的未来前景与重要价值;
其次要为校长相关工作提供环境支持,支持校长进行更多以生为本、因地制宜和科学创新的教育管理行动;
最后为校长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培训机会,培训内容要与真实的教育场景有机结合。二是强化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综合素质教育。增加综合素质类课程,增设特色校本课程,将乡村中的自然、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融入课程;
深耕乡村本土内容,培育内生活力,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种植园、养殖厂、采摘基地,制作手工艺品等;
充分利用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小、学生少的管理优势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树立多元评价理念,不仅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开放立体的校园文化,深度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乡村社区的联系。

猜你喜欢学校发展教师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学校推介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圆我教师梦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2期)2008-02-18

推荐访问:乡村 义务教育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