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供大家参考。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 ②无论魏晋( ) ③寻向所志(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3:渔人遇桃源,“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你认为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邀“邀请②更不用说③原先

  小题1:(1)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小题1: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学生应注意“要”通假字现象;“无论”的古今异义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这里注意“妻子、绝境、间隔、延”等词语要做重点理解。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渔人进出桃源”内容,和虚构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来表达一种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2)尝贻(3)高可二黍许(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2)曾经赠送(3)大约(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小题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小题5: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每个扣0.5分,共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⑴这个人一一地为(桃花源的人)详细的说了他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小题1:(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小题1:(2分)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弃,对安定、和*的生活的向往,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小题1:(2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1分)

  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处处志之。

  11、闻之,欣然规往。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句子。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土地*旷,屋舍俨然。

  1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2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4、后遂无问津者。

  三、选择:

  2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前行不复出焉

  D.便舍船屋舍俨然

  四、回答下列问题:

  2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27、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28、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30、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31、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3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33、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34、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答案:

  1、缘:沿着。

  2、落英:落花。

  3、异:诧异。

  4、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6、交通:交错相通。

  7、怡然:喜悦的样子。

  8、具:详尽。

  9、妻子:妻子小孩。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志:作标记。

  11、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12、寻:不久。

  津:渡口。

  13、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14、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15、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7、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8、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19、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0、(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1、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22、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3、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24、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25、C

  2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7、诣太守,说如此。

  28、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30、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安定。

  31、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

  32、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3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34、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 ④欣然规往(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9、陶渊明 东晋

  10、代词,这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计划

  11、B

  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13、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7、导语:人民*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的渡江区域。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题2: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小题1: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B中“怡然”古今的意思都为“高兴的样子”。

  小题1:ACD三项表现的都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B项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儒家、道家的思想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1)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分)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

  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一词相仿。(1分)

  2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24、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分)

  25、(1)小孩(1分)(2)妻子和儿女(1分)(3)曾经(1分)(4)通“返”,返回(1分)(共4分)

  26、B(2分)

  27、(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分)(共4分)

  28、豁然开朗(1分)

  29、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简洁,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5分)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小题3: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2分)参考答案:

  小题1:东晋 陶渊明

  小题1:①都 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

  小题1: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小题1: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安宁生活

  小题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也可写成陶潜。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尤其是名家名篇,一定要知道三点,即出处,作者、生活朝代。

  小题1:试题分析: “绝境” “无论”“不足”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解释时要注意。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具”“叹惋”等。“具”在此句中是“详细”的意思,“叹惋”则是两个词组成的,应译为“感叹惋惜”。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回答时,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点评: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时,要能抓住并利用原文语句做答。

  小题1:试题分析:从上文中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句子可以推知,桃源外的世界依然是纷争不断,人们过着鸡犬不宁的生活。所以桃源的人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处后,都会纷纷来这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也就和世外一个样子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

  小题1:试题分析:“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很久没有见到陌生人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水*。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案: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A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题2: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小题1: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B中“怡然”古今的意思都为“高兴的样子”。

  小题1:ACD三项表现的都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B项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儒家、道家的思想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2)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2)尝贻(3)高可二黍许(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2)曾经赠送(3)大约(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小题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小题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与“避秦时乱”和 “尽心竭力”同意即可。

  【小题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小题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小题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例:略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例: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问题: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词。

  (1)悉如外人( )

  (2)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

  (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等的美好生活和和*社会的向往之情。(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小题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小题5: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每个扣0.5分,共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⑴这个人一一地为(桃花源的人)详细的说了他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小题1:(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小题1:(2分)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弃,对安定、和*的生活的向往,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小题1:(2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1分)

  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甲】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选贤与能(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小题2】

  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便舍船 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小题3】

  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答案

  【小题1】

  (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请 )

  (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

  C

  【小题1】

  (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小题1】

  (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 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旷……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IO - 5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2.(2分)(1)通邀,邀请 (2)赞同,赞许 (每小题1分)

  3.(3分)C

  4.(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5.(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3)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闻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上文作者是 (人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他的组诗《 》(篇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内风尚淳朴人际关系和睦。B.桃花源人对外的态度是感叹向往。 C.略写渔人之答是为了突出源内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归园田居(一空1分)

  【小题2】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3分)(语、足、道三个关键字各1分,句子不通顺、不完整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小题3】B(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足”“为”“道”,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文段内容,将各项表述中的信息与文章内容一一比照。根据作者所描写,桃花源人对“山外”只有感叹没有向往,故B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参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4)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0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

  我这堂课是《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和理解主旨。古文的字词解释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两个检查的环节:“大家来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让学生找错纠错,辨析古今词义,学生发言踊跃,达到了复习的效果。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六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把问题汇总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分类、组合、提炼,排列,整理出六个探究题。为了使自主探究顺利展开,我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课上,我把学生的问题和提问者的名单一起出示,提高了学生研究的热情。我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究的形式,各小组选择两到三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指定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中发言。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了解各小组的选题及进展。最后交流时,各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或各抒己见,或达成共识,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完善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总结我的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流程清晰,教师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学生*等对话,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因时间关系未能完成所有的探究题,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主旨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反思这堂课,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结合我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我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还应作以下的探索和改进:

  1、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还要强化。我在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多为“好”“很好”,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2、评价语言的分析性还要细化。当学生答不到点时,教师不应只做简单的否定,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3留白还要艺术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2

  一、选课匆忙、不慎重:

  《桃花源记》为传统名篇,*时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备课时并没有细细的去感觉时间的长短,虽然课堂环节压缩了一些,课堂流程也自以为紧凑。但文言文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

  二、联想、想象的环节没有补充出来。

  曾经听过一节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旷,屋舍俨然……”的琅琅美读、巧妙设问所引发的对作品难点的轻松理解、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想象、“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词语积累,亮点迭出,听课老师和评课领导反映挺好,那节课是在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字词、疏通文意,这是枯燥的环节,却是最基础的铺垫。没有第一课时的*淡与扎实,就没有第二课时的从容与创新;没有*时教学的训练有素,就没有听开课时的潇洒与亮丽;所以第二节课处理得局促吃力,没有*时的从容与轻松,因该引起学生更多精彩回答得地方,例如“皆叹惋”,叹惋什么““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的内容是什么等环节也没有启发起来,上完这节课有无限感慨。

  三、创新与稳重:

  当别人称赞你稳重时,或者说,当稳重成为你的风格时,当惊醒:你也许已经老了,是否锐气不再,灵感不再,创新不再了应该回放你的课堂——语言是否罗嗦环节是否拖拉节奏是否缓慢设计是否陈旧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课上了不少,好象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没有老教师的境界与胸怀,好象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与创意。

  四、课比天大:

  反思此课的全过程:匆忙备课,没有试讲,没有说课,好象胸有成竹。静心感觉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轻视,一种无所谓,不参赛,不评比,上课小菜一碟。其实,课堂是一台戏,讲课是一种艺术,无论观众多少,无论舞台大小,都应该精心对待,精雕细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课有缺失,会有难言的不爽与懊恼!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3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

  一、语言美,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律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课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是何等的如画美景。再看文中的另一幅画面,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桃花源记》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

  四、人文美,如甘醇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如美玉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如果我们用心去仔细分析品味肯定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4

  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由于水*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们已经讲过的原因)。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5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

  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6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数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辩论、访谈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注重教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3、从长远看,我要继续向名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7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

  对于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8

  一、选课匆忙、不慎重:〈桃花源记〉为传统名篇,*时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备课时并没有细细的去感觉时间的长短,虽然课堂环节压缩了一些,课堂流程也自以为紧凑。但文言文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

  上学期将老师安排靳文红孟刚军共同完成《黔之驴》的教学是正确的,示范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

  课前调动比较到位,学生学得投入并实在,不会的举手是真的在质疑,会的举手也是真的在答疑,县里学生有太多的单纯,市里学生有太多的浮躁。面对这样的学生,谁也不会做秀般硬走过去的,拖堂便成必然。将老师在回来的路上说为我感动的话是赞赏,但也是安慰,但愿赞赏的成分多些。

  无论如何,拖堂总是不应该的,况且是观摩课。

  二、感念张老师,匆忙地选择《桃花源记》的自信,来自于几年前在“北关区中小学衔接教育研讨会”上作此课的成功。那节课的好评持续了好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旷,屋舍俨然”的琅琅美读、巧妙设问所引发的对作品难点的轻松理解、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想象、“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词语积累,亮点迭出,听课老师和评课领导反映挺好,自己也颇为得意。

  那节课是用的张鸿雁老师的学生,之前,张老师先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字词、疏通文意,这是枯燥的环节,却是最基础的铺垫。没有第一课时的*淡与扎实,就没有第二课时的从容与创新;没有*时教学的训练有素,就没有公开课上的潇洒与亮丽;但是,张老师自己从没说过有她的功劳,而且,她连这个感觉都没有,总是那么自谦。而我,之前也从来没有感觉,直到今天,同样一课,处理得局促吃力时,才去回想那一课为什么会有从容与轻松,才心有所动,才无限感慨。

  一直以来,七中语文组好象也出了我们几个“骨干”,比赛、演讲、作课,带来不少的荣誉与风光。张老师、韩老师好象一直是在背后的,作课用她们训练好的学生,评课受益于她们直率的点评,共事多年,一直享受着她们的帮助,享受着她们的欣赏,还一直自以为是,好象业务比她们强。今天突然有点清醒,真正的教师自有她的高尚与淡泊。恰逢张老师已休病在家,很有几分伤感,真是一生默默在讲台,直到累倒!

  三、创新与稳重:当别人称赞你稳重时,或者说,当稳重成为你的风格时,当惊醒:你也许已经老了,是否锐气不再,灵感不再,创新不再了?应该回放你的课堂——语言是否罗嗦?环节是否拖拉?节奏是否缓慢?设计是否陈旧?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课也作了不少,好象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没有老教师的境界与胸怀,好象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与创意。

  四、课比天大:反思此课的全过程:匆忙备课,没有试讲,没有说课,好象胸有成竹。静心感觉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轻视:不参赛,不评比,乡下送课,小菜一碟。其实,课堂是一台戏,讲课是一种艺术,无论观众多少,无论舞台大小,都应该精心对待,精雕细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课有缺失,会有难言的不爽与懊恼!

  五、将老师的失误:盲目相信他自以为可以相信的老师,也许正是这种信任,导致了他(她)们的不思进取和无理由的骄傲!该争光时没光,该添彩时没彩。希望有机会弥补!好久以来,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得过且过。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群,混于其中,也活得轻松。今天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玩一次深沉之后,却感觉轻松了许多,不知为何?人是需要活得清醒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9

  《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文言文,如何能让学生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又不至于冲淡文言文的韵味?教学本文前,根据学校“三环六步”教改新思路,认真专研了教材,了解学情,但教学效果总觉得不够满意。在教完后我做了一些反思。

  一、变过去全文翻译为半文半白

  我在准备《桃花源记》时,摒弃那种全文翻译的老套路,另辟蹊径,半文言半翻译的形式。过去是对重点语段、重点句子做重点翻译,我反其道而行之,对重点语段进行保留,让学生在品读中来领悟句子的含义。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重点应落实,该记住的一定让学生多读多记,辅之必要的练习。在考试未改革前,学生能得高分才是唯一。

  二、变过去客观翻译为主观叙述。

  为了进一步激发其同学们学习兴趣,我让学生以渔人身份来叙述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个人理解适当增加内容,如“我”在发现桃林是心里怎么想的?“我”在看见村庄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我出了桃花源后又是出于什么心里去告诉太守这件事的?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的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对人物心理揣摩也较到位。

  三、重点句子重品味轻翻译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子,如“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段文字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对于这类句子不能只带领学生们翻译一下就好了,关键是透过文字让同学们明白到陶渊明理想社会的模样。为此设计让同学们仔细品读本段文字,通过字词想象这个村庄的特点、它的环境、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表情,精神状态等。同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又结合陶渊明的生*及个性特点,补充在《桃花源诗》中的有关诗句,加深理解。

  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尽量从他们的切身感受出发,尽量让他们把每一个想法,每一次表达说清楚,说透彻,如很多学生都提到“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看到一幅安宁、和*的画面,这些都是同学经过想象得到的,如果不做细致品读,我们如何能想到呢?或许这正是文言的魅力所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我在教学中还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的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等,乐在和*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5)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 (写出其中两个)。(6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元亮 晋(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2问津 鸡犬相闻(任选两个)

  【小题2】(1)类(2)全、都(3)请、邀请(4)竟然、居然

  【小题3】A

  【小题4】略

  【小题5】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小题6】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的把握。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作家、年代等。*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小题2】试题分析:属,一词多义,类。悉,一词多义,全,都。延,古今异义词,故古义:请,邀请。无论,古今异义词,古义:竟然,居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涉及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小题3】试题分析:A.仿佛古今同义,都是好像的意思。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枢纽。C.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路可走的境地。D.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词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为(想向,对)、 具(详细)、闻(知道)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5】试题分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这些都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因为听闻渔人讲了外面的世界后,他们不愿意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渔人临走前特意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和人物心理的揣摩。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桃花源的人款待渔人,说明他们热情好客。因为听闻外面的世界很乱,他们不远这里的宁静和*生活被外界多干扰,所以,有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别人。

  【小题6】试题分析: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2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加粗字词的含义。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

  ②豁然开朗____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

  ④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地*旷,屋舍俨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惊异,诧异。②开阔敞亮的样子。③隔绝。④对……说,告诉。

  2.D

  3.①*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

  ②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意对即可)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体现在: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和*安宁,人民生活快乐富足。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4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5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6

  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屋舍俨然

  ④咸来问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参考答案:

  1. ①通“邀”,邀请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整齐的样子 ④都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没有战乱/能安居乐业。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甚异之(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8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 便要还家( )

  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4.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 (2)通邀,邀请 13.D(2分)

  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9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0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2)尝贻 (3)高可二黍许 (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 (2)曾经赠送 (3)大约 (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6)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菁选3篇)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1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3分)

  (1) 左臂挂念珠倚之( )

  (2)诎( )右臂支船

  (3) 佛印绝类( )弥勒

  (4) 阡陌交通(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2分)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比”“黄发垂髫”“豁然开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黄发垂髫”是借代的修辞,指老人和小孩。“豁然开朗”是古今异义词,指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注意这些易错词语,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几个明显的成语。对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语则尽量不写。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中对于世外桃源的描写句“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与世外截然不

  同的景象,因此实则借此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与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2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3

  桃花源记(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渔人甚异之( ) (2)便要还家( ) (3)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 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

  答:

  答案

  1.(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 (2)通“邀”,邀请

  (3)记,做记号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2.(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3分,意思符合即可。

  3.(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 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7)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1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推荐访问:桃花源记 答案 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