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

  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重朗读,重感悟,以读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我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有时学生读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为学生创设情境读。我还创造性地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想象结合起来,将叙事散文改成对话,让学生再现当时送别的感人情景,使在听课的所有师生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较活泼,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讲词语,重基础,重落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我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是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想象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大娘的年老体弱,然后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

  二、但这节课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学生对当时艰苦的条件认识不足,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别在朗读时就显得没有感情。再加上当时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读,致使朗读提升不明显,以后得加强自身和学生的朗读训练,使课堂更有浓浓的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4

  虽然自上次学校举行课堂教学大赛以来,自己逐渐走进了课堂,找到了很久以前自己的课堂中徜徉的感觉。但是还是非常苦恼的是语文课中第二课时怎样将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回归到我们的课堂中,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频率如何提高呢?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语文的课堂的时候,成了我最大的心病。今天的《再见了 亲人》又让我有如此的感觉。

  清明节假期前,我们已经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今天开学我直接讲了第二课时,课堂上,我主要围绕课后的一个问题去作为课文的主线:课文题目是再见了亲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亲人”?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个问题的呈现是从课文的情感的角度去出发,目的是找到与此相关的语句,从语句的相关的词语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这是我在设计的时候所想到的本课与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批文入情。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在默默的想,学生的发言会积极吗?课堂上会出现思维的辩解吗?带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下去的时候。事实确实像我想的那样,开始交流的时候让学生按照读句子—谈感受—说情景—感情读的方式去走,学生觉得太难,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问题,我又降低了难度,只读句子。举手的时候三三两两,只有让学生去回答。我作为补充,整个课堂中,参与到课堂中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上老师补充的还是比较少的。虽然我一直在践行简简单单的教语文,可是课堂上还是呈现了学生面对简单问题时的不回答。

  回想起来,造成这样原因的是:

  1、《再见了 亲人》离我们学生的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对于时代背景了解得不够透彻,主要是我呈现的比较少,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2、越简单的语文,可能是一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考起来就可能有问题,可以从一个段落开始,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可能对于文字的理解更深入一些。

  3、课堂上缺乏对于学生积极发言的督促,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我觉得对于我们班学生应该设计一个表,记录每一节课的发言次数,每周一总结,好的进行适当的奖励。

  在近段的课堂上,我想实现的语文角度上在语文课上实现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学生上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上呈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争论和辩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定下文章正确的情感基调,使学生获取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个段落的时候我为了考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启发学生的情感,在课件中我出示了这一段落,启发学生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诉我应该强调哪些词句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以一种指导者的身份来提示,将重点的抒*感的词句点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看,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送行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赶快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有感情的朗读在这离别的瞬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6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说到大娘为了救伤员而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时候,学生说伤员可能很重,而大娘年龄大,身体瘦弱,志愿军背大娘还差不多,现在大娘背,而且背到很远的防空洞,一定很艰难。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在放手让学生读的时候,相信学生是聪明的,等待他们把精彩的答案呈现出来。学生还讲到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7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所以我采用“以读为本”的方法,通过整体读、引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默读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自由读,把你感动的情节划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体会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感人的场面,感人的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这样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遗憾的是:创设情景不够,感动的句子未能让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多在感悟中朗读,再加上时空差距大,学生的朗读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8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在教学中,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但是效果不佳,整体朗读没有得到逐层提高。教师语言较简洁,过渡较自然。如:“老师觉得读好忆,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试试,读好这句话!”“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第一场雪教案

  四、拓展思维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以通过朗读或说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朝鲜亲人的敬意和感谢,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体会。并给学生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网址,以拓宽课外学习的面,给学生课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9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的文章〗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定下文章正确的情感基调,使学生获取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个段落的时候我为了考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启发学生的情感,在课件中我出示了这一段落,启发学生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诉我应该强调哪些词句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以一种指导者的身份来提示,将重点的抒*感的词句点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看,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送行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赶快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有感情的朗读在这离别的瞬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的文章〗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开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叫亲人),并把这解释写在了题目的下方。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题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

  二、从典型事例入手

  课文写了他们的那些事?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他们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学生在寻找事例的过程中不但了解到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大娘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下孙孙、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双腿)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创设情境,品读词句

  课文语句朴实,可蕴含的情感深厚。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的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课堂上我说:“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就是即将离开朝鲜的志愿军战士,你该如何与朝鲜的亲人们话别?哪位是穿过大娘洗的衣服的战士?那位是吃了大娘冒着硝烟送到战场上来的打糕的战士?哪位是小金花和妈妈救出的老王?谁是吃了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这一系列的问题一出,多数学生被我带到了课文中,他们都努力地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

  四、再创情境,升华情感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文章情感的升华,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也把我的课堂推向**,我有创设了另一个情境:我让班上两个组扮志愿军战士的角色,两个组扮朝鲜人民的角色,让他们进行话别。

  整节课,我已经把学生带入了我预设的课堂之中,学生也融入到文本中。

  高兴之余,静下来想一想,存在这有不足指出,在课堂中有时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

  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4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在教学中,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但是效果不佳,整体朗读没有得到逐层提高。教师语言较简洁,过渡较自然。如:“老师觉得读好忆,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试试,读好这句话!”“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第一场雪教案

  四、拓展思维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以通过朗读或说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朝鲜亲人的敬意和感谢,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体会。并给学生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网址,以拓宽课外学习的面,给学生课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重朗读,重感悟,以读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我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有时学生读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为学生创设情境读。我还创造性地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想象结合起来,将叙事散文改成对话,让学生再现当时送别的感人情景,使在听课的所有师生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较活泼,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讲词语,重基础,重落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我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是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想象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大娘的年老体弱,然后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

  二、但这节课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学生对当时艰苦的条件认识不足,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别在朗读时就显得没有感情。再加上当时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读,致使朗读提升不明显,以后得加强自身和学生的朗读训练,使课堂更有浓浓的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6

  上完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颇有感受。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教师范读,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本课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小组合作交流还存在形式化,学生的朗读没有真正指导上去,没有读出感人的语气,因此今后多向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心理素质。也请领导多批评指正。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7

  曾亲眼看到支玉恒老师上《再见了,亲人》一课,亲眼看到支老师的点石成金之术——*淡而拖沓的朗读是如何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胆怯、紧张的情绪如何演化为“脸通红、眼发亮、手高举”——这样的课堂情景实在无法从脑海中抹去。也因此,内心也有了一个小小的祈愿,愿自己也像这般地来演绎这堂课,就这堂课!然而,当我真的模仿着在上这堂课了,上完后,我却不无沮丧地发现——我仅仅只是演绎了一个效颦的“东施”。

  蹙眉篇——课题“三”读

  支老师的开篇就是读课题,创设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了不同的语调。真正使朗读做到“顿挫紧随情景变”。且让我也随之一试:

  师:同学们,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

  (当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景后,学生很深情地读“再见了,亲人”,语速较慢。当然,发生这样的情况是我预料之中的。在当时支老师的课堂中,也是如此。)

  师:(握住一位同学的手,一边握手,握手的动作根据学生的朗读节奏略显夸张,一边模仿同学的朗读):和人握手道别时能这么说“再-见-了,亲人”么?

  同学们都笑了,很明白刚才的读法还不够好。接着,我便学着支老师的样,再次握住同学的手,轻抖着,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然后,让同学们也握着手,边体会边读。记得在支老师的课上,学生马上感知了当时的情景,有了截然不同的朗读。

  但,当我也握着学生的手,模仿着支老师进行示范朗读时,却发现这种方法其实不适合我。第一,我不具备能把文章的意境、情韵用准确的声调、气势和极富有魅力的声音外化的功力,我只能“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激昂处却还不出他个激昂,第二,作为一个江南女子在与人分别时,鲜少会紧握双手,以握手的力量与轻微的抖动来表示内心的激动。因此,我示范这个动作,已是不妥,用细弱的声音范读,更是不妥。

  可想而知,课堂的效果那真是差之千里,当学生自己握手体会时,全失了那种与亲人分别的深情,替而代之的是一些顽笑,一些杂乱。因为此,它也影响了第二、第三次创设情景读课题的效果,甚至影响了对这篇课文的进入。

  这真的是一次完全失败的模仿。

  在模仿特级教师的“行”时,我忽略了他们的“神”——特级教师那举手投足中的种种都是时间的积淀,是经验的历练,非一日之功呵!

  犹记得钱梦龙老师对青年教师的谆谆教诲: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直到确实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只有这样,教学中才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也就能教得有激情。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修炼的第一步也许就该从这里开始。然后,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中,丰厚起来,找到自己的魂和神。

  捧心篇——“反题切入”

  支老师在这堂课上,故意反题切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不是亲人,因此哪来“再见了,亲人“一说呢?由此引起学生异议,引发了学生为了驳倒老师自觉主动热情地探究课文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我也采取了如上一问。谁料,话刚完,学生就纷纷举手,其间一个学生插嘴道:“老师,你说得不对,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都为对方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难道这样的付出还不能算是亲人吗?”说实话,我一下子就有些楞了,因为在支老师的课中,这句类似的话是在把老师说服了,感动了,最后在课临结束了,才水到渠成般出现的。它是感情的升华,由此也顺利地完成了板书:“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然而,今天,在我的"课堂上,这样一句精妙的话,来得却是那么不是时候。

  我知道,这也就是课堂预设和生成间的矛盾。我也知道,此刻,所做的也只能是顺着这个同学的回答,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能反映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可是这样一来,我所期待的那种学生为了驳倒老师而产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至少减至一半,我所希望演绎的精彩片断便会无处上演——要知道,我也预想了学生会怎么想方设法读好课文,以此来感动我,而我又该如何“铁石心肠”一些,引导他们进一步读好课文;我也预想了学生会怎样来说服我,而我又该如何用挑衅式的语言,促使他们说话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把这个同学搪塞过去的,我说,那只是他的一人见解,我相信很多同学还没考虑好,现在就请大家进行第二轮阅读,通过抓事实来说服老师,抓情感来感动老师。然而,课堂已经不是浑然天成的了,因为它的不自然,它的牵强,这场辩论终究没有演绎出高潮,学生也未达到眼发亮,脸通红,手高举的境界。而我,心中因有不安,也无法投入。

  其实,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生成间的矛盾,课程标准早就告诉我们: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的“人—人”系统,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统一起来,才会真正构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我们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只是,仅仅为了满足我*面的,头脑中的抄袭来的一幅画面,我堵死了这意外的通道,浇灭了学生智慧的火把,让自己带领着42个孩子走上了一条没有激情的行程,让生命的活力在这里黯然。而真正的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我独自一人演绎我设想的画面,那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个性灵魂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抄袭,不可重复的。“东施”的效颦永远只能是一个笑话,一个警戒。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8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说到大娘为了救伤员而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时候,学生说伤员可能很重,而大娘年龄大,身体瘦弱,志愿军背大娘还差不多,现在大娘背,而且背到很远的防空洞,一定很艰难。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在放手让学生读的时候,相信学生是聪明的,等待他们把精彩的答案呈现出来。学生还讲到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9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定下文章正确的情感基调,使学生获取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个段落的时候我为了考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启发学生的情感,在课件中我出示了这一段落,启发学生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诉我应该强调哪些词句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以一种指导者的身份来提示,将重点的抒*感的词句点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看,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送行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赶快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有感情的朗读在这离别的瞬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课堂围绕课文题目设计了一些列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们围绕亲人,感悟亲情。主要侧重学习第一段,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主要通过“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来讲述,再从志愿军为大娘做的事情具体感受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亲情”,从而感悟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掌握本段的学法,用于二三两段的学习,学以致用。本堂课的设计流程上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自然的上完了。

  但是由于这堂课没有磨过,所以自我感觉不够流畅,问题多多,课堂有点拖堂,虽然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效果也不怎么好。像这样情感浓厚的文章必须让学生们尽情地读和感悟中才能有所体。所以课堂上要学生们能根据老师引导多读多讲,但是在课堂上,由于自身上课的风格问题,老师讲的过多,学生的启发朗读太少,效果自然就不是很好。

  其次,虽然是高端学生,字词也是基础,字词没有掌握,课文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本堂课字词教学只是注重教,但是教的效果怎么样还要通过检测才能发现,作为第一课时,这是一点小失误。

  最后,小练笔环节,由于老师写作指导没有明确的方法,造成学生的练笔有点空洞,不够具体,小练笔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再者由于时间的限制,点评也是能草草结束,这也是引起我警惕的地方,在学生不知道怎么写,自然就写不出好的文章了。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的文章〗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

  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4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重朗读,重感悟,以读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我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有时学生读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为学生创设情境读。我还创造性地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想象结合起来,将叙事散文改成对话,让学生再现当时送别的感人情景,使在听课的所有师生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较活泼,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讲词语,重基础,重落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我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是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想象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大娘的年老体弱,然后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

  二、但这节课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学生对当时艰苦的条件认识不足,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别在朗读时就显得没有感情。再加上当时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读,致使朗读提升不明显,以后得加强自身和学生的朗读训练,使课堂更有浓浓的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说到大娘为了救伤员而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时候,学生说伤员可能很重,而大娘年龄大,身体瘦弱,志愿军背大娘还差不多,现在大娘背,而且背到很远的防空洞,一定很艰难。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在放手让学生读的时候,相信学生是聪明的,等待他们把精彩的答案呈现出来。学生还讲到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6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首先找到文本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亲人”这个主话题,步步深入。“亲人”指的是谁?朝鲜人民是什么样的亲人?“亲人”仅仅指朝鲜人民吗?如层层剥笋般探寻文本的内涵。其间,运用反复诵读、情境渲染、想象体验等教学手法,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师生在情绪场**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7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定下文章正确的情感基调,使学生获取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个段落的时候我为了考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启发学生的情感,在课件中我出示了这一段落,启发学生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诉我应该强调哪些词句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以一种指导者的身份来提示,将重点的抒*感的词句点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看,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送行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赶快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有感情的朗读在这离别的瞬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8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之处,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9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教学,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

  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用导,扶,放三种方式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与志愿军的告别场面?仔细阅读这三个自然段,看它们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吗?

  2、导,第一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⑴ 写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⑵ 这表现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的什么感情?

  3、扶,第二段分小组讨论学习。

  4、放,三段自学。

  二、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

  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课堂围绕课文题目设计了一些列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们围绕亲人,感悟亲情。主要侧重学习第一段,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主要通过“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来讲述,再从志愿军为大娘做的事情具体感受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亲情”,从而感悟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掌握本段的学法,用于二三两段的学习,学以致用。本堂课的设计流程上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自然的上完了。

  但是由于这堂课没有磨过,所以自我感觉不够流畅,问题多多,课堂有点拖堂,虽然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效果也不怎么好。像这样情感浓厚的文章必须让学生们尽情地读和感悟中才能有所体。所以课堂上要学生们能根据老师引导多读多讲,但是在课堂上,由于自身上课的风格问题,老师讲的过多,学生的启发朗读太少,效果自然就不是很好。

  其次,虽然是高端学生,字词也是基础,字词没有掌握,课文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本堂课字词教学只是注重教,但是教的效果怎么样还要通过检测才能发现,作为第一课时,这是一点小失误。

  最后,小练笔环节,由于老师写作指导没有明确的方法,造成学生的练笔有点空洞,不够具体,小练笔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再者由于时间的限制,点评也是能草草结束,这也是引起我警惕的地方,在学生不知道怎么写,自然就写不出好的文章了。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当确定了要执教《再见了,亲人》时,我先是这样设计的:揭题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检查字词。了解了在生活中亲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后,引到课文中来——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呢?从而抓住题眼“亲人”展开教学。重点教学第一段(大娘),把“劝慰——回忆——抒情”这三部分倒过来学习,再引导学生给段落分层,总结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学第二、三段。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劝慰——回忆——抒情”这种结构仿写一段。最后再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在本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由于我把两课时内容全为一课时完成,课堂流程过紧,感情朗读不到位,学生读得少,体会不够深刻。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大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悟问题,自行解决问题为主。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真正做到一课一得。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有效、高效。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课文《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文章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我在五年级四个班进行了教学尝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读写结合,深刻领悟。

  在学完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看一下,这三个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了这三个段落的结构相同:开头都是祈使句,中间都是具体的事例,结尾都是反问句。并通过反问句、陈述句的朗读比较,懂得反问句的好处。最后启发学生:小金花、大娘、大嫂只是朝鲜人民的典型,在人群中还有许多不同职业的朝鲜人民,他们同样和我们的志愿军有着没有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请你想想,送行队伍中还会有谁?志愿军叔叔会怎么说?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在这节课中,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学得入情,学生深情的朗读及课后成功的小练笔就是对这节课最好的肯定。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重朗读,重感悟,以读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我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有时学生读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为学生创设情境读。我还创造性地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想象结合起来,将叙事散文改成对话,让学生再现当时送别的感人情景,使在听课的所有师生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较活泼,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讲词语,重基础,重落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我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是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想象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大娘的年老体弱,然后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

  二、这节课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如学生对当时艰苦的条件认识不足,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别在朗读时就显得没有感情。再加上当时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读,致使朗读提升不明显,以后得加强自身和学生的朗读训练,使课堂更有浓浓的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4

  举一反三,自学2段”,原本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劝慰——回忆——抒情”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练笔做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得这个环节很苍白无力,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显得更适合“略读课文”的教学。

  这次新课程培训,吴老师给了我们展示的*台,给了我们暴露自己缺点的机会。课堂结束后,吴老师和我说:“你的课堂还是那个老毛病。琐碎的问题太多,要舍得丢弃啊!抛出一个主问题,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展示。不要自己一直在那引导,要相信学生,我们的孩子是很棒的。整堂课下来,你自己说的话太多,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吴老师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弊端,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掉这个毛病,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读书的时间!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

  日子就这样匆匆离去,2010年的第一个季度也已告别,心情茫茫然中情不自禁想吟诵朱自清的《匆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匆匆忙碌中还未及时擦拭心灵这扇窗户,开学至今又过去一个月了,发现自已教学园地里的杂草也在这个万物速长的季节里滋长起来。

  今天,我们五年级组的第一次月考,上午一二节课照课表上课,三四节课开始考语文,因为自己耽搁了几节语文课,所以一二节课没让学生停下来复习,按原计划进行讲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内容《再见了,亲人》,原以为精心备好课的我能与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这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性抒情散文,没想到自己一厢情愿,学生可能想复习准备考试,而我强加意愿,又未充分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第一课时,我本想设计的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结果这一过程学生他们显得很被动。我想这堂课最不足应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中的浅显导语。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课题时只让学生从“亲人”这两字上谈感想,其实,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引导时我忽略这一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从典型事件入手。如“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学生在说内容的同时老师应把“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可板书黑板,让学生有整体感知文章情感的导向。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过程的主导太强。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课文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老师应重点对第一段进得讲解与指导,后面两段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可我还是不放心,没能让学生完全自主去独立分析,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也未挖掘充分。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中蜻蜓点水。

  这篇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很多能表达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的词语,老师应充分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但我的课堂没有真正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权还给学生。

  四、引读升华情感的力度不够。

  本文最后三段,都是情感的直接抒发语段。教读时,应一层一层引读好。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每一句都蕴含无限深情,因此必设计好引读,可我为了怕超时讲完,稍稍一带而过。其实,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设计好引读,能更好地让学生抒*感。

  我想:对未成功课堂之遗憾之际,更应对自己的教学不足去反思,教学园地里的杂草也就会刈除。这样匆匆流逝的日子里就不再有叹息。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再见了,母校作文10篇

再见了,母校作文1

  那翠绿的拱门,散发着淡淡的油漆清香,携带着浓郁的艺术气质,在空中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矗立于学校门前。

  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不胜收的“绿化条带”,它紧紧环绕着操场那红胶白线的跑道,跑道又包住了一个淡青色的足球场,与操场比邻而坐落的是一个建造了许多游乐机器的儿童乐园,我们经常去那些地方嬉戏娱乐,我们轻巧的身影穿梭于密林间,脚步声威欢声笑语伴奏,一起回荡在校园中……

  操场前一个高高的司令台,这是老师庄重地宣布告之地,更是同学们的自豪地,曾经骄傲地站在上面,接受代表光辉、荣誉的奖状,开心的脸蛋甜蜜蜜的,那是那么令人羡慕啊!

  司令台后,有三栋宏伟的教学楼,那是我们步入学习天地、遨游知识的海洋,从简易的拼音至精粹的文学,从简单的数字到深奥的难题,从基本的音标到语法词汇,还有做人道理、艺术才能,以及科普常识……老师们曾耐心、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我们洗耳恭听,直到茅塞顿开;当我们生病时,老师会来慰问,并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老师身体不适,却仍承蒙病痛的折磨,坚持为我们上课,保证我们每天都能吸取到丰富的知识。老师就象殷勤的园丁,艰辛劳作,用尽足够的水分养料,精心栽培、哺育着我们这些尚未成熟却活力充沛的树苗花种!

  在体育馆中,我也为自己班级的光荣努力过,我们组成啦啦队,为班友呐喊助威,我们齐心协力地喊出口号,我们的班队鼓劲加油!

  在这宝贵的五年中,我们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虽然我们会为一些小事而剑拔弩张,但我们很快就会相互赔礼道歉,和好如初!这就是友谊!

  啊!母校,我们即将离开您,扬帆去做更远的航行!临别前,让我好好记住您那可亲可敬的脸庞!再见……

再见了,母校作文2

  渐渐地,五年的小学时光像水一样从指缝间溜走,我们马上要上中学了。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将会离开母校——这片亲切而又熟悉的土地。

  真的要走了吗?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校园里的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耳边传来一阵阵音乐,我似乎又回到了那次爱心义卖会上。一个个摊位排列在塑胶跑道上,摊主们兴奋地大声吆喝着。同学们散落在各个摊位,精心挑选着心仪的物品,买到了的当然欣喜若狂,没买到的也不生气,因为爱心才是最主要的。 时光倒流,我又来到了学校的国际民间艺术节,同学们为在场的苏格兰友人和师生们献上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舞蹈,京剧,球操等,都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最后,苏格兰友人随着欢快活泼的乐曲跳起了舞,大家为他们打着拍子,陶醉其中……

  我回过神来,自己仍然呆在最熟悉不过的教室里,坐在最熟悉不过的课桌旁,身旁是最熟悉不过的同学。我的心中生出一丝从未有过的庆幸:我还在这里,我没有走。

  再见了,母校,我会回来的。无论如何,我一定会来的,回来,再看看这里……

再见了,母校作文3

  美丽的校园就像一棵葱郁的大树,我们就像快乐的小鸟栖息其中-----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可是,雏鹰总要离开大树的怀抱,向着更高的天空展翅高飞。现在,我即将迎来小学毕业,就要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离开老师和同学们,踏上新的旅程,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想到这里,我感到兴奋不已,但却不禁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

  微微的风抚摸着我的脸庞,吹动作着我胸前的红领巾,让我想起了刚入队时的情景:校园里播放着《少先队队歌》的曲目,操场里排列着整整齐齐的队伍,那是那年新进的‘少先队员’。我笔直地站在那里,脸上带着微笑,向老师和同学们敬礼。老师走上前来,手里拿着一条鲜红的红领巾,郑重其事地戴在了我的胸前。我低下头去,凝视着胸前的领巾,它在那阵阵的微风中,自豪地飘扬着。我抬起头,挺起胸膛,同那红领巾一样,享受着那一刻的骄傲与自豪。现在,校园里依旧播放着那首曲目,这一回,与六年前的不一样,这一回,它是一首送行歌,送别我们这些老少先队员的离去;这是一首祝福的歌曲,祝我们新的学业旅途能够更加通畅;这是一份充满回忆的礼物,里面包裹着我们在母校时的美好时光。

  再见了,母校!

再见了,母校作文4

  那一片片茂密的丛林;那一样样坚固的器具;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转眼间,将在也看不见了。时光像箭一样穿过六年的日子,光阴似箭,事世如烟。让我们分手告别。

  六年前的时光,是多么短暂,快乐的日子,是多么那忘,成功的时候,是多么高兴。小草是我的伙伴;小树是我的朋友;我和母校中的一切共同属于一个家。六年的时光,有哭有笑,有喜有乐。我忘不了老师她们的谆谆教诲,从横、竖、撇、捺。从老师的口中,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我们开阔了眼见。我忘不了同学,他们让我去寻找光明。她们是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童年的脚步应在小路上小路上,笑语欢声留在云台中——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我们的友谊。播种着我们的梦想。在这美好的日子里,转眼间,我们就要分手了。是多么不舍啊!优美的声音,洒遍了校园中的一切,可爱的笑脸成了校园中的花朵,我们回首相望,母校中发生的快乐的事情,常常回旋与我记忆的长河中。

  六年的时光即瞬转速,那些母校可以见到的东西,将再也看不见了。

再见了,母校作文5

  时光如梭,再过不久,我就要跟我的母校说再见了,我真的好舍不得……

  来到别人以前站岗的地方,我便好像又回到了以前严肃地站在那儿,检查别人红领巾的时光;好似又回到了从前没带红领巾而脸红的时候;望着一个个小学生进入学校,我的脑海中便不由得浮现出了小时候一边和小伙伴们牵着手,一边蹦蹦跳跳的来到教室的情景。

  走进校门,我来到了不远处的一座雕像旁边,这座雕像上雕刻着两只海鸥,在海鸥下边还雕刻着三本不同颜色的书本,我猜想,这三本书一定是:语文,数学,英语。我想,这三本书的含义应该是让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圈都栽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使那座雕像更加美丽了。

  我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不知不觉地就走进了我的班级。我驻足在教室里,轻轻地抚摸着那熟悉的课桌;抬头仰望着那挂在墙上,至今依然那么鲜红而又干净的*,想起了当初升旗时,我和同学们严肃的神情;透过窗户,我隐隐约约的听见从大音乐教师里传来的优美的乐器声,便不由得想起从前在大音乐教师里吹奏管乐时,和同学们度过的美好时光……五年的"喜怒哀乐,像一只挥动着双翅的仙鹤,从远处翩翩飞来……

  啊!母校,我即将要和您告别,虽然我很舍不得,但是我还有伟大的梦想要实现,再见了,母校!

再见了,母校作文6

  今天,我就要毕业了,想想自己就要离开母校了,离开自己的师长,离开自己的学友,心中不免有些不舍。

  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六年了,六年的时光如潮水般散去,我站在校园的一角,最后一次欣赏我的母校,心里略感一丝忧伤,望着母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心中蓦地升起一种亲切感。回过头来,想想过去,啊!仿佛就是那弹指之间,以前的事如过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不敢奢求什么,只是希望我的母校能够教育出的人才。

  想一想,六年来,多少感人的故事,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热心帮助,都让我对母校十分眷恋,母校中的一切都让我充满了依恋,我不愿离开这里,因为这里有着我太多的美好回忆。想到这里我不禁落泪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从我脸颊流了下来,我透过那晶莹的泪珠环视周围,心里充满了依依不舍。

  我就要离开母校了,就要离开这个充满了我美好回忆的学校了,有什么可以留下呢?我在校园的操场上捡起了一片落叶,夹在我的毕业证中,我就这样走了,我就这样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母校,再见了!

  再见了,母校!

再见了,母校作文7

  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明明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可,在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却感到时间过太快了。在这六年里,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教诲过我的每位老师以及总是在我困难时帮助我的同学们。有时候,我总是在抱怨学校这个,抱怨那个,可却没有想到学校给予我的每一样东西。

  母校,是你给了我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装点了我的生活;是你告诉我如何做人,做一个优秀的人,一个诚实的人;是你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的目标变得远大,向这个目标奋斗……各位老师,你们像红烛,永远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自己年华,自己的经历;你们像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花朵,让他们健康成长,生活的无忧无虑;你们想院子里的铺路石,用自己的年华为我们每一个学生铺垫好道路,让我们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母校,以及各位老师,谢谢你们,谢谢你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如今我们毕业了,即将进入新的学习生涯,即将离开你们。或许我们有的时候很调皮,让你们很头疼,但是,相信我们,我们还是爱你们的,在离开之际,你们不知道,我们是多么的舍不得你们,不想离开你们,但是,我们不能辜负你们的心血,我们必须向新的学习生涯奋斗。相信我们,我们总有一天会回来,会回来看望你们。

  六年,听起来很长,可实际上,很短,我很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珍惜时光?为什么当初没有真正理解各位老师?为什么当初总是给你们添乱?为什么当初总是调皮捣蛋?后悔了,但是,来不及了。母校,各位恩师,再见。

再见了,母校作文8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小学的学习生活眨眼就过去了。今天,我即将毕业。在离开母校的时刻,我心中充满了留恋。回首起往事,感慨万千:如品一杯清茶;如吟一首小诗;如尝一枚青果……。

  忘不了,敬爱的老师!忘不了您那谆谆的教诲,忘不了您那亲切的目光。从认字学数到能写会算,您为我们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水。您像园丁,辛勤地用知识的甘霖浇灌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您像红烛,燃烧自己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您像导航星,时刻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您为我们辛苦操劳的身影不时地浮现于我的眼前;您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总是萦绕在我的耳畔。

  忘不了,亲爱的同学!忘不了我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忘不了我们之间那一段浓厚的友谊。在这六年中,我们度过了多么美好的岁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曾经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在*整的操场上尽情地玩耍。可是,六年时间眨眼过去,我们就要分手了,我的心中怎么能够*静呢?那一回,我身体不舒服,上课呕吐起来。是同学们向我伸出了友谊之手,你们有的给我捶背,有的给我擦洗,有的给我打水,放学后又把我送回家。当妈妈拿出大苹果招待你们的时候,你们只说声“谢谢”,就一溜烟跑了。啊,多好的同学啊!你们说,我们之间这种亲如手足的同窗情谊,我能忘记吗?

  忘不了,可爱的校园!忘不了您那充满活力的英姿。您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每天早晨,您含情脉脉地望着我们走进校园。当您看到我们一个个在操场上龙腾虎跃,锻炼出健壮的体魄时,您向我们露出迷人的微笑。更难忘的是,我们在您温暖的怀抱中得到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实用的才干、做人的道理。在您的怀抱中,培养出多少国家的有用人才。其中,有运动健将,有着名歌星,还有多少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您说,我能不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我能忍心离开吗?

  离别就在眼前,让我们铭记母校的一草一木,铭记老师的谆谆教诲,满载着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踏出母校的大门!

  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

再见了,母校作文9

  岁月匆匆,光阴似箭,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再见了,学校的一草一木……初中生活微笑着向我招手,虽然心里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得不离开培育了我六年的母校。在此,向您—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感谢您六年来把我从一个无知的顽童,培养成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文化﹑的少年;感谢您六年来孜孜不倦的教我识字﹑教我算术﹑教我写字母;更感谢您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而我就像一棵小树,吸收着知识的甘霖,沐浴着阳光雨露,在您的百般呵护下茁壮成长。一切的一切都渗透出您的心血和付出,我又怎能忘记您呢?

  记得有一次,您讲一道题,为了测试我们到底会不会,您出了两道题。我好不容易做完了第一道,回头一看,第二道还在虎视眈眈的看着我。这时,您走了过来,望我一脸迷茫,就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让我思考了一会。我急得快哭了,就是不会做,这时,您走了过来,望着我说:“是不是还不会做?”我强忍着眼泪,但又不好说自己不会,只好支支吾吾的回答:“会,会了。”老师一眼识破了我的谎言。说:“那你做吧,我刚好给你检查一下。”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啦啦的向下流。您便不耐其烦的给我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会了为止……而这只是小学六年中的一个缩影,您教育我的还有很多很多。再见了,绿草如茵的母校﹐再见了诲人不倦的老师,再见了天真烂漫的同学;再见了,我最亲爱的母校。

再见了,母校作文10

  五年级快要毕业了,我又激动又悲伤,因为陪着我五年的母校就快要离开了。

  星期五,我来到了学校,走进大门,沿着甬道,穿过松柏长青的花园,沿着长长的石桥,我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操场的地面由长方形的石板砌成的。老愧树,松柏……运动场上铺着一大片的草给这里带来了一些生机。操场上有几栋教学楼,在灿烂的阳光下,格外美丽。雪白的墙,仿佛给炎热的系统,带来了一丝凉爽。红色的瓦看上去像一片红海,绿色的的檐给人带来了一种惬意的感觉,长长的走廊颇有古典的味道。我漫步走在操场上,欣赏着花草,抚摸幼苗倾听着教室传来一阵阵读书声,啊!五年的喜怒哀乐,像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铃……“多么熟悉的铃声啊!学生们像开间后涌出欢乐的潮水,从教室涌出,涌向操场。

  看着操场上举行的长绳比赛,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了五年级秋季运动会,我代表我们班跳绳,我得了第一名,我看着金光闪闪的奖状,大家的很开心。有的跳着,有的蹦着,有的笑着,有的……

  母校我成长的摇篮!在您的怀抱,我度过五年甜蜜的岁月。我第一次迈进校门,还只是一个充满稚气的孩子。当我迈出校门,快向您挥手告别时,我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啊!母校,我即将远行,让我看看您,再看看您,再见了,我的母校,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再见了母校作文10篇

再见了母校作文1

  “母校”——这是最近我们常挂在口边的词。但是,这一刻我对“母校”这个词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就是像母亲一样哺育我们成长的地方。

  五年前,刚进校门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孩子,而今我已经长成了羽毛渐丰的翩翩少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但是,只有短暂的半个月时光,就要离开熟悉的母校了。

  漫步在校园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铺着红塑胶地板的操场和一个篮球场。在这一块土地上,勾起了我脑海深处的美好记忆。

  记得在五年级的运动会上,三至九年级的运动员们正在操场上做着准备活动,期待着比赛的开始。而我,也在这个队伍中,我要参加的是实心球投掷比赛。比赛成绩出来了,我得了第二名,而我的班级一如既往的得到了第一名。这次运动会将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参加体育比赛。

  穿过操场,是宏伟的教学楼。在这里,我发现了以前我们班级承包的卫生地,它依然是那样的一尘不染。记得,即使在冬天,我们都不顾寒冷,把手伸进冰冷刺骨的水里,用抹布一边又一边擦着这块地,我希望它们可以永远这样的干净!

  三楼的一个角落里,我们的教室就在这儿。虽然教室里没有电视,也没有先进的多媒体电脑,只有一排排的座位,而我们则在这里认真的读书学习,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四楼,是高科技的电脑房,也是我们的乐土。五年级的学习生活十分的紧张,我们吃完了午饭,就可以上四楼,写写作业,玩玩游戏,十分开心!

  放学了,我又一次地看见了校门口的海宝雕像。每天早上,它都在校门口热情的欢迎我们,现在它似乎也在向我们告别。我要珍惜这半个月的时光,和同学们一起为小学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再见了,母校。您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再见了母校作文2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成为回忆了。在即将离开母校的那刻,我们的心里有千千万万个舍不得,留下的只有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回忆往事,母校的点点滴滴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多少欢声笑语在这里洒过;多少汗水在这里流过;多少老师的辛勤话语在这里写下……忘不了您,美丽的校园!您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您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吹走了寒冷,带给我们温暖;您像我们心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这些幼小的秧苗……在这里,我们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学会分辨人间的是非美丑;在这里,我们形成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优良作风……美丽的校园啊,您让我们懂得了这么多,难道我会忘记您吗? 忘不了您,敬爱的老师!忘不了您的谆谆教诲,忘不了您那慈祥的面孔,更忘不了那一个鼓励的眼神……您为了让我们认清汉字,把它们那陌生的面容编成一首首娓娓动听的`儿歌,您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只有流下的一滴滴汗水才是您辛勤工作的见证。您是慈母,把满腔的爱无私地献给学生;您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您是园丁,用心血和智慧在祖国的花园里耕耘……您既*凡又伟大,把无知的我们带入知识的殿堂,难道我会忘记您吗?忘不了你们,亲爱的同学!难忘的林荫道上,我们曾并肩漫步;难忘的跑道上,我们曾一同奋力奔跑……这些美好的时光将会让我们永生难忘。

  可如今,马上就要毕业了,心中难道会*静吗?梦溪走别月满轮,花草林中玉已息。走别匆匆已无时,此山泪别月满梦?诗情来表达我的恋恋不舍吧!再见了,亲爱的母校!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再见了母校作文3

  学校操场东边那棵我们亲手栽种的小白杨在悄悄地长,校园的花坛里,傲霜的秋菊在争奇斗艳,金鱼池里同学们饲养的小金鱼还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可知道,我们这些小主人还有几个月就要离开它们?离开亲爱的母校?如果它们知道,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如此的留念与不舍?

  母校是最美丽的。虽然学校只是一所村小,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学校四周没有死气沉沉的水泥围墙,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夏天的课间,我们三五成群的,在树根底下逗昆虫、捡蚕壳、做游戏,浓密的枝叶遮住炎炎烈日,整个学校仿佛置身在天然的绿色空调中。学校的中间是一个大花坛,花坛的左边是我们的*台,*台的旁边是操场,每天我们都在那儿做操、锻炼。学校最南边,是同学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个金鱼池,里面的.金鱼有的是学校放养的,也有的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每逢下课,同学们都会在李主任的指引下,用专门的饲料或者面包屑等喂金鱼,看到金鱼浮出水面,争先恐后地吃食,我们往往会被逗得哈哈大笑,一切烦恼也都随风飘散了……

  母校不但“外美”,还很“内秀”。

  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校园里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瞧,每个教室的设计都可谓匠心独运,后墙上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的黑板报,内容丰富多彩,黑板左边是优秀作业展,黑板右边是手工园地,绘画、剪纸、手抄报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四周墙壁、门柱等地方还张贴了《弟子规》《三字经》、名人名言等,我们六年级选了《论语》等书中的名句,我们每天都可谓“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当我再一次站在校门口,看着潘校长那几个虬劲有力的大字: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再见了,亲爱的母校!我一定努力学习,为您争光!

再见了母校作文4

  伴着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校园中爽朗的欢笑声,五年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像高山流水那样,顺着两旁美丽的风景线,滑过每一块礁石,去感受它的光滑,它的粗糙,它的清凉与它的干燥。一节节课堂,一次次活动,一份份友情,在我的童年足迹上是这么深刻,是这样让我难忘。在匆匆忙忙和欢声笑语里,与我相伴了五年的老师、同学、母校,我是多么难忘那五年的美好时光啊,还有那永远也数不尽的欢笑。

  再见了,老师!是您用默默无闻的爱和心血塑造了我们,教导了我们,像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贾老师、徐老师、郑老师……倘若没有她们,我该少学多少知识呀!少懂得多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呀!她们在我的生命中是不可缺少的,他们那熟悉的面孔会永远烙在我的脑海中。敬爱的老师,当了您五年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阳光是这样照亮人生的,雨露是这样滋润树苗的。

  再见了,同学!五年来,我们吵过架,生过气,但我们仍然是一对对好朋友。在学习上,我们互帮互助。在遇到困难时,我们风雨同舟。在我难过时,来安慰我的人总是你。童年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欢声笑语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友情,播种着我们的梦想。我永远也忘不了五年来,我们最挚诚的真情,以及那些种在校园里永远长不大的记忆,那些留在岁月中永远忘不掉的纯真。

  再见了,母校!油田二小,您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成长的足迹印在校园中的每个角落,我们都生活在您的怀抱中。您也许忘了我,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您:忘不了粗壮的大柳树。忘不了池塘中嬉戏的小鱼儿。忘不了高大的教学楼。忘不了标准的篮球场。忘不了崭新的塑胶跑道。忘不了庄严地升旗台。忘不了多彩的文化墙。忘不了……我心灵中的纯真,将会在五年来——漫长而又短暂的欢乐岁月里生根发芽,成为一份抹不掉的思念。

  多少快乐,多少纯真,多少梦想!伴随着我度过了幸福难忘的时光!我知道,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但我会时时记着老师的教诲,朋友的鼓励,在母校的生活将会成为一段最美妙的记忆,一段流光溢彩的乐章。永远期待着我们能再次相聚,分别已久的心,能再次紧紧拥抱在一起,没有孤单,更没有遗憾!

  再见了,母校!

再见了母校作文5

  风景如画的校园、谆谆教诲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当我面对这些无时无刻不伴随我的事物即将消失,心中一种恋恋不舍的感情油然而生……

  在那高大茂盛的松树下,我们一起嬉戏,一起玩耍;那宽广的操场上,有多少同学们打打闹闹的欢快的背影;我永远都忘不了,那记载我们成长中每一个脚印的校园。

  六年的时间说短也短,说长也长,还记得刚上一年级时看见高年级同学,总觉得六年是一段很漫长的经历,但现在的我再回想过去,才发现原来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幼时的我总盼望能够早一点放假,飞向自由的天空。但现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不但没有让我厌烦,反而让我从中体会到很多同学们深厚的情谊。

  即将毕业,我再也不会听到同学们因为不合而吵架的声音,即使是班里*时默默无语的同学在这几天里和大家肩并肩,搂在一起,一边享受相聚的欢快,一边希望时间永远留在现在。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一辈子不可能呆在一个不变的环境里,但不可否认的是,分别虽然痛苦,但在这几天里,它的力量确实使同学们关系更融洽。

  我想除了亲人,同学、老师大概就是我们最亲的人了。六年来,哪里没有老师的足迹,同学们受伤后,老师在医务室里徘徊;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老师还经常熬夜去寻找对我们有利的资料。这并不是因为她是老师,而是我们师生之间一种感情。

  站在校门口,望着校园的一景一物,回想曾在这里发生的美丽故事,泪水淌过了我的脸颊,我怀念着六年来的生活,怀念着六年来的一切一切……

  最后,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再见了母校作文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小学的学习生活就要过去了。回首往事,六年的小学生活历历在目。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难分难舍!

  敬爱的母校,您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养成了文明守纪、勤奋进取的习惯。我们在您温暖的怀抱中获得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做人的道理……此时此刻,我们怎舍得离开哺育我们六年的母校呢?亲爱的老师,您是我们启蒙的向导。老师您还记得吗?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您曾为我操了多少心!有一次,我的乘法口诀背不过去。中午休息,您把我领到办公室,让我读乘法口诀,然后背给您听,自己却连饭都顾不上吃。六年来,我从一个无知、不懂事的小孩成长为一个懂事、讲文明的少先队员,这都要归功于敬爱的老师!

  还有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你们是我获得快乐的天使。我的好朋友,你还记得吗?那一次走路我差点被石头绊倒,是你一把从后面扶住我,接着把我背到教室。你一边轻轻地把药油涂在我的伤口上,一边关切地说:“不疼吧?要坚强哦!伤口弄好了以后,你夸我:“我以前没有你这么坚强,你很棒啊!”不知是药力,还是你的话起了作用,我竟觉得伤口一点也不痛了……

  千言万语说不清母校对我的恩德,千纸万书难表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们!再见了,敬爱的老师们!再见了,最最可爱的母校。

再见了母校作文7

  透过泪水,我再一次久久凝视着这一片我五年来深深挚爱着的土地,那朱红色的一砖一瓦和着教师们对于学生的关爱之情重重地烙印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中。那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情感,欢笑与泪水交织在一起,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就那样紧紧地、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从我不满30码的小脚丫迈进这座充满自然的馨香气息的校园里,就注定我将与这每一处我能看到的东西结下深厚的友谊。

  难忘我们的教室,那是我们五年来风风雨雨都毫不怀疑的港湾,那里是值得信赖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值得信赖的伙伴。这港湾见证了我们每一天细微的进步,记录了我们每一天闹出的趣事。每一个课间午休,都有许许多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在这里上演。踱步上前走近我的课桌,轻轻地坐下,像往常一样直起身子朝向黑板端端正正地坐着,回温着以前每一天、每一天与同学们的快乐。

  此时,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酸酸涩涩的情感。只不过现在,教室里别无他人,只有我一个人品味着独享的宁静。转过身望向后门的小窗口。我渴望从那里看到老师们的双眼,鹰隼般的双眼。可是,没有。

  难忘我们的操场,那是我们五年来魂绕梦牵的地方,那里是有趣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有趣的体育课。这地方经历了我们汗水的灌溉,感受着我们足底的敲打。迈步上前站在*时我们列队的地方,笔挺地站好,像往常一样直起身子背靠紫藤架端端正正地站着,体验着以前每一节、每一节与同学们的游戏。此时,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甜甜蜜蜜的情感。只不过现在,操场上别无他人,只有我一个人体验着独享的快乐。抬起头望向四楼办公室的窗口。我渴望从那里看到老师们的双眼,鹰隼般的双眼。可是,没有。

  我坐在阴凉的紫藤架下,回忆着以前一年级的我们,是一首稚嫩可爱的儿歌;二年级的我们,是一曲懵懵懂懂的诗歌;三年级的我们,是一支崭露头角的欢歌;四年级的我们,是一阙悠长婉转的赞歌;五年级的我们,是一赋无法割舍的离歌,而现在,这样一首经历了风风雨雨、笑笑泪泪的美丽的歌,将要渐渐的、渐渐的隐去在母校这份充满回忆的乐谱里了。

再见了母校作文8

  再见了,母校作者汪悦悦六年级岁月匆匆,花开花落。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学生活即将过去了。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有些依依不舍。回首往事,六年的生活历历在目。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熟悉。忘不了我们敬爱的老师,你们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培育着我们这些未来之花。从aoe到一横一竖,你们手把着手地给我们耐心地教读,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你们的汗水。记得我第一天走进教室,一年级的老师对我们说,一笔好字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第二张脸。那时候,幼小的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慢慢长大,我就理解了老师的意思。老师是希望我们从小就做一个有自尊的人呀。啊!敬爱的老师,你们对我们永远是既亲切又严肃,既谦逊又渊博,既*凡又伟大。你们对我们有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恩情!忘不了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六年来,我们生活在学校的这个大家庭里,一起欢笑,一起忧伤,留下了多少难忘的回忆啊!有好几次,因为我的考试成绩下降,我一个人苦恼不已。

  就在我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的班干部及时伸出援手,把我从痛苦的边缘拉了回来。我的好朋友们也来到我的身边,一起帮助我,这样的事情简直不胜枚举。啊!亲爱的同学,我们永远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的红领巾,永远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忘不了那熟悉的校园。每天清晨,你用母亲般的微笑迎接我们,你默默无闻地见证着我们成长的足迹。您的怀抱里,洒满了我们的欢笑和泪水。尤其是每年的六一,我们在校园里载歌载舞,欢度我们盼望已久的美好时刻,您在一旁为我们悄悄地祝福。

  啊!亲爱的母校,您永远是那样的旖旎迷人,那样的和蔼可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忘不了你,我们共同的母亲!光阴流逝,如今我们即将告别我们的童年,踏入新的旅程。再见了,难忘的的母校,再见了,敬爱的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同学。让我们用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生活,长大了,做一个有用的人,回报我们的老师,回报我们的社会。

再见了母校作文9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世间为什么总有这么多的离别呀!毕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即将与我们相处二年的同学分开,心里不由得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我的第二个家——教室也即将与我分别了,千种情思涌上了我的心头。看!那刷得洁白的墙壁,是我们班的“大力士”牺牲了自己玩的时间埋头在那儿拼命,使劲地擦掉污垢后才实现的。看!后面的黑板报,那是我们的老师精心布置的“杰作”。黑板报旁有33朵小花,那代表这我们。看!图书角里的书,这些都是我们把自己最喜爱,觉得最好看的书献出来与大家共享。

  抚摸着教室里的墙壁,欣赏着教室的布置,翻阅着图书角的书本,两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我扫视着教室,突然间对教室里的每个小角落产生了留念之情,好想再看看,再闻闻,再摸摸。

  教室里靠走廊的橱柜每周一都要与我来一次亲密接触——帮它擦“脸”。一看见它,我就想起上次我与两位好朋友在这上面剪花边,剪照片,帮助去开会的班主任做值周小报。我天生就是个小艺术家,看着一个个字,一张张照片从我手中诞生,心中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想起来,心里总会情不自禁地乐起来。

  我舍不得离开同学,舍不得离开老师,舍不得离开……

再见了母校作文10

  六年的小学生活将过去了,我们将要离开亲爱的母校,感情的潮水在我心中激动流荡,我怎能不眷恋?怎能舍得离开哺育我成长的母校?

  正在人生起步的母校上完最后一堂课,老师都来欢送我们。望着老师们那慈祥的笑脸,望着师生集合时的大操场,我禁不住热泪盈眶,轻轻的默念着:“别了,亲爱的母校!再见了,敬爱的老师!”顿时,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眼前的一切都模糊了,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愉快的“六一”儿童节!

  那天,天是那么的蔚蓝,空气是那么的清新,阳光是那么灿烂,我穿着节日的盛装,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宽阔的操场上,全校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在一片“咚咚”的队鼓声中,我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它是那么的红艳,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把我的心融化了。我想:今天,我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捧熠熠闪光的奖状向老师报喜;明天,我将会是21世纪的栋梁。

  想着想着,我走进操场边的花坛,花坛里有我们亲手栽的花呀!红的、黄的、粉的……它们仰着笑脸,望着我们,好像在说:“再见了,可爱的小园丁,如果有机会,你们一定要来看看我们呀!”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老师——百花园里辛勤耕耘的园丁!黑板前,粉笔染白了他们的鬓发;本子上,红勾注着他们的多少心血!

  回顾六年中件件往事,面临着依依惜别之情,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再一次发自肺腑的呼唤:“别了,亲爱的母校!再见了,敬爱的老师!朋友们,再见!”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再见了老师作文10篇

再见了老师作文1

  小学的六年很快就结束了,校园中的每一个老师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付出的一切,千言万语都不能表达。

  在我有难题不会解的时候,是数学老师开导我;在我遇到挫折是,是班主任老师用和蔼的语气鼓励我,让我奋发图强,勇敢地面对挑战。但是,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语文老师——俞老师。

  还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总是字写不好,歪歪扭扭,每一笔每一画都写的很难看。有一天,我们在做练习,俞老师在我们周围看我们写作业。走到我的座位边,俞老师停下了,对我的作业注视了很久。过了几分钟,她弯下腰,亲切地对我说:“你看,这个“荡”字,是上下结构的,可是被你写成了左右结构。”我点点头,接着老师握住我的手,一笔一画把着我的手写。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在写字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个画面,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好每一个字。每一个字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我们自己国家的汉字,也代表着老师对我的关心以及对我好好写字的期待,我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认真写好每一个字。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的写字水*大大提高了。

  现在我即将离开母校,我想对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说:“老师,你们辛苦了,在我的的成长中,你们给了我数不清的教导和关爱。你们是伟大的,你们的教诲我一定牢记在心。”

  再见了,老师,你们所给的爱与指导我会永远记住。有了你们的嘱咐,我的人生会更加灿烂,更加成功。我一定好好学习,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你们的感谢与崇敬。

再见了老师作文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就宣告了完结。在如梦如烟的往事中,我的脑海中总闪现出我敬爱的徐老师的背影。

  小时候的我,做什么事都没有恒心,老师让我天天写日记,我刚开始还有兴趣,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很快,我没有恒心的老毛病又犯了,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出来的日记不是今天玩得很开心,就是今天吃了什么好东西,总是千篇一律,像记流水账一样。

  而您教导我说:写日记就是要写自己*常经历的事,只要抓住了一个主要的情节具体写,你就能像作家一样,写的非常好。

  从那以后,每当我写日记时,我总会想到这句话。慢慢地我的日记不在是流水账了,它有了鲜活的内容:我们一起去春游的情景;大家在一起包粽子的高兴快乐的氛围;全班同学跳舞的场景

  许多人都只会看见鲜花的美丽,却看不见是谁在默默的培育它;许多人都只会看见领奖台上那个满面春风的人,却看不见是谁几年如一日在教导他(她)的那个人。

  老师,是您用教鞭挥汗水,粉笔写春秋,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学生只能含泪对您说:再见了,老师!

再见了老师作文3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在我们通往智慧这条路时少不了老师,少不了同学,少不了离别……可是时间总是残酷的,一眨眼将把我生命中美好的记忆,美好的东西全部带走。再见了,老师;再见了,母校!

  有人说老师是我们的根,让我们长成参天大树;老师是我们的指路灯,让我们走向成功;老师是我们的知己,让我们快乐的成长……

  再过几天,我将离开陪伴了我四年的老师,。四年美好的记忆,怎能说散就散?四年的喜怒哀乐也有苦也有甜,但是却给我一种美的感动。从什么都不懂的我到现在,老师都把点点滴滴的事情看在眼里,那些*凡的事情,见证了我的成长。拍毕业照的时候,其实我就已经知道离毕业没多长时间了。六一的时候,当我们过着最后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时,有一些激动,也有一些失落,这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令我难以释怀。最后我和老师合唱了一首歌。也许这就是老师想对我说的话吧“长大以后,我只能奔跑,我多害怕黑暗中跌倒……”到现在仍在我耳边回响。

  如今……

  也许再一转眼,我就要离开了我的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离开陪伴我童年的老师,离开了这个学校的一草一木。可是我想说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心中都有着对方。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了我们的感情。六、一班人散心不散。希望到了最后,我们不要太伤心,把彼此的留恋都藏在心中,快乐的度过小学生涯的最后一天。

  虽然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是我要感谢“学习”。正是因为它,我遇到了我的老师遇到了我亲爱的同学们,因为有他们的陪伴,让我快乐,他们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别了,同学们;别了,亲爱的老师!

再见了老师作文4

  老师,六年的小学时光很快就结束了。我相信,以后,我会永远记住您对我们付出的心血,我也会永远感恩您对我们付出的心血。回忆过去,总有那么几个瞬间值得让我记住……

  还记得那是夏天的一个下午,太阳仍然不遗余力的发挥着它的威力,可是,阵阵的清风吹走了教室里的燥热,为我们带来了清凉。您留完了作业,我跑上讲台,抬头望着您,用我最可爱的声音说:“老师,我还可以像昨天一样抄二默二吗?”您高兴的低下头,笑意从那美丽的脸上绽放开来,绽放的时候是那么让人感到温暖。此时,外面的阳光似乎变柔了,风景似乎变美了,所有人都好像对我笑一样,我的内心一下子温暖了,开心了。您用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轻轻的,充满了您对我的爱,您用温柔的声音对我说:“好,好,真是个好孩子!”您不知道,此后,我对多少人炫耀过您那充满爱的手抚摸我时愉快的感觉,我多么希望您每天都能摸摸我呀!虽然我有时上课听讲不够认真,也请您原谅我,我以后会努力改变的。

  不过,也许还有一个瞬间会让我 记一辈子的:

  那时我还小,因为我没好好站队,您认真的,并大声的批评了我。我很伤心,当时也有许多人在笑我,天气好像也变得阴沉了,太阳也躲起来了,在云彩后面偷偷的笑。

  我呢!当时我心里别提有多生气了,心想:老师就很了不起吗?我不就是没站好队嘛,用得着这么凶吗?讨厌!气愤的我当时都不想多看您一眼。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嘀咕着,讨厌的老师、学校,长大后我也不会再来的!心里的愤懑让我显现出一脸不懈和傲慢的神情。下午上课时,我心里余气未消,但随着您面带微笑的看着每一位同学,用那温柔亲切的声音讲解课文,偶尔会有干涩和沙哑。我突然感觉有隐隐惭愧,而且在您用温柔带笑的眼神看向我时,我想起曾经您带病为我们讲课,并且还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为我们讲课,默默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付出您的心血。想到这些,您的眼神像一道温暖的阳光,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块,变成一股暖流温暖着我的心。我想到上午的想法感到愧疚,恨不得扇自己一个耳光。您不仅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好老师,还是一个让人敬佩的老师!

  老师,那充满爱的回忆在我的大脑深处回荡,使我无法忘记。我多希望能和您相处的时间再过慢些,再多些。然而小学时光还是不多了,在和您说再见时,您的爱会永远伴随着我。

再见了老师作文5

  老师,您眉头上的皱纹深了;老师,您飘逸般的柔发白了;老师,您光滑似锦的手粗糙了;老师,您从一个端庄坚毅的学者,变得面容沧桑了。老师,您讲的每一节课,都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不一而足。总让我们深思、陶醉。老师,我爱您!

  六年时光匆匆而过,便如一日转瞬即逝。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下。我们已经从才疏学浅踏上了出口成章。这些都归为老师的功劳。

  六年里,教过我的老师很多。在我的脑海中,却印下了一个人,就是班主任张老师。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张老师的那双明亮的眼中,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张老师的眼神中,仿佛能看透一切。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总让你有勇气去干好一切。看到你的那双眼睛,感觉好有安全感。那一双明亮的眸子,像两颗星星,像两颗珍珠,像融入玉杯甘露中的两片花瓣。

  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要求严格。但在课下,又像我们的好伙伴。我们的喜、怒、哀、乐仿佛刻在老师脸上,老师都能猜出来。我们在老师面前就像一张白纸,什么也瞒不过。

  老师把一生的精力都给了学生,把所有的文化都无私的传播给学生。用爱弥补了残缺,弥补了我们心灵深处的伤疤;用语言安慰了我们失败时的那一声哭泣;用微笑肯定了我们成功前的动力。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

  老师用生命点燃了灯芯,当老师耗尽最后一滴油的灯芯时,只剩下最后那微弱的光和热的时刻。那时,也是我们与老师您分别的时刻。

  老师,谢谢您,是您用生命哺育了我们这一批批苗。您是阳光,我们是花,因为有了您的呵护,因为沐浴在您的光辉下,我们才会如此卓越。直到走到毕业的尽头,我才明白:花儿是受阳光滋润才鲜艳的,水滴是靠大海的呵护才汇集的。老师,我对您的爱,对您的赞美已经无法再用语言表达了。

  老师,祝您桃李满天下。

再见了老师作文6

  告别童年,告别幼稚,告别天真,告别我们最初的梦!6年的小学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这6年中,有无尽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美好的梦想、真诚的友谊。这些,将伴我永远,永远。

  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您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您慈祥的笑容,我深感温馨。您教会我做人,您给予我知识。感谢您,您让我读懂了师爱的永恒!

  6年了,校园的青榕依旧,而那童真的心已不复存在,它在慢慢成熟。即将离开老师,我的心繁杂不堪。回首,一年级时父母还未来接我,我在校门外眼泪涟涟,是老师牵起我的手,拥我入怀,陪着我到夕阳含山,直至我投入父母的怀抱。再回首,辩论会上的我紧张失措、结结巴巴,是老师投来鼓励的目光,伴着我定心镇静、对答如流。又回首,诗歌朗诵指导时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调,运动会上老师胜利兴奋的笑容,课堂进行时老师严谨的教风……桩桩件件、历历在目,草木含情、风云依旧!

  我是那只刚展翅的雏鹰,那份对成长的渴望,那份对天空的依恋,让我有了飞翔的冲动。六年来,雏鹰曾有折断双翅跃落林间的伤痛,曾有云雾缭绕不知方向的忧愁,曾有断枝纠缠追求独立的烦恼,但在老师的抚慰关怀下,雏鹰总是以快乐为终。轻拭眼泪,雏鹰又一次飞上蓝天!老师,您的爱就像大海里的水,宽广、深沉,容纳着我的悲喜;您的爱就像丝丝细雨,轻柔、细腻,滋润着我的心田;您的爱就像清风,温和、淡雅,饱含着脉脉深情。如今,您的雏鹰羽翼渐丰,将目标定在更高更远的天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见了,老师,让我们挥挥手,静静地分别于此刻。

再见了老师作文7

  再见了,老师

  再见了,老师!今天,我就要离开现在的学校去精英班上课了,我会时时刻刻想念您和那些可爱的同学们的。

  再见了,老师!我会想念您为我们批改作业的情景。您每天都到很晚很晚才回家,那是因为您还没有批改完我们的作业。您一本一本认认真真的翻,一丝不苟地改。我看见您趴在灯下面,眼睛里书面离得很近,可能是因为灯光太暗看不清的缘故吧。您从不马虎,无论是批改好学生的作业还是坏学生的作业,无论是批改写字好的作业还是写字不好的作业,你都是认真的对待,就这一点,我一定不会忘记您。

  再见了,老师!我会怀念您上课讲课的时候。您在的上课时候,总是和蔼可亲,好似我们的亲人一样,让我们喜欢上英语,不厌恶英语。您在课堂上并不是那么的苛刻,而是十分的幽默,让人喜欢,常常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同学们也十分的可爱,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扮演课本剧,有的同学说英语笑话,有的同学讲故事……都活泼可爱的!我一定不会忘记的!

  再见了,老师!我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关心的!那是我们第一次换学校的时候。那天下午,爸爸还把我送到了原来的学校,我们都忘记了这件事。我找了半天,没找着。就想了起来。我立马跑了起来,跑向那里去。当我到班里的时候,头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正往下面流。您看见了,把刚买的纸巾撕开给我递了一张,当时,我的心中有一股热流正在流动,我的心目中只剩下“感激”二字了……这件事,让我刻骨铭心,当我想起这件事就会想起您的,老师!

  ……

  再见了,老师,我永远会记住您的——朱蓓蓓。

再见了老师作文8

  马老师,再见!纪中三鑫凯茵小学四(二)班何鹏飞与我朝夕相处一个月的实习生马老师就要走了,想到这儿,我的眼眶都快红了!也就在此时,我与马老师之间那种浓厚的师生感情都爆发了!为此,我写下了一首诗:献给敬爱的马老师马老师,你悄悄地走了,正如你悄悄地来了。校园的小灯,照耀着你远去的身影。今日的不舍和往日的欢乐,一时之间都凝聚在了这里。当看到你那熟悉的身影慢慢地离开了校园,我真想高声呼喊:马老师,再见!师生之情,使我不忍割下与你在一起的欢乐!感情与离别,到底谁对谁错!马老师,假如你毕业了一定要到我们的学校来探望我们:马老师,再见!

再见了老师作文9

  我拿起笔,坐在考场黑,、看着“再见了,老师”这个题目,心里顿时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啊!六年了,有多少话多少事想向您倾吐。老师,您还记得吗?我入学那一天。是您面带笑容地把我迎进了校门;又是您,把我搂在怀里,告诉我要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那时的我感到是多么的幸福呀!课堂上,您给我们讲英雄的故事,教育我们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进;您教给我们各种学习方法,引导我们去掌握丰富的知识。

  操场中,您似乎又年轻了许多,和我们一起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您那慈祥的面孔,和蔼的笑容,焕发的精神,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灯下,您总是伏案工作到深夜,那作业本中的个个红勾,那备课本中的字字句句,使您增添了白发,眼中又多了红丝……

  老师,您还记得吗?一次为迎接市上的航模比赛,学校要成立“航模小组”,招标的启事已贴出,这多么诱人呀!我这个“小科迷”早就耐不住了,可当时面临期中考试,您会答应我参加吗?我犹豫不决,要知您是不允许学习有一点马虎的,对我这个中队长更为严格。

  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您知道后,没有阻拦我,反而鼓励我说:“去参加吧!多学点科学知识,将来为‘四化’多做点贡献。”就是您的这句话,给了我争取成功的力量。在市航模比赛中,我荣获二等奖,期中的语文数学考试均在95分以上。花朵要歌唱太阳,小草要歌唱春风,而我要歌唱您—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6个春秋过去了,如今我将要离开您,依恋之情难以抑制。……

  虽然我们要分别,可您慈祥的面孔,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上!再见了,我最最敬爱的老师!

再见了老师作文10

  也许,明天,您将与我们挥手告别,去展望您的未来,放飞您的梦想,我们一定会在心中为你默默祝福,永远铭记你!时光的影碟在倒带,您那温柔的身影依然浮现在我脑海。

  你那乌黑发亮的秀发总是扎成个马尾辫,显得格外阳光,格外亲切。一双娇小可人的眼睛,老是眯成一条弧线,闪着和蔼的光,好比那悠悠的太湖水,恬雅澄澈。你那红润的樱桃小嘴常常吐出柔美的声音,像那野百灵一般悦耳动听。

  你的背影让我们难以忘怀,可你那谆谆教诲更是让我没齿难忘。

  “你这样做对吗?!啊?”沈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育着我。一向调皮捣蛋的我又一次惹祸上身,又一次被沈老师问罪,又一次痛哭流涕。灰色的衣袖口被我擦了又擦,早已经是湿嗒嗒的了。当我回到位置时,一张雪白的纸巾递到了我面前,此时的我不再抽噎,可泪水依旧在我眼眶里打转。我缓缓得抬起头,夏老师爱抚的看着我,泪水更是夺眶而出。擦过泪水,我把纸巾小心翼翼的叠起来,放进了口袋。

  徘徊在记忆之河,一幕幕往事又浮现在我脑海。

  骄阳似火,我们勇敢的冲入“勇敢者之跳”,挑战极限的力量!突然,张健一个不小心,摔下了“翻山越岭”,顿时,从他额头涌出的鲜血吞噬了我们的视线。

  “怎么样,没事吧?”夏老师焦急地问,窈窕的柳叶眉也紧锁起来。洁白的纸巾,又一次带着关心出现了。“给”甜甜的声音似乎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力量,他,似乎忘记了疼痛,拍去了尘土,笑了起来。

  而现在的我,想着想着,泪水开始决堤。金色的回忆像条没有尽头的河,在我心底滑过。夏老师,我对你的千言万语,也不过一句话:您,能留下来吗?是您的洁白纸巾中的关爱使我们充满前进的勇气;是你温柔的话语中的鼓励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是你孩子般的目光让我们充满了活力。假如上帝能让时间倒流,我一定会好好珍惜一分一秒,并对您说:夏老师,希望您能教我们一万年!

  ——缪宇煊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3篇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首相所说的“*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侦察、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刚强、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重点语句、图片、音乐。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补充抗美援朝资料,指导书写“噩”。

  二、质疑,理解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和谁是亲人?

  2、生活中我们把什么样的人称作是自己的亲人?再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3、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是亲人。可以画出有关语句,标出重点词语。

  4、咱们先来看看志愿军和大娘之间为什么称为亲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大娘”部分

  重点句一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

  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学生谈感受。

  指导朗读:什么是“雪中送炭”?本课指什么?那是怎样的三天三夜?

  小结:读书时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揣摩,是理解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重点句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学生谈感受。

  要更好的理解这段文字,你觉得应该抓住那个重点词语呢?为什么?带着感受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重点句三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总结学法:在学习这一自然段史,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

  “小金花”“大嫂”部分

  大嫂,小金花和志愿军之间为什么也称作亲人呢?采用咱们学习大娘部分的方法,结合你刚才画出的句子,尝试解决。

  总结:通过读这三部分,我们知道朝鲜人民与志愿军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却用鲜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

  5、梳理写作方法:课文前三自然段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那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作者又是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表达清楚的呢?这三个自然段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6、文中有没有写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付出呢?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7、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刚才我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事,讲上三天三夜也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何时再相见。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更不舍得离开。

  但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满含热泪地呼唤——(第一遍)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渐渐远去,消失在铁路的尽头,但那声音依旧在天空回荡——(第二遍)

  三、课后作业

  1、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身份,把他们想对志愿军说的话写下来。可以仿照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3篇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1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时,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上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用常态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具体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封锁、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这份伟大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无比真挚与坚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

  五、媒体设计思想:

  信息技术手段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显示出了它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再见了,亲人》一课一直是小学语文高年级中的经典课文,被无数的优秀教师以自己不同的诠释演绎过无数次。对于这样一篇已经被成功演绎过了的老经典,还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重新设计吗?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模糊而空白的。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此外,要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也需要给他们创设一个离别的氛围和环境。

  以前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了解背景一般采用课下学生自由搜集资料,课上互相交流,教师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弊端是,学生了解的途径比较单一,课上交流时受年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往往效率较低,费时耗力。同时,作为信息时代的孩子,他们接触的"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单凭教师的语言引导和简单的图片展示等等手段,已很难激发他们的热情。此时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就显得不可或缺。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背景资料以录像、图片、文字等不同的方式重组后呈现给学生们,同时还可以一并纳入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的练习等内容,在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大课堂的容量,本课媒体的使用在达到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两点实效的基础上,还原给学生们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文的题目“再见了,亲人”,是整篇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的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的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伊始,请学生先谈一谈对“亲人”这个词语的理解,初步理解普通意义上“亲人”的含义,为深入领悟本课中“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带着这种初步的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的情感经验,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题,体会突出重点字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为后面情感升华后真情的诵读打基础

  (二)了解主要内容,介绍写作背景。

  学习一篇课文,要想深入理解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写作背景的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简单概括的主要内容后,结合理解“志愿军”这一特殊名称,插入了对的背景的介绍。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空白。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在上课伊始,他们甚至分不清*和志愿军的区别。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我们运用一段录像资料(播放第一段录像),给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的道理,并且在学习中真地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向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第二层境界——读出问题。请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拿不准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恰当的处理和评价。在教学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问题:*人民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还称为亲人?我立即抓住了这个突破口,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寻找答案。这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充分发言,谈出自己的感悟。

  (四)交流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当时的教学录像(播放录像:与大娘话别的一段朗读录像)在这一个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出示,补充了描写的空白:战士与大娘相拥而泣,那份依依不舍通过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立即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恳求饱含深情。他们此时的感动溢于言表,接下来画面的感染和音乐的烘托,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依依不舍的离别情境,使得最后那个女孩的朗诵充满激情,感动了每一个人。这种激情的涌动和真情的迸发是以往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而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自己多媒体化的优势将画面和音乐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才使课堂上学生的朗诵激情荡漾,极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五)情感升华,激情诵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再现了离别时的真实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也请大家一起回到半个世纪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两国人们那依依不舍的深情。(播放第三段录像)这段录像资料再一次填补了描写的空白——场面的描写。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这样动人场面的感染下的表现。(播放录像: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都知道,朗读课文时,齐读容易限制学生个性的展示,因为要顾及其他同学,所以语气语速的把握都受到限制,很难读出感情。可是我们看到,在刚才的齐读中,学生的感情表达非但没有受到限制,还更加的淋漓尽致,这说明此时的学生在情感上已经产生了共鸣,他们的诵读是情感交融后的合鸣,既真挚又感人。教学的重点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六)补充资料,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这节课上,除了很好的帮助我们突破了教学重点之外,在解决教学难点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课文中更多地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就难免会困惑及片面。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单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体会,很难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因此我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份战后的统计资料,为了使这份统计的资料生动并有说服力,我再一次选用了视频的方式。让我们也来一起看看这份触目惊心的数字吧。(播放第二段录像)我相信这一串英雄的数字,这一串英雄的名字,也一定触动了大家,那么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看当时课上的情景(播放课堂录像录像)我想不用我再说明什么,孩子们的朗读证明了一切,信息技术手段不但使教师突破了难点问题,而且使学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学重点,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高潮。

  七、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时间研究之前,我校已经在不断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在这一课题的引领下,确立了我们学校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进行了几次整合课的实践。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阅读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在确定实验内容时,要选择适合整合的,才能使我们的实践研究有成效。那么,什么样的才适合进行整合呢?通过与同事们的研究讨论,我自己在心里有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标准——写景以及说明性的更加适合整合。可是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又认识到,如果只把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应用,那么信息技术手段的众多优势在语文学科中岂不是无用武之地?我认为,拥有众多优势的信息技术手段应该在语文学科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在本次教学研究中,我选择了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来进行尝试。

  教学实践表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和它的多媒体化的特点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提供了足够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展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朝鲜人民之所以为志愿军战士不惜牺牲生命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为他们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提供了有利的情感线索。此外,离别时刻的画面,深沉压抑的音乐背景等媒体的运用,很好地为学生们创设了离别的模拟情境,对于烘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达到普通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

  这次教学尝试,改变了我保守的教学观念,那就是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有着广阔的空间。我们的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还处在初始的阶段,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给我们注入了极大的研究活力,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完善,力求找到一条完美的途径。

  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没有哪一节课能称得上是完美的教学。同样,我的这节课还存在着值得探讨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力求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有实效。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再见了亲人作文3篇

再见了亲人作文1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志愿军们!孩子,不要伤心了!八年来,你们为了帮我们打退“联合国军”,牺牲了多少朋友,多少兄弟!还记得“五次战役”时吗?在供应困难的那三天里,我清楚地记得,你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再见了,亲人!你们三天没吃东西了,却仍然坚守在阵地上。我为你们送些吃的,是理所当然的。也不要为我的小孙孙难过了。

  为了我们,你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再说,虽然我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但是,我还有你们这些异国亲人呀!我会时时刻刻都惦记着你们,想念着你们,把你们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永远铭记在心!王叔叔,不要难过了!如果你太难过,太自责,我妈妈在天之灵也不会开心的!看,那些有妈妈的孩子多幸福呀!我虽然失去了妈妈,但是,你也是我的亲人呀!我妈妈为了救你,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我还活着呀!现在,我一点儿也不后悔当年妈妈为了救你而做出的决定,因为,我还有一位亲人!王叔叔,这是我的照片,送给你。

  你回去后,把这张照片放在你的房间里,这样,我们就能天天见面了,好吗?同志们,不要哭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吗?瞧,我架着双拐走路不是很灵活吗?为你们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比起你们为我们而牺牲自己,这算不了什么!你们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而忍受缺衣少食的痛苦时,我能袖手旁观吗?我一直把你们当作我的亲人,为自己的亲人而做出牺牲,是永不后悔的!时间呀!永远凝固在这一刻吧!让我们再看一眼*志愿军们,让我们多陪陪自己的亲人吧!

再见了亲人作文2

  再见了,亲人!志愿军叔叔回去吧!你们马上就可以回到离别已久的故乡。为什么要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们这些志愿军叔叔忘记?不,永远不会。八年来,你为我们击退了多少敌人。

  记得有一天,*安南道成川郡十里风雪,气温降低零下2摄氏度以下。崔莹在栋邵河上滑冰,不慎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刚刚训练回来的罗胜教。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纵身跳进冰洞,在刺骨的冰雪中,罗胜教一连两次沉入水里,摸到崔莹,机场用力把她拖出水面,但因四周冰层太薄,无法爬上去。罗胜教,第三次下水摸到崔莹,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崔莹得救了,可罗胜教在也没有出来。

  侦探兵老王为了获取敌人的情报,偷偷溜进他们的军营里,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险些丧命。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志愿军叔叔。

  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志愿军叔叔,让他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作文3

  再见了,亲人!志愿军叔叔回去吧!你们马上就可以回到离别已久的故乡。为什么要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们这些志愿军叔叔忘记?不,永远不会。八年来,你为我们击退了多少敌人。

  记得有一天,*安南道成川郡十里风雪,气温降低零下2摄氏度以下。崔莹在栋邵河上滑冰,不慎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刚刚训练回来的罗胜教。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纵身跳进冰洞,在刺骨的`冰雪中,罗胜教一连两次沉入水里,摸到崔莹,机场用力把她拖出水面,但因四周冰层太薄,无法爬上去。罗胜教,第三次下水摸到崔莹,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崔莹得救了,可罗胜教在也没有出来。

  侦探兵老王为了获取敌人的情报,偷偷溜进他们的军营里,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险些丧命。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志愿军叔叔。

  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志愿军叔叔,让他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扩展10)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菁选3篇)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1

  前两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披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里面的大娘为了让志愿军吃好穿好不辞劳苦,真是一位善良的大娘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真是万里挑一,更不用说我了。在家里就是一个“小皇帝”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天天发号施令、自享自乐,想让我做点事简直痴心妄想。而这为大娘却能不顾自己,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更何况她还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呢。我羞愧得满脸通红,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向大娘看齐。否则在以后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我的立足之地。

  还有,大娘在敌机来的时候仍旧临危不乱,他丢下自己的小孙孙竟然先把在她家修养的伤员背进了防空洞。我一下被大娘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震撼了。如果换成胆小如鼠的我在这种危在旦夕的时刻早就吓得魂飞破散了。抱着小孙孙早就逃到十万八千里远去了。更没有什么闲工夫去管那个跟我素不相干的伤员了。但这位大娘却能办到。我很惊讶: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 再鼓励着大娘这么做呢?虽然我现在搞不明白,但是我知道大娘有着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读完这篇课文我觉得我跟这位朝鲜大娘比起来是那么渺小,看来我还要好好改进呀!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2

  《再见了,亲人》讲述了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以及在离别的时表现出来依依不舍的深情,深深的感动了我。

  文中讲了朝鲜人民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为他们失去了双腿,甚至为了志愿军而牺牲了……我们都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还给了志愿军慈母般的温暖。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亲情。

  其中,让我最受感动的是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而牺牲这一段。这段使我感受到了小金花是那么的坚强,自己的妈妈牺牲了,他却能忍住心中的悲痛;可是和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落下了眼泪。这说明了:小金花把志愿军叔叔看最比自己亲人还要亲的人。在分别时,她流下了依依不舍的眼泪。

  这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小的时候,每次回老家,都玩得很高兴,当我要回去时,奶奶总是依依不舍的一直送到村南头,还不停地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骑车慢点。每次都对我们说再见。最后,目送着我们走老远,直到看不见才回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啊!

  《再见了,亲人》教会我依依惜别时的深情,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3

  学习了着名作家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我被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的情谊感动了。

  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疏菜,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挖野菜,(.)结果失去了双腿,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为了救侦查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小金花妈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小金花刚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大娘帮志愿军缝补衣服,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她对志愿军慈母般的爱震撼了我的心。

  此时,在长长的站台上,挤满了送别志愿军的朝鲜人民,他们眼含热泪,依依惜别。人们多么希望列车慢点开,让他们再看一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志愿军。而车上的志愿军也痛哭流涕,也希望列车慢点开,让他们再看一眼亲人般的朝鲜人民。读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深深地体会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这是志愿军的心声,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及他们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牢不可破的……

  作家魏巍在每段的开头都用了祈使句,在每段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无论在感情的抒发还是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 句。这种写作方法是我今后的写作中学习并运用的。

推荐访问:反思 亲人 再见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 《再见了 亲人》教学反思1 《再见了 亲人》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