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通用文档】

《次北固山下》赏析1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通用文档】

《次北固山下》赏析1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英文

  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in front of the Green River.

  The tide flat, broa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water, happened to hoist heavy.

  Residual night has not yet subsided,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bye-bye is not behind the river has been revealed of spring.

  Letter to send out not knowing when to arrive, the geese are sent to Luoyang to hope that the North.

《次北固山下》赏析2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阅读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1)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赏析3篇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与江水齐*,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阔:潮水涨满,*与江水齐*,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名句解析

  潮**阔,风正一帆悬

  渺潮**阔和,渺阔和,是表阔渺潮*和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渺风正一帆悬和,便愈见精彩。渺悬和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渺风顺和而用渺风正和,是因为光渺风顺和还不足以保证渺一帆悬和。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渺悬和。那个渺正和字,兼包渺顺和与渺和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和(《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阔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阔的。诗句妙在通过渺风正一帆悬和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阔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和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乎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渺手题政事堂和,一是渺每示能文和。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渺生和与渺入和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渺海日和和渺残夜和、渺江春和与渺旧年和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阔,这一渺生和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渺残和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渺入和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渺入和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渺春和之前要界以渺江和字,也点明了渺次北固山下和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渺入和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渺生和、渺入和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和——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赏析3

  次北固山下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与江水齐*,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阔:潮水涨满,*与江水齐*,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名句解析

  潮**阔 风正一帆悬

  渺潮**阔和,渺阔和,是表阔渺潮*和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渺风正一帆悬和,便愈见精彩。渺悬和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渺风顺和而用渺风正和,是因为光渺风顺和还不足以保证渺一帆悬和。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渺悬和。那个渺正和字,兼包渺顺和与渺和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和(《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阔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阔的。诗句妙在通过渺风正一帆悬和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阔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 中评这两句诗说: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和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乎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渺手题政事堂和,一是渺每示能文和。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渺生和与渺入和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渺海日和和渺残夜和、渺江春和与渺旧年和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阔,这一渺生和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渺残和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渺入和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渺入和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渺春和之前要界以渺江和字,也点明了渺次北固山下和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渺入和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渺生和、渺入和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和——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2)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赏析1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诗简介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翻译/译文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与江水相*,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入:到。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风正:风顺。

  赏析/鉴赏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赏析2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诗简介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翻译/译文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与江水相*,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入:到。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风正:风顺。

  赏析/鉴赏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3)

——次北固山下翻译赏析 (菁选3篇)

次北固山下翻译赏析1

  作者: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翻译赏析2

  1、次:停留。

  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次北固山下翻译赏析3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4)

——《夕次盱眙县》译文及赏析3篇

《夕次盱眙县》译文及赏析1

  【诗句】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出处】唐·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意思】落下帆篷把船停泊在淮河畔的市镇,紧靠在驿站的旁边。这时,举目眺望,只见河水澎湃翻涌,夕阳已经西下。诗句写作者暮色停舟中所见的淮河之景。格调的`深沉、笔势的恢宏尤在三、四两句。其中“浩浩”、“冥冥”两组叠词极言日落风生时河面暗淡渺茫的凄衰景象,以此哀景与思乡之情,人何以堪!

  注:次,指停宿之处。逗,逗留,停留。舫,即船。浩浩,形容水势之大。冥冥,昏暗,阴沉。盱眙(xūyì),在江苏北部。

  【全诗】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旅途中思乡念亲的诗。德宗建中四年(783)夏,诗人离开长安赴滁州,经过盱眙县,晚泊淮水边小镇驿馆,思乡难眠而作此诗。一、二句言夕泊馆驿。二句连用“落”“逗”“停”“临”一串四个动词,写出了泊船盱眙的情况。一个“孤”字,可知驿馆的孤寂、凄清,亦见出诗人旅途孤独寂寞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愁思的基调。三、四句写途遇风波。叠字“浩浩”“冥冥”,用得极妙。前者写出了江天空阔、水波浩渺的景象;后者写出了太阳西沉、暮色昏暗的情状。这秋江落日的景象宏阔、苍茫,而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五、六句描绘驿馆暮景。山村渐趋昏暗,人们都归来家园;雪白芦花洲上,落下栖息群雁。此乃诗人孤驿所见秋日黄昏景象,一片萧索。此六句之中的“落帆”“孤驿”“风波”“落日”“山郭”“芦花”“群雁”等诸多意象,构成了一幅空旷、苍凉、凄清的孤馆秋江风景图。

  末二句写诗人独寝情状。独自高卧,忽忆京都亲人,听钟声传来,辗转彻夜难眠。此二句点出思乡的主旨。纵观全诗,诗人善用*淡舒缓之笔描写秋水等景物,包含的意象众多,其构思的环境,渲染的氛围,都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做到了通篇情景交融。此诗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着同样的情怀,只不过张诗更为精炼紧凑,不如韦诗安详*和罢了。

《夕次盱眙县》译文及赏析2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解:

  1、落帆:卸帆。

  2、人归句:意谓日落城暗,人也回到休息处所去了。

  3、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

  4、秦:今陕西一带。

  翻译: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

  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

  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

  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

  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赏析:

  这是一首写楫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

  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动情。读来颇为动人。

  诗人完全运用白描手法,对晚暮江野的苍凉凄清着意渲染,抒写了风尘漂泊的羁旅愁思。全诗意境悲郁苍茫。次,停留。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地处淮水南岸。

  本诗主要抒写了旅途中游子的思绪。诗的前两句“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意思是说诗人由于在路上遇到风波,便在黄昏时停在一个僻静冷清的小县驿站休息。接下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四句,描写了诗人在驿站休息时,满眼看到的都是秋日黄昏的一片衰败、凄凉的景象:骤起的狂风,汹涌的波涛,西沉的落日,暗淡的山城,稀少的行人,苍茫的芦洲,悲鸣的飞雁。诗的最后两句“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写的是,入夜,在凄清的驿馆中,诗人听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一阵阵钟声,因为想念故乡,他整夜都未能安然入睡。整个环境、氛围都衬托出了诗人的心绪,一片浓浓的思乡之情及满怀的愁绪,都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首诗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抒发羁旅愁思的著名诗作。这两首诗的巧妙之处,都在于能将情感寓于景物中,使情感与景物互相交融。本诗着重渲染了旷野苍茫凄凉的夜景,从而将羁旅漂泊的游子愁思烘托得异常强烈,感人至深。

  赏析二: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自然引出下文停船所见景物的描写。“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

  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未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颇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味。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乡思之情。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写出乡思客愁之深。

  《夕次盱眙县》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处。韦应物是唐代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其诗风委婉含蓄,多借物抒情。在《夕次盱眙县》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很多意境。如“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在这一点上与马致远之作如出一辙。

《夕次盱眙县》译文及赏析3

  【诗句】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出处】唐·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意思】落下帆篷把船停泊在淮河畔的市镇,紧靠在驿站的旁边。这时,举目眺望,只见河水澎湃翻涌,夕阳已经西下。诗句写作者暮色停舟中所见的淮河之景。格调的深沉、笔势的恢宏尤在三、四两句。其中“浩浩”、“冥冥”两组叠词极言日落风生时河面暗淡渺茫的凄衰景象,以此哀景与思乡之情,人何以堪!

  注:次,指停宿之处。逗,逗留,停留。舫,即船。浩浩,形容水势之大。冥冥,昏暗,阴沉。盱眙(xūyì),在江苏北部。

  【全诗】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旅途中思乡念亲的诗。德宗建中四年(783)夏,诗人离开长安赴滁州,经过盱眙县,晚泊淮水边小镇驿馆,思乡难眠而作此诗。一、二句言夕泊馆驿。二句连用“落”“逗”“停”“临”一串四个动词,写出了泊船盱眙的情况。一个“孤”字,可知驿馆的孤寂、凄清,亦见出诗人旅途孤独寂寞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愁思的基调。三、四句写途遇风波。叠字“浩浩”“冥冥”,用得极妙。前者写出了江天空阔、水波浩渺的景象;后者写出了太阳西沉、暮色昏暗的情状。这秋江落日的景象宏阔、苍茫,而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五、六句描绘驿馆暮景。山村渐趋昏暗,人们都归来家园;雪白芦花洲上,落下栖息群雁。此乃诗人孤驿所见秋日黄昏景象,一片萧索。此六句之中的“落帆”“孤驿”“风波”“落日”“山郭”“芦花”“群雁”等诸多意象,构成了一幅空旷、苍凉、凄清的孤馆秋江风景图。

  末二句写诗人独寝情状。独自高卧,忽忆京都亲人,听钟声传来,辗转彻夜难眠。此二句点出思乡的主旨。纵观全诗,诗人善用*淡舒缓之笔描写秋水等景物,包含的意象众多,其构思的环境,渲染的氛围,都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做到了通篇情景交融。此诗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着同样的情怀,只不过张诗更为精炼紧凑,不如韦诗安详*和罢了。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5)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3篇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1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初一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初一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所以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特地将以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惊讶状,课堂气氛出现高潮,而这都在我的预料之内。

  二、课中反思

  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 “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2

  1、 内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6)

——北固山景区导游词3篇

北固山景区导游词1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风景名胜北固山后峰东南,清晖亭旁,有一座四层铁塔。铁塔又名“卫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固山北峰之巅有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现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穿过甘露寺,向西,有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称北固亭,还有凌云亭、摩云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称。

  最佳旅游时间镇江地处江苏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境内多河流和丘陵山区,地理条件复杂;同时,镇江为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气温较高,潮湿多,冬季干燥寒冷。历史文化公元1205年,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登上北固山,观景抒怀留下的千古绝唱。三国时,刘备来甘露寺招亲,当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滨,水天开阔,风景壮美,不禁赞叹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孙刘联姻往事千年,不论是人以物传世,还是物以人扬名,孙刘联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浓墨重彩。

北固山景区导游词2

  北固山是长江边的“京口三山”之一,位于另两座山金山和焦山中间,海拔55.2米。山上的景点多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关,以甘露寺最为出名,是故事里刘备招亲结识孙尚香的地方。古往今来,游客到北固山都为寻访三国英雄的足迹,辛弃疾游北固山曾留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句。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主峰)组成;前峰在南边,与中峰被马路隔开,上面是镇江烈士陵园;中峰在中间;后峰在北边,直插入长江中。游客游览的主要是北固山的中峰、后峰,两峰相连,因为北固山不大,所以并无一般巍峨大山需要上上下下的辛苦。山上多有岔道,可沿“8”字形的主要道路游览。

  上山可走“8”字下面圆圈的左半边,进大门后左边是凤凰池,右边的试剑石据说是刘备与孙权劈石许愿所留,然后沿东吴古道拾级而上,到“8”字两圆交汇处附近的铁塔。铁塔底下两层是宋代古迹,上两层是明代古迹,虽然残破但仔细看基座和塔身上都有漂亮的花纹。

  山顶上的环线构成“8”字上面的圆圈,看到刻有“天下第一江山”的墙壁后,走对面写有“南徐净域”题额的拱门(南徐是镇江别名),拱门西边所连接着的石砌建筑便是甘露寺,康熙、乾隆曾在此建行宫,现在寺西还留有御碑亭。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按照《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殿堂里放置着表现故事情节的三国人物塑像。

  甘露寺后的多景楼又名北固楼,为现代新建,是看风景最好的地方,登楼所见脚下长江波澜壮阔,往西能见金山,往东能见焦山。多景楼西有狠石,据说是孙权与刘备(一说诸葛亮)共商赤壁大计之处,还有孙、刘赛马的溜马涧;东有祭江亭,据说是孙尚香听闻刘备过世后投江自尽的地方。

  回到铁塔处,可以走“8”字下面圆圈的右半边下山,一路看看中山纪念林,东吴孙权的名臣鲁肃墓,名将太史慈墓,最后回到大门口。

  若时间充裕,推荐北固山北边的江边风景带,不要钱,沿着铺于长江上的木头栈道走走,吹吹江风特别舒服。还可以看看北固山东边山脚的东吴文化长廊,长廊的墙上挂着一幅幅展现东吴历史的书画。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7)

——北固山的导游词3篇

北固山的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在游览了金山、焦山之后,下面我们将去“京口三山”之一的北固山。北固山位于镇江市东北江滨,居金山和焦山之间。高约53米,长2公里,北临长江,山壁陡峭,形势险因,因名“北固”,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著称于世。因山上甘露寺等寺庙院落都集中在北固山顶峰,所以北固山又有“寺冠山”之说。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峭壁如削,为风景最佳之所。山上古迹大多与甘露寺“刘备招亲”有关。新*成立后,中峰、后峰辟为后甘露寺公园,1986年更名为北固山公园。北固山风光壮丽,景色宜人,历代诗人墨客,如李白、苏武、米布、陆游、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凤凰池—试剑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固山公园的大门。进入大门,我们在左侧看到的这一汪池水,叫做“凤凰他”,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古时他水经甘露港通江。池中的那座亭名叫“凤凰亭”。

  在凤凰池右边,有一块*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又名“恨石”。石为两块,高的一块约1.5米,矮的一块减半,中间都有裂缝,*整如削。石上“试剑石”3字清晰可辨。

  说起试剑石,还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有一天,孙权和刘备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块巨石,即拨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我若能顺利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着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只见火花飞溅,巨石应声而裂。孙权见此即问刘备:“你为何恨这块石头?”刘备假意地回答说:“我年近五十,不能为国清除贼党,心中异常愤慨。现蒙国太招我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门卦,如能破曹兴汉,就劈开这块石头,现果真如愿。”这时孙权暗想,“刘备莫非用此话来蒙骗我的?”也将宝剑拔出对刘备说:“我也来问问天意,如能彼得曹操,也将石头劈开。”暗中祈祷:“如能再取荆州,兴旺东吴,石头也裂为两半。”随即挥剑劈开另一块石头。两人暗暗自喜,于是就这样留下了两块试剑石。

  其实,试剑石的形成来源于地质的演变: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因火山爆发岩浆喷溢出地表而形成了火山岩,由于其质地坚硬,且多裂缝,再经风化剥蚀成为现今的形状,这些石头并非什么钢刀利剑能劈开。

  【铁塔—阿倍仲麻吕诗碑】

  各位游客:大家随我上山,在风景秀丽的北固山后峰东南,清晖亭旁,我们看到一座四层铁塔。铁塔又名“卫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铁塔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

  各位从铁塔拾级向西走,前方有块《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华。晁衡在*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太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晁行汉学造诣很深。他的《望月望乡》诗已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此碑是1990年底建成的。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书法家协会代*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

  【“南徐净域”题额—“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古甘露寺】

  由《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大家在一座圆拱门上看到了“南徐净域”题额。或许有的游客会问:此地为何称作“南徐净域”?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

  大家转过身,看看后面的廊壁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团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一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穿过“南徐净域”的门洞,我们就到达了建在北固山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现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

  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问。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又是*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凌空之势,形成了“夺冠山”的特色。

  【祭江亭】

  我们穿过甘露寺,向西,就看到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称北固亭,还有凌云亭、摩云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称。

  凌云亭和摩云亭是因为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而得名。由于此亭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故又名“临江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而“江山第一亭”相传是康有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胜境后题写的。

  此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北固亭,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即兴抒怀,借古讽今,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图收复中原失地,写下了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回北固亭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佳作。

  【多景楼—狠石—溜马涧】

  沿着祭江亭往前走,在甘露寺的背后,我们看到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名叫“多景楼”。古名“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把它叫作“相婿楼”和“梳妆楼”,与刘备东吴招亲这个传说有关。据说刘备借得东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可是这一阴谋,却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所识破,就将计就计,派大将赵子龙陪刘备过江到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并授以锦囊妙计,策动乔国老来促使权母吴国大到甘露寺多景楼相婿。吴国太一见刘备。

  “方面大耳,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甚合心意,大为喜悦,当即答应将女儿孙尚香嫁给刘备。当日郡主孙尚香在楼上布置洞房,梳妆打扮,楼下列刀排枪保卫刘备。刘备一见胆战心惊,孙尚香见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枪,刘备才敢上楼进入洞房。以后,人们就把多景楼叫做“相婚楼”,或叫“梳妆楼”。这样,孙刘联姻便弄假成真,这便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其实,刘备招亲在多景楼与孙尚香相会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添加上去的。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当年*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沿着多景楼下山向西,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而现在我们见到的狠石,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镇江市碌碌巷(今绿竹巷)南荒场路口移来,经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只无角伏羊。

  由根石下山,山下石壁上刻着红色“溜马涧”三个大字。溜马涧位于北固山后峰后测的峭壁上,两面云崖夹峙,中通一线小径,地形非常险峻,又名“走马涧”、“跑马坡”、“跑马坡”。相传这里是孙权与刘备在此赛马比能争胜的地方。据说,一天刘备与孙权在甘露寺中饮酒,只见江风浩荡,白浪滔天,波峰上有一只小船,舟人驾驶自如,如登*地,刘备不禁赞叹道:“南人善驾舟,北人善骑马,信之有也。”孙权听了此话自思道:“刘备莫非是嘲笑我不会骑马?”就命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骋下山,又加鞭回到岭上来,对刘备说:“难道南人真不会骑马?”刘备听了便敞衣上马,飞奔下山,又回上山来。两个人将马停在山坡上,扬鞭大笑。后人就将此称为“溜马涧”、“走马涧”、“驻马坡”。在其悬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马”二字。

  各位游客:北固山的主要景观我们都已欣赏到了,回顾我们刚才走过的景点,这里的寺庙、楼阁、山石、草木仿佛都凝聚了历史的瞬间。往事成过去,青山依旧在,但愿北固山的游览能让您得到历史的启迪,美好的观感!

北固山的导游词2

各位游客:

  在游览了金山、焦山之后,下面我们将去“京口三山”之一的北固山。北固山位于镇江市东北江滨,居金山和焦山之间。高约53米,长2公里,北临长江,山壁陡峭,形势险因,因名“北固”,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著称于世。因山上甘露寺等寺庙院落都集中在北固山顶峰,所以北固山又有“寺冠山”之说。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峭壁如削,为风景最佳之所。山上古迹大多与甘露寺“刘备招亲”有关。新*成立后,中峰、后峰辟为后甘露寺公园,1986年更名为北固山公园。北固山风光壮丽,景色宜人,历代诗人墨客,如李白、苏武、米布、陆游、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凤凰池—试剑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固山公园的大门。进入大门,我们在左侧看到的这一汪池水,叫做“凤凰他”,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古时他水经甘露港通江。池中的那座亭名叫“凤凰亭”。

  在凤凰池右边,有一块*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又名“恨石”。石为两块,高的一块约1.5米,矮的一块减半,中间都有裂缝,*整如削。石上“试剑石”3字清晰可辨。

  说起试剑石,还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有一天,孙权和刘备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块巨石,即拨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我若能顺利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着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只见火花飞溅,巨石应声而裂。孙权见此即问刘备:“你为何恨这块石头?”刘备假意地回答说:“我年近五十,不能为国清除贼党,心中异常愤慨。现蒙国太招我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门卦,如能破曹兴汉,就劈开这块石头,现果真如愿。”这时孙权暗想,“刘备莫非用此话来蒙骗我的?”也将宝剑拔出对刘备说:“我也来问问天意,如能彼得曹操,也将石头劈开。”暗中祈祷:“如能再取荆州,兴旺东吴,石头也裂为两半。”随即挥剑劈开另一块石头。两人暗暗自喜,于是就这样留下了两块试剑石。

  其实,试剑石的形成来源于地质的演变: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因火山爆发岩浆喷溢出地表而形成了火山岩,由于其质地坚硬,且多裂缝,再经风化剥蚀成为现今的形状,这些石头并非什么钢刀利剑能劈开。

  【铁塔—阿倍仲麻吕诗碑】

  各位游客:大家随我上山,在风景秀丽的北固山后峰东南,清晖亭旁,我们看到一座四层铁塔。铁塔又名“卫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铁塔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

  各位从铁塔拾级向西走,前方有块《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华。晁衡在*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太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晁行汉学造诣很深。他的《望月望乡》诗已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此碑是1990年底建成的。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书法家协会代*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

  【“南徐净域”题额—“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古甘露寺】

  由《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大家在一座圆拱门上看到了“南徐净域”题额。或许有的游客会问:此地为何称作“南徐净域”?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

  大家转过身,看看后面的廊壁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团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一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穿过“南徐净域”的门洞,我们就到达了建在北固山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现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

  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问。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又是*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凌空之势,形成了“夺冠山”的特色。

  【祭江亭】

  我们穿过甘露寺,向西,就看到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称北固亭,还有凌云亭、摩云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称。

  凌云亭和摩云亭是因为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而得名。由于此亭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故又名“临江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而“江山第一亭”相传是康有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胜境后题写的。

  此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北固亭,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即兴抒怀,借古讽今,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图收复中原失地,写下了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回北固亭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佳作。

  【多景楼—狠石—溜马涧】

  沿着祭江亭往前走,在甘露寺的背后,我们看到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名叫“多景楼”。古名“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把它叫作“相婿楼”和“梳妆楼”,与刘备东吴招亲这个传说有关。据说刘备借得东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可是这一阴谋,却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所识破,就将计就计,派大将赵子龙陪刘备过江到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并授以锦囊妙计,策动乔国老来促使权母吴国大到甘露寺多景楼相婿。吴国太一见刘备。

  “方面大耳,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甚合心意,大为喜悦,当即答应将女儿孙尚香嫁给刘备。当日郡主孙尚香在楼上布置洞房,梳妆打扮,楼下列刀排枪保卫刘备。刘备一见胆战心惊,孙尚香见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枪,刘备才敢上楼进入洞房。以后,人们就把多景楼叫做“相婚楼”,或叫“梳妆楼”。这样,孙刘联姻便弄假成真,这便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其实,刘备招亲在多景楼与孙尚香相会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添加上去的。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当年*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沿着多景楼下山向西,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而现在我们见到的狠石,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镇江市碌碌巷(今绿竹巷)南荒场路口移来,经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只无角伏羊。

  由根石下山,山下石壁上刻着红色“溜马涧”三个大字。溜马涧位于北固山后峰后测的峭壁上,两面云崖夹峙,中通一线小径,地形非常险峻,又名“走马涧”、“跑马坡”、“跑马坡”。相传这里是孙权与刘备在此赛马比能争胜的地方。据说,一天刘备与孙权在甘露寺中饮酒,只见江风浩荡,白浪滔天,波峰上有一只小船,舟人驾驶自如,如登*地,刘备不禁赞叹道:“南人善驾舟,北人善骑马,信之有也。”孙权听了此话自思道:“刘备莫非是嘲笑我不会骑马?”就命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骋下山,又加鞭回到岭上来,对刘备说:“难道南人真不会骑马?”刘备听了便敞衣上马,飞奔下山,又回上山来。两个人将马停在山坡上,扬鞭大笑。后人就将此称为“溜马涧”、“走马涧”、“驻马坡”。在其悬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马”二字。

  各位游客:北固山的主要景观我们都已欣赏到了,回顾我们刚才走过的景点,这里的寺庙、楼阁、山石、草木仿佛都凝聚了历史的瞬间。往事成过去,青山依旧在,但愿北固山的游览能让您得到历史的启迪,美好的观感!

北固山的导游词3

各位游客: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风景名胜北固山后峰东南,清晖亭旁,有一座四层铁塔。铁塔又名“卫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固山北峰之巅有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

  寺额为张飞的亲笔。现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穿过甘露寺,向西,有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称北固亭,还有凌云亭、摩云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称最佳旅游时间镇江地处江苏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境内多河流和丘陵山区,地理条件复杂;同时,镇江为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气温较高,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

  历史文化公元1205年,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登上北固山,观景抒怀留下的千古绝唱。三国时,刘备来甘露寺招亲,当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滨,水天开阔,风景壮美,不禁赞叹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孙刘联姻往事千年,不论是人以物传世,还是物以人扬名,孙刘联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浓墨重彩。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扩展8)

——次北固山下诗词阅读答案

次北固山下诗词阅读答案1

  《次北固山下》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一起来看看阅读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江面空阔无边,顺风*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作者:王湾,唐代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其中的名句“潮**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词*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题目以及答案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此诗第二联“潮**失”,有的版本作“潮**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正、悬两字点示出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阔(或*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的大景。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江面显得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在描写景物、节令中,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等;“生”、“入”字用拟人手法更具情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的句子,得1分;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推荐访问:赏析 北固山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 《次北固山下》赏析1 《次北固山下》选自